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术式治疗小儿肛瘘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肛瘘并预行手术治疗的患儿5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29例。对照组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治愈率、术后疼痛情况、肛门功能、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引流物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手术前,两组血清、引流物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创面面积、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10%比72.41%),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肛门功能Wexner评分及血清IL-4、IL-6、IL-10水平、引流物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相较传统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小儿肛瘘,能有效改善患儿术中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其能减轻患儿术后疼痛,保护其肛门功能,减轻患儿炎症反应,对其术后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Plug术 小儿肛瘘
  • 作者: 王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马家卫生院,四川遂宁 629200
  • 简介:在生活中除痔疮外,肛瘘疾病也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肛肠疾病,而且发病也没有年龄限制,即任何年龄段都会有发病的可能。一旦患上肛瘘不仅会有瘙痒疼痛的感觉,同时也因为炎症的反复刺激,让患者经常出现发热、浑身乏力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肛瘘的那些事。

  • 标签: 肛瘘;治疗方法;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肛瘘微创平台用于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就诊且符合高位复杂性肛瘘诊断标准的106名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肛瘘微创平台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采取电话或网络随访4~30(中位数10)个月。结果两组治愈率及安全性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7,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愈合时间分别为(38.61±7.15)天和(51.72±9.2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P<0.01)。观察组术后肛管静息压及最大收缩压均大于对照组(t=5.71,7.83;P<0.05),Wexner评分优于对照组(t=-4.40,P<0.05)。结论肛瘘微创平台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标签: 肛管 微创手术 临床研究 高位复杂性肛瘘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和传统肛瘘切开术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术,研究组行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34/34)与对照组(94.12%,32/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 h,研究组VAS评分[(2.41±0.27)、(1.52±0.11)、(0.67±0.08)分]均低于对照组[(3.69±0.31)、(2.14±0.19)、(1.02±0.13)分],P均<0.05。术后2个月,研究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患者。结论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相比,低位单纯性肛瘘采用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疼痛度小,并能减轻对肛门功能和肛管直肠压的影响,加快患者恢复,但两种术式均可获得良好预后效果,避免复发。

  • 标签: 肛瘘 传统肛瘘切开术 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肛瘘栓填塞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的长期愈合率及影响肛瘘愈合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207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经括约肌型肛瘘的诊断:即瘘管穿越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之间;(2)患者病例资料完整;(3)初始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排除标准:(1)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感染或病灶感染控制不佳;(2)近期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自行破溃者;(3)合并有恶性肿瘤;(4)克罗恩病、炎性肠病者;(5)心、肝、脑、肺、肾功能不全者;(6)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造成恶病质;(7)不能耐受手术者。随访患者的肛瘘愈合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肛瘘患者累计治愈率,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肛瘘愈合的因素。结果全组男性186例,女性21例,年龄15~69(平均数38)岁。肛瘘病程3~60(平均数15)个月。有3例患者既往有肛周脓肿发作史并且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均超过3个月)。随访截至2018年10月31日,失访72例(34.8%)。在135例成功随访的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为96(75~124)个月,肛瘘愈合75例,愈合率为5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肛瘘治愈率随时间延长,最终稳定在55.6%。在初次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有6例在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情况下,肛瘘自行愈合。其中,3例于术后2年、3例于术后3年自行愈合,并未再复发。2008—2012年,肛瘘栓填塞治疗的年治愈率分别为3/6、61.5%(24/39)、42.1%(24/57)、12/15和1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肛瘘病程≥6个月(OR=3.187,95%CI:1.361~7.466,P=0.008)是影响肛瘘栓填塞治疗后肛瘘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肛瘘栓填塞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长期疗效肯定,宜尽早实施。

  • 标签: 肛瘘,经括约肌型 肛瘘栓 长期疗效
  • 简介:摘要肛瘘是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为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多样性,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肛瘘迁延不愈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排粪失禁等,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编写本专家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肛瘘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瘘管造影、超声波检查、CT或MRI,目的在于准确判断肛瘘内口位置、瘘管走行方向及其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腺源性肛瘘确诊后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损伤括约肌的手术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前者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和肛瘘挂线术等;后者包括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直肠黏膜肌瓣推进修补术、肛瘘激光闭合术和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等。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或组合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包括肛瘘栓和纤维蛋白胶等,由于其具有保留括约肌功能和可重复应用等特点,亦推荐有条件和有经验的医生选择性应用。术后良好的伤口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愈合,降低肛瘘复发率。由于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和排粪失禁发生率,对部分病情复杂、反复手术和肛门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在选择再次手术时一定要慎重,要权衡患者获益和排粪失禁风险。

  • 标签: 肛瘘 分类 诊断 手术 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手术治疗目前是根治肛瘘的唯一方法。其诊治关键为查明病因,正确评估并处理原发内口、外口及瘘管。一般而言,单纯性及低位肛瘘较易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相对较少;而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难度较大,其治疗的目标为既要治愈肛瘘,又要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该目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果。

  • 标签: 肛管 肛瘘 复杂性肛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肛瘘为原则。随着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微创术式,这些微创术式都以肛门功能的损伤最小化为目标,但目前肛瘘的治疗仍面临着疗效与功能难以兼顾、术式与规范难以统一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循证医学、指南及临床研究的证据,对肛瘘微创术式的疗效与安全性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肛瘘术式的正确认识,为今后肛瘘的术式提供参考。目前,像瘘管激光闭合术、肛瘘栓、视频辅助治疗肛瘘等微创术式是另一种治疗选择,但是要根据患者的肛瘘分型、内口位置、瘘管走向等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案,权衡括约肌损伤程度与疗效、肛门功能之间的利弊,以高治愈率、低复发率、高质量生活为远期目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肛瘘栓填塞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低、对肛门括约肌损伤较小等优势,但其对患者肛门功能的长期影响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评估肛瘘栓填塞治疗对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长期影响,并分析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123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资料。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肛门功能(0~2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差),分析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肛瘘外口位置、术者职称、手术时间等)。结果123例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男性1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9(15~69)岁,体质指数(26.2±3.9)kg/m2,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的中位数为2.6(1.0~5.0)cm。全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0.4(15.0~60.0)min,术后中位随访10年(93~141个月),69例(56.5%)愈合。肛门功能评分显示,33例(26.8%)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下降;全组患者术后Wexner失禁评分中位数为1.34(0~8.00)分,高于术前评分0.17(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57,P<0.001);术后的肛门控气、控液体粪便、控固体粪便、生活方式评分均较术前增加(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肛瘘愈合患者和肛瘘未愈合患者的术后Wexner失禁评分均较术前上升[肛瘘愈合者:0.17(0~1.00)分升至1.22(0~8.00)分,Z=-3.796,P<0.001;肛瘘未愈合者:0.17(0~3.00)分升至1.5(0~8.00)分,Z=-3.4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33例术后肛门功能下降的患者体质指数更高,术前空腹血糖更高,酗酒史人数比例更高,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更远,手术时间更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升高(OR=1.485,95% CI:1.220~1.807,P<0.001)和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增加(OR=2.207,95% CI:1.276~3.220,P=0.003),是影响肛瘘栓填塞术后肛门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肛瘘栓填塞治疗会导致术后肛门长期功能降低;针对肥胖和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较远的患者,进行肛瘘栓填塞治疗时需尤为谨慎,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肛门括约肌。

  • 标签: 肛瘘 肛瘘栓 经括约肌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肛瘘为肛肠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其最佳治疗方式。肛瘘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传统的手术方式如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等对内口、感染灶及瘘管的处理较为彻底,但不可避免的对括约肌损伤也较大。近年来,外科手术渐趋于精细化,众多学者越来越重视对肛门括约肌的保护,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肛瘘微创治疗术式,如直肠黏膜瓣推移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肛瘘激光闭合术、肛瘘镜、内镜超范围夹夹闭术、聚氨酯海绵负压疗法以及各种生物学括约肌保留术式等。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各类括约肌保留术式的应用现状及其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相关参考依据,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

  • 标签: 直肠瘘 结直肠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括约肌保留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静脉超声造影联合经瘘管超声造影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79例肛瘘患者,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分别行经静脉和经瘘管双重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外口的数目、位置、距肛缘的水平距离,瘘管的走行、与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Parks分类),内口的数目、位置、距肛缘的垂直距离,分支瘘管的数目、走行,与手术诊断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双重超声造影诊断肛瘘Parks分类的准确性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92.41% vs 7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7,P=0.022)。双重超声造影诊断肛瘘内口和分支瘘管数目的准确性分别为92.79%、85.71%,常规二维超声诊断内口和分支瘘管数目的准确性分别为76.58%、6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02、4.718,P=0.001、0.030)。结论双重超声造影检查可充分发挥超声造影技术的优势,对肛瘘的Parks分类、内口及分支瘘管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弥补常规二维超声的不足,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t=102.069,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t=77.818,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t=9.657,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t=5.551,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肛瘘,复杂性 肠道微生态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肛瘘的儿童克罗恩病(C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共确诊66例C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前是否合并肛周瘘管,将患儿分为肛瘘组和非肛瘘组,统计比较两组患儿初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根据是否使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将合并肛瘘的CD患儿分为IFX组和非IFX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肛瘘临床缓解情况。结果肛瘘组30例,其中复杂型肛瘘20例,单纯型肛瘘10例;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手术者11例,未手术者19例。非肛瘘组36例。肛瘘组患儿男性比例高于非肛瘘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6.7%比58.3%,P = 0.011)。30例肛瘘患儿中,20例采用IFX诱导缓解+维持治疗,设为IFX组;10例采用肠内营养诱导缓解+硫唑嘌呤维持治疗,设为非IFX组。随访6 ~ 12个月,IFX组患儿肛瘘临床缓解率高于非IFX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95%比30%,P = 0.0001)。结论合并肛瘘的CD患儿以男性多见,使用IFX治疗后其肛瘘临床缓解率更高。

  • 标签: 克罗恩病 肛周瘘管 儿童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临床特点 临床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t=-7.752,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Z=-2.969,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t=-6.342,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t=-4.038,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t=-5.284,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t=-8.710,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Z=-3.621,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t=-5.249,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Z=-3.621,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Z=-3.616,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Z=-2.012,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Z=-3.604,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肛瘘 猪小肠黏膜下层 纳米银 动物模型 愈合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选取60例高位肛瘘患者,其中观察组30例采用超声刀切开术,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3、6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疼痛较轻,2次手术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复发率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治疗高位肛瘘直肠黏膜下瘘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疗效确切、止血效果好、术后疼痛轻、手术次数少、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等优点。

  • 标签:
  • 简介:摘要结直肠息肉是指任何突出于结直肠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原发性内口、瘘管、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作为独立的疾病,两者的发病没有相关性。在极少数情况下,当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时(括约肌外肛瘘),因炎症刺激可引起直肠息肉增生。现报道一例因肛瘘(括约肌间肛瘘)继发直肠息肉频发而误诊的病例。

  • 标签: 息肉 肛管 结直肠息肉 炎性息肉 高位括约肌间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对17例复杂肛瘘病例术前采用磁共振3D重建技术,通过3D图像直观而又精确地呈现肛周的解剖关系,指导术中对病灶的全面探查,从而对每例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增加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复发和手术损伤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