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危及到生命需要紧急处理的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常有触发因素。临床表现为持续强直或快速重复不规则扭动或抖动,异常痛苦。经紧急对症、镇静催眠、特异性治疗后缓解或持续恶化。常反复发生,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及身心负担。

  • 标签: 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在临床表型和基因型上都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其诊断及治疗均面临诸多挑战。临床医师通过深入了解肌张力障碍各种病因的诊断及治疗,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遵循个体化、精准化的诊治原则,联合应用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经颅磁刺激、外科手术、康复等治疗手段以谋求最佳疗效,有望达到减少不自主运动、纠正异常姿势、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文中参照新近国际运动障碍病协会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分类及治疗建议,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和专家观点,对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治规范的实施及基因检测应用分享观点,希望对神经科医生针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治决策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肌张力障碍 基因检测 肉毒毒素 脑深部电刺激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与分类较为复杂,易导致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参考国际指南和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和专家观点,经充分讨论后形成相关的共识意见,希望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分类与评价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参考,以利于易化并规范诊断流程,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 标签: 张力失调 诊断 分类 评价 共识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手术治疗等,以期达到减少不自主运动、纠正异常姿势、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本共识写作组参考国际指南和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和专家观点,经充分讨论后形成了相关的共识意见,希望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肌张力 张力障碍 肉毒毒素类 脑深部电刺激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和唐山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横形髌骨骨折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4例和空心螺钉组38例。克氏针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克氏针组[(68.25±10.81) min与(59.72±12.32) min,t=3.31,P<0.05],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克氏针组[(3.12±0.40)月与(3.68±0.45)月,t=5.91,P<0.05]。两组患者Böstman评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F组内=74.69,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4.87,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组间=7.52,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F组内=86.24,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应用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6.62,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克氏针组(F组间=7.74,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为20.5%(9/44),空心螺钉组为5.3%(2/38),空心螺钉组低于克氏针组(χ2=4.05,P<0.05)。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优良率分别为86.4%(38/44)、94.7%(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相当,而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髌骨骨折 空心螺钉 克氏针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肌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肌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肌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国内外骨折张力性水泡预防和处理的研究现状;正确识别骨折水泡的高危因素,概述抬高、制动和固定患肢等8种预防措施;总结保留完整水泡、抽吸水泡-保留泡皮、去除泡皮、负压伤口疗法4种处理方法,并对处理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阐述,以期为临床构建骨折张力性水泡的预防和处理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骨折 危险处理 综述 张力性水泡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张力刺激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及纤维化标志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瘢痕疙瘩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处理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经原代培养获得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D-Fbs),取3~6代KD-Fbs分别培养于张力刺激模型小室和对照小室中,分别接受张力刺激(张力组)和正常培养(对照组)。CCK8法检测培养1、2、3、4 d时KD-Fbs的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培养1、2 d时KD-Fbs的迁移能力;处理48 h后,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KD-Fbs中纤维化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CK8法显示,培养1、2、3、4 d时,张力组KD-Fbs增殖活性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5、7.00、16.65、15.19,均P< 0.05)。划痕实验显示,培养1、2 d时,张力组KD-Fbs迁移率(48.65%±3.96%、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36%±1.14%、50.35%±4.23%;t值分别为16.53、20.35,均P< 0.01)。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张力组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α-SMA mRNA表达(3.04±0.20、2.16±0.10、3.76±0.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57、21.01、20.25,均P< 0.01)。Western印迹法显示,3种纤维化标志物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其mRNA变化一致(均P< 0.05)。结论张力可能通过促进纤维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增强KD-Fb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进而参与瘢痕疙瘩的纤维化进程。

  • 标签: 瘢痕疙瘩 纤维化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张力
  • 简介:摘要儿童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病死率高且目前临床认识不足的神经系统急症,避免诱因触发,尽早识别,早期处理,对于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对儿童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 代谢 急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穴等数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及SPSS model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针灸处方33个,穴位77个,穴位总频次达398次。其中单穴应用频次最高为合谷(23次),其次为外关(22次);选穴多属手阳明大肠经(87次)、足少阳胆经(68次);特定穴应用总频次达386次,其中频次最高为交会穴(123次);合谷与外关为核心腧穴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首选合谷,上肢多选手阳明大肠经穴,下肢多选足少阳胆经穴,且重视局部取穴,配合远端选穴。

  • 标签: 针灸处方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脚桥核作为中脑脑桥运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运动启动、节律及速度的调控,并被作为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新靶点,用于改善患者的步态及姿势异常。近期研究发现,脚桥核参与肌张力调控,并在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就脚桥核参与肌张力障碍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脚桥核 肌张力 张力失调 帕金森病
  • 作者: 王林 赵玉洲 丁永斌 韩加刚 马君俊 吴永友 汪欣 马腾辉 张洁 李子禹 步召德 苏向前 武爱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北京 100142,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郑州 4500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南京 21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2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通外科 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 200025,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苏州 21500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 100034,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放射性肠病专科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
  • 简介:摘要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肠造口制作 腹壁张力 筋膜锁定缝合 造口并发症 造口旁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对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共312例在我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康复方法分为对照组(145例)和观察组(167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观察组行快速康复,采用χ2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t=2.748,P<0.05)、下床活动时间(t=2.976,P<0.05)和住院时间(t=3.421,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胀(1.8%比7.6%,χ2=4.795,P<0.05)、尿潴留(1.8%比6.9%,χ2=5.291,P<0.05)和慢性疼痛(4.2%比11.0%,χ2=4.267,P<0.05)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比2.8%,χ2=0.346,P>0.05)。结论快速康复对腹股沟疝术后恢复有明显帮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快速康复 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住院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力螺钉缝线张力带与传统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效果。方法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63例简单横行尺骨鹰嘴骨折患者,采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组(A组)38例和拉力螺钉缝线张力带组(B组)25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骨折愈合、并发症、肘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和患肢功能恢复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和Quick-DASH方法进行主观和客观标准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4±4.2)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的内固定断裂发生率、内固定需要取除率和内固定取出率高于B组,分别为15∶0、1∶20和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范围、前臂旋前和旋后范围、MEPS和Quick-DASH评分等比较,分别为2.31±0.40∶2.13±0.34、149.52±8.82∶151.52±9.06、83.91±4.91∶86.02±5.05、84.91±4.92∶85.44±4.86、91.06±6.07∶92.31±4.87和17.71±1.35∶17.48±1.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力螺钉缝线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具有手术并发症少、内植物取出率低的优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克氏针 拉力螺钉 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为支架材料,进行3D打印。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固定打印组织建立牵张力调控血管形成模型。用活/死细胞染色试剂盒检测打印组织内细胞的活性。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观察血管形成,实时定量PCR检测CDC42表达。结果3D打印组织培养14 d,细胞活性为(96.7±0.7)%。与对照组打印组织相比,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血管生长方向与牵张力方向基本一致,血管分支数量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牵张力组打印组织CDC42表达显著降低,用含CDC42激动剂的培养基培养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能显著增加血管分支数量。结论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分支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DC42表达减少血管分支形成。该研究可能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调控提供有效方法。

  • 标签: 内皮细胞 透明质酸 3D打印 牵张力 血管形成 CDC42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栓药物治疗,2组患者由同一主刀医生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30 d内患者切口并发症、出血性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4例(口服华法林14例、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3例,口服阿司匹林36例口服氯吡格雷13例、口服替格瑞洛1例、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7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术区皮下血肿,无需输血及再次手术治疗,4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阴囊水肿。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保守治疗后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长期口服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可安全地行局部浸润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不中断抗血栓药物治疗与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相比不会增加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疝,腹股沟 围手术期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切口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2)随访情况包括术后再感染和远期并发症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或住院方式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再感染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患者均接受补片取出术,术后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创面敞开引流或安置引流管负压引流,其中行局麻手术患者2例,行全麻手术患者33例。35例补片取出中有3例补片侵及肠管,其中2例行肠切除吻合,1例补片侵蚀肠管为阑尾,行阑尾切除术。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72±3.43)d。(2)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腹股沟疝复发。结论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行补片取出术安全可靠,在处理补片感染时应及时手术。

  • 标签: 疝,腹股沟 无张力疝修补术 补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