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迷走神经切断术及不同切断数量对迷走-舌咽神经痛(VGPN)的治疗效果和长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5例VGPN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血管神经关系分别采用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26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术(29例)及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术(30例)3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85例患者治疗均有效,其中治愈76例(89.4%),缓解9例(10.6%)。3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0,P=0.041),其中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例患者中共有10例(11.8%)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随访6个月后6例患者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改善但不明显(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第1分支切断组1例,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上段多支切断组3例)。结论舌咽神经联合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VGPN效果优于单纯舌咽神经切断术。

  • 标签: 迷走-舌咽神经痛 迷走神经根丝切断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孢子菌病归为"被忽视的热带病",近年来对孢子菌病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从病原体、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疫苗这五个方面综述孢子菌病的近期研究进展。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属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疫苗
  • 简介:车间干燥、烘工段振槽区域粉尘严重超标,经现场考察决定在关键节点部位(烘工序)新增设置除尘罩装置将粉尘集中回收到车间除尘室,降低烘丝机工序烟丝粉尘的降低。

  • 标签: 安全 职业危害 烟草尘浓度 关键节点 除尘罩
  • 简介:摘要随着制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对卷烟精细化生产的要求,叶干燥来料含水率波动对叶干燥后烟丝各质量指标都有影响。叶干燥工序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卷烟内在质量的稳定性,其对叶干燥后叶的填充值、烟丝结构和感官质量、过程能力指数CPK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稳定控制叶干燥来料水分,降低卷烟批次间的加工差异和波动,对提高工序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制丝工艺技术 切后叶丝含水率 CPK值
  • 简介:本文针对蚌埠卷烟厂制车间的切片机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开展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和实施相应对策,改进切片机的控制模式,以提高切片宽度和切后流量的合格率和稳定性。主要内容包括在切片机出口的爬坡皮带底部增设料位检测开关,优化长度测量的球形光电开关位置和切片机的控制程序。通过以上控制思路、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切片宽度的合格率和切后物料流量的稳定性,保证了后面松散回潮工序来料稳定,及其工艺质量稳定性。

  • 标签: 切片机 来料稳定 工艺质量
  • 简介:摘要制工艺师烟草生产中的关键工序,其工艺质量直接影响烟草产品品质,与包装、卷接等工序相比,制工艺具有工艺流程长、工序烦琐等特点,制工艺质量不仅对后续工序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对烟草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烟草制工艺质量控制要点,确保烟草制工序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烟草制工艺质量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同时累及大脑锥体细胞、脑干运动细胞核、脊髓前角细胞和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预后较差,平均寿命3~5年。研究和发现ALS在早期诊断中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缩短诊断延迟时间、探讨和阐明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展和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蛋白(neurofilament)在上述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认为最具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的ALS生物标志物。因此,本文对神经蛋白与ALS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 生物学标记 神经微丝蛋白质类 诊断 诊断 鉴别 预后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根据对叶加香工序的设备布局变化调整和设备改造,从而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叶加香系统瞬时加香精度稳定控制,为烟丝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设备保障。

  • 标签: 物料流量控制 瞬时精度 匀料装置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时代到来,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均发生了变化,烟草制生产工艺中开始融入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烟草更符合国家标准。我国烟草制生产工艺的整体质量提高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促进烟草制功生产工艺精准控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烟草制生产所需的技术,提出了烟草制丝质量控制的策略。

  • 标签: 烟草制丝 工艺精准 控制 探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型颈椎病(CSR)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新密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针刺"三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疼痛情况[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MPQ)评估]、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估]、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估],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80.95%,34/42),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MPQ各分量表(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级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FMA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2,7.14%)与对照组(2/42,4.76%)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穴"联合雷火灸治疗CSR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和上肢功能,且安全性尚可。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刺 雷火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荡洗方式对管内壁形态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牙周炎患者(60岁以上)拔除的20颗单前磨牙,使用简单随机方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4颗),A组:注射针头冲洗组;B组:超声荡洗组;C组:铒(Er)∶钇铝石榴石晶体(YAG)激光(15 Hz、15 mJ、0.20 W)荡洗组;D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0 W)荡洗组;E组:Er∶YAG激光(15 Hz、20 mJ、0.35 W)荡洗组。观察管内玷污层及管硬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去除牙本质玷污层评分分别为(4.67±0.27)分、(3.08±0.57)分、(2.83±0.43)分、(1.17±0.19)分、(2.87±0.50)分,效果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46,P<0.01)。其中,B组、C组、D组、E组的玷污层去除效果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组荡洗对玷污层去除效果优B组、C组和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经不同管荡洗方法处理后,A组、B组、C组、D组、E组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分别为(58.98±5.54)分、(55.19±5.71)分、(56.04±3.96)分、(66.65±3.23)分、(45.68±7.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P<0.05),其中,激光D组的管壁牙本质显微硬度高于激光C组、B组(均P<0.05)。结论激光管荡洗优于传统荡洗方式,0.30 W Er:YAG激光进行管荡洗可最大化清除玷污层,同时对管硬度影响最小。

  • 标签: 根管冲洗剂 激光,固体 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与冲击波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1.09±4.41)岁。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85±5.27)岁。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阻滞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阻滞+冲击波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临床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93±0.54)分比(3.84±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DI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3.03±2.74)比(26.5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9±0.44)分比(2.2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DI低于对照组[(13.76±2.33)比(19.7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神经型颈椎病患者,单纯的神经阻滞与神经阻滞+冲击波治疗都能减轻患者症状,但后者更能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阻滞 冲击波
  • 简介:摘要内含脂变终的骶管囊肿国内外鲜见报道,其脂变终穿行于硬膜囊和囊肿瘘口之间。2019年6—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了2例同时具备脊髓拴系综合征和硬脊膜囊肿特点的骶管囊肿患者。2例患者的腰骶MRI显示脊髓圆锥低位,终脂肪变性及骶管囊性占位。行骶管囊肿切除+脊髓拴系松解术治疗,术中可见以脂变终出硬膜囊处为瘘口,形成硬脊膜囊肿。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为无衬附上皮的纤维囊壁组织,符合囊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舌侧矫治技术相比唇侧矫治技术具有更优的美学效果,但目前常用的舌侧蘑菇型弓矫治技术却存在临床操作复杂、牙齿的三维控制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变粘结厚度、改变托槽形态、改变弓高度三种方式实现舌侧直弓应用。STb、Lingual jet、ALIAS、In-Ovation-L等舌侧直弓矫治系统陆续在临床上得到使用。舌侧直弓矫治器使用连续形态的弓,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连续的弓形态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避免牙齿往复移动;同时部分舌侧直弓托槽槽沟更接近牙齿阻抗中心,在关闭拔牙间隙时能减少前牙舌倾。舌侧直弓托槽的上述特点,使其在舌侧正畸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正畸生物力学中的相关研究仍有空间。

  • 标签: 舌侧矫治 直丝弓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内含脂变终的骶管囊肿国内外鲜见报道,其脂变终穿行于硬膜囊和囊肿瘘口之间。2019年6—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了2例同时具备脊髓拴系综合征和硬脊膜囊肿特点的骶管囊肿患者。2例患者的腰骶MRI显示脊髓圆锥低位,终脂肪变性及骶管囊性占位。行骶管囊肿切除+脊髓拴系松解术治疗,术中可见以脂变终出硬膜囊处为瘘口,形成硬脊膜囊肿。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为无衬附上皮的纤维囊壁组织,符合囊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改善。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面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与冠部龋坏不同,面龋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牙龈退缩后暴露的面上,主要累及根部牙骨质和牙本质,在发病特点、临床表征、诊断和防治上都有其特异性。本文从面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和临床表现、分类、三级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面龋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根龋 氟化物 三级预防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根据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及"X线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或"体表解剖标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组作为试验组,X线引导及体表解剖标记引导的神经阻滞治疗组分别作为对照组。收集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VAS<4分例数表示或具体的VAS评分)、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的例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并发症例数及穿刺质量等指标。通过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05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99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8周试验组的阻滞效果要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在术后1周、4周及8周以VAS<4分为标准时[术后1周RR=1.73,95% CI(1.36~2.20),P=0.01;术后4周RR=1.16,95% CI(1.00~1.34),P=0.04;术后8周RR=1.16,95% CI(1.02~1.32),P=0.02]。术后8周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估方案进行评价,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X线引导)[RR=2.92,95% CI(1.81~4.70),P=0.01]。术后12周VAS及NDI评分中,两种引导方式(超声及X线)的阻滞效果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没有差异(VAS结果效应量为-0.10,P=0.56;NDI结果效应量为-0.00,P=0.97)。试验组的总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为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4;对照组为体表解剖标记RR=1.25,95% CI(1.11~1.41),P=0.01]。试验组穿刺并发症低于对照组(X线引导)[RR=1.25,95% CI(1.01~1.56),P=0.01]。在穿刺质量(靶点注射/阻滞区吻合数)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体表解剖标记)[RR=1.20,95% CI(1.09~1.32),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型颈椎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介入性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 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指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损伤 麻醉药,局部 病例对照研究 屈指肌腱腱鞘
  • 简介:摘要作为治疗梅毒的替代药物之一,菝葜类中药材以“中国”作为商品名并在16世纪初次贩运到欧洲。中国在西方古典医药学或称盖仑医药学体系中的定位是干热药物,有疏通、净化、缓解能力,具有利尿发汗、愈创通痹等多种功用。治疗梅毒的机理据认为是通过发汗驱逐败坏的体液成分。配制方法是西医从公元1世纪起便常常采用的水煎法。治疗过程结合药疗和食疗,并须考虑到体液论的六“非自然”因素和疾病的关键日期。中国的多种用法可以按照盖仑医药学的逻辑推论而得,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特效药”或“万灵药”。正统的学院派西医对中国不十分推崇,这种态度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一场有关外来药物价值的论战的影响。中国在16世纪欧洲的用药思路完全出自西方古典医药学。此例体现出药学实践与医学理论之间的张力。

  • 标签: 中国根 梅毒 中药西传 西方古典医学 西方古典药学 菝葜 土茯苓 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