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羟酸布卡因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300~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双羟酸布卡因辅料组(VE组)、盐酸布卡因组(BH组)、脂质体布卡因组(BL组)、低浓度双羟酸布卡因组(HL组)、中浓度双羟酸布卡因组(HM组)和高浓度双羟酸布卡因组(HH组),于左侧坐骨神经处分别注射双羟酸布卡因辅料0.4 ml,盐酸布卡因溶液0.4 ml,脂质体布卡因混悬液0.4 ml,1、3和10 mg/ml双羟酸布卡因混悬液各0.4 ml。分别于给药前1 d(T0)和给药后0.5、1.5、3、5、8、12、16、24、48 h(T1~9)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计算热缩足潜伏期的最大效应百分(MPE),同时行运动功能评分,以评价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于给药后2和7 d(T9,10)时,每组分别处死5和3只大鼠,取注射部位坐骨神经及周围肌肉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神经损伤评分和炎症反应评分,以评价神经毒性作用。结果与VE组比较,HL组T1~4时、HM组T1~8时、HH组T1~8时MPE升高,HL组T1~4时、HM组T1~5时、HH组T1~7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5),HL组、HM组、HH组各时点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H组比较,HM组T3~8时MPE升高,T3~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9时神经周围肌肉炎症反应评分降低(P<0.05);与BL组比较,HM组T3~7时MPE升高,T4,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9时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降低(P<0.05)。6组神经损伤评分均为0分。结论双羟酸布卡因可对大鼠坐骨神经产生阻滞作用,浓度越高阻滞时间越长,且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长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与等浓度等容量盐酸布卡因和脂质体布卡因相比,双羟酸布卡因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长,且神经毒性作用更小。

  • 标签: 布比卡因 坐骨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酯缓解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本院行HSG的女性患者200例,按年龄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其中,21~30岁各30例,31~40岁各50例,41~45岁各20例,观察组中位年龄29岁,对照组中位年龄31岁。对照组常规行HSG检查,观察组于检查前20 min静脉注射氟酯5 ml。观察两组患者造影检查过程的镇痛效果及诊断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4个节点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输卵管通畅126条(63.0%)、不完全阻塞50条(25.0%)、完全阻塞24条(12.0%),对照组输卵管通畅108条(54.0%)、不完全阻塞56条(28.0%)、完全阻塞36条(18.0%),两组造影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2,P<0.01)。结论氟酯对缓解HSG疼痛具有明显作用,并能降低假阳性率。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子宫输卵管造影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药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4.26±0.96)分(6.09±1.38)分、(4.04±1.19)分(6.0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7例17例),其中氟酯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睡眠无影响较多(20例8例)。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以满意为主。结论无痛病房中两种镇痛药物用于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均能取得明显的镇痛效果;氟酯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睡眠困扰情况均高于帕瑞昔布钠组。良好的疼痛控制会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 骨折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无痛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药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4.26±0.96)分(6.09±1.38)分、(4.04±1.19)分(6.0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7例17例),其中氟酯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例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睡眠无影响较多(20例8例)。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以满意为主。结论无痛病房中两种镇痛药物用于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均能取得明显的镇痛效果;氟酯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睡眠困扰情况均高于帕瑞昔布钠组。良好的疼痛控制会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

  • 标签: 疼痛 骨折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无痛病房
  • 简介:摘要近年国内外指南更新了应性皮炎(AD)类别,增加了老年AD分型。老年AD的病因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失调及生活方式有关。但多数老年AD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十分常见。充分认识老年AD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根据老年AD临床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疾病负担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老年人 治疗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Brenda Denzler讲述了自己童年治疗的痛苦经历如何对她影响至今。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总结了近年来他莫昔应用于乳腺癌、神经胶质瘤治疗时出现的相关眼部病变的文献,将他莫昔导致眼部病变出现的发生率、发病机制、相关眼部病变特征性表现(角膜病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病变以及其他一些少见病变)进行综述,为眼科医师对他莫昔眼部病变的识别和眼部病变的监测提供指导。(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32-236)

  • 标签: 他莫昔芬 视网膜疾病 角膜疾病 白内障 视神经疾病
  • 简介:摘要应性皮炎是复杂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儿童症状较成人轻,但其发病率高且易反复发作,可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既往对应性皮炎的治疗多局限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故不适于儿童。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侧重于靶向特定细胞因子或其受体以干预炎症通路的新的治疗方法被发现及应用,该文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优化儿童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儿童 治疗 生物制剂 小分子靶向药
  • 简介:摘要瘙痒是应性皮炎(AD)主要的症状,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控制瘙痒是AD管理的关键环节。为完善AD综合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过敏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应性皮炎研究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邀请国内有关专家,针对AD瘙痒管理的重要性、发病机制、表现特征、严重程度评估方法、有效避免诱发因素措施、保湿剂合理使用、外用和系统药物规范治疗等达成共识。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瘙痒症 瘙痒管理 共识
  • 简介:摘要国内外应性皮炎指南均推荐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阶梯治疗,因此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对于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应性皮炎严重度评估的方法繁多,本文介绍常用的评估方法,探究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严重度 评估
  • 简介:摘要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与遗传过敏性体质相关的以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起源、定义、临床表型及诊断标准等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上述争议进行分析及探讨,以期为应性皮炎的诊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诊断 定义 争议
  • 简介:摘要研究显示,2型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等在应性皮炎(AD)中起关键作用。Th2细胞及2型细胞因子是2型炎症反应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3条路径参与AD发病:加重皮肤屏障缺陷;激活和强化瘙痒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病理性重编程为Th2样Treg细胞,从而放大2型炎症反应。本综述探讨2型炎症与AD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为A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炎症 T淋巴细胞,调节性 生物制剂 2型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洛尔对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裸鼠模型中血管生成素及受体的影响。方法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整形外科手术切除增殖期血管瘤体组织,将其移植于50只雌性裸鼠背部,构建血管瘤裸鼠动物模型后分为普洛尔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普洛尔组每2天使用0.4 ml普洛尔灌胃,对照组每2天使用生理盐水灌胃。于7、14、21、28 d对血管瘤体进行HE染色,对瘤体形态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管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1、Ang2、Tie2蛋白表达。结果28 d后,普洛尔组血管瘤瘤体呈消退期表现,血管瘤内皮细胞减少,细胞核染色变浅,管腔增大,血管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VEGF、Ang2、Tie2表达较对照组分别降低47.1%、34.7%、37.5%(P<0.05),而Ang1表达增加,数量较对照组增多40.5%(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洛尔对裸鼠血管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Ang1表达,抑制VEGF 、Ang2、Tie2表达得以实现。

  • 标签: 血管瘤 普萘洛尔 促血管生成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Tie2受体
  • 简介:摘要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内表型多样,明确不同临床表型及内表型的特征,对协助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应性皮炎不同发病年龄、种族背景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综述其临床表型差异,概述内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皮肤表现 临床表型 内表型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40 nm激光联合口服普洛尔在治疗伴供血血管婴幼儿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整形外科对22例口服普洛尔治疗无效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儿男7例,女15例,年龄4~35个月,平均13.1个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对其中血管瘤瘤体具有明确供血血管的21例患儿,应用940 nm半导体激光进行供血血管阻断治疗,术后继续给予口服普洛尔治疗,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瘤体大小及血流信号判断血管瘤瘤体的消退情况。结果在血管瘤瘤体具有供血血管的21例患儿中,19例行1次940 nm半导体激光阻断治疗后瘤体逐渐消退,有效率为90.5%,2例患儿行2次阻断治疗后瘤体消退。结论伴有明确供血血管的婴幼儿血管瘤对普洛尔的治疗反应往往不佳,应用940 nm半导体激光对供血血管进行阻断,可有效促进血管瘤的消退。

  • 标签: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 激光,半导体 供血血管
  • 简介:摘要1例6岁女性患儿因过敏性鼻炎给予欧龙马口服滴剂及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1个月余,症状未好转。因腺样体肥大加用孟鲁司钠咀嚼片(孟鲁司钠)4 mg、每晚睡前口服。服药7 d后,出现梦游,1次/周,表现为梦中突然坐起,1 min后躺下入睡。2个月后因患儿鼻部症状减轻停用所有药物,停药1周后未再梦游。1年余后,因患儿鼻炎复发,家长自行予上述3种药物治疗。服药5 d后患儿出现梦游且症状较前加重。继续用药2周后,患儿梦游继续加重。停用孟鲁司钠咀嚼片,2 d后患儿梦游减轻,1个月后消失。考虑患儿梦游为孟鲁司钠咀嚼片不良反应,改用氯雷他定5 mg每晚睡前口服。电话随访3个月,患儿未再梦游。

  • 标签: 梦行症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孟鲁司特钠 梦游
  • 简介:摘要儿童克莱恩费尔综合征的研究相对较少,青春期前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仅有10%的患儿确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对儿童和青少年患儿使用激素替代和多学科的共同治疗是有益的,可以改善认知和神经心理的发育,促进生殖器官更好的发育。本文总结了儿童克莱恩费尔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疾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克罗米治疗女性不孕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不孕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行克罗米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排卵情况、妊娠情况、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排卵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SH、LH、E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罗米治疗女性不孕症的护理中,无缝隙护理的护理效果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克罗米芬 不孕症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206(micro RNA-206,miR-206)在血管瘤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普洛尔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5例接受普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外周血清中miR-206表达水平,将患儿按照miR-206均值分为高表达组(n=19)和低表达组(n=26),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将患儿根据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分为疗效良好组(n=29)和疗效一般组(n=1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iR-206是否是疗效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miR-206对普洛尔治疗血管瘤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高表达组在<6月龄、增生期、瘤体面积≥10 cm2的患儿比例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分别χ2=4.664、7.207、8.927,P=0.031、0.007、0.012);治疗后患儿miR-206表达水平(3.25±0.64)显著高于治疗前(2.12±0.41)水平(t=9.973,P<0.05);普洛尔治疗6个月后,疗效良好组患儿治疗前miR-206高表达比例(24.1%)显著低于疗效一般组(75.0%)(χ2=10.934,P=0.001);治疗前miR-206高表达是普洛尔治疗血管瘤患儿疗效不良的危险因素[OR(95%CI)=6.423(1.436~28.731),P=0.01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06预测普洛尔治疗血管瘤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75。结论血清miR-206表达与血管瘤患儿年龄、是否增生期及瘤体面积有关,这可能是预测婴幼儿血管瘤普洛尔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 标签: 婴幼儿 血管瘤 普萘洛尔 微小RNA-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