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病,可使本病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 标签: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皮肤病 穿通性毛囊炎 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 简介:摘要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机体内重要的转录因子,在低氧状态下介导一系列靶基因转录以适应低氧反应。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RNV)是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重要病理过程。HIF-1可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的转录促进RNV,进而导致ROP,因此,HIF-1在ROP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总结近年来HIF-1在氧诱导RNV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对ROP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更进一步认识与启发。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1 早产儿视网膜病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现有牙本质粘接体系基于酸蚀技术使胶原纤维内外磷灰石同时丧失,造成过度脱矿,而粘接剂难以渗入纤维内部,导致混合层裸露的胶原酶解、树脂降解,严重危害树脂修复体的临床寿命。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可选择性地将胶原纤维外的磷灰石脱矿,保留胶原纤维内的磷灰石晶体,从而有效避免酸蚀技术导致的粘接界面结构完整性损坏,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本文就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本质粘接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牙失矿质 牙本质黏结剂 牙黏合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纤维外脱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的O-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O-GlcNAc)修饰是否参与内皮细胞炎症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2 000 mg/L的LPS)、O-GlcNAc转移酶(OGT)过表达(OGT-OE)+LPS组(转染OGT-OE质粒+2 000 mg/L的LPS)、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LPS组(10 μmol/L的Go 6983+2 000 mg/L的LPS)、Rho蛋白家族RhoA抑制剂+ LPS组(40 μmol/L盐酸罗红+ 2 000 mg/L的LP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LPS组(1 μmol/L的SL-2052+2 000 mg/L的LPS)、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抑制剂+ LPS组(10 μmol/L的PP2+2 000 mg/L的LPS)和小干扰RNA(siRNA)作用的Akt(si-AKT)+LPS组(si-Akt+2 000 mg/L的LPS)。各组细胞经LPS处理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转录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OGT、O-GlcNAc、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蛋白表达或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中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降低,并伴随ERK、p38MAPK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且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亦显著升高〔IL-6 mRNA(2-ΔΔCt):4.71±0.60比1.03±0.29,TNF-α mRNA(2-ΔΔCt):1.89±0.11比1.04±0.35,ICAM-1 mRNA(2-ΔΔCt):2.06±0.18比1.02±0.21,VCAM-1 mRNA(2-ΔΔCt):2.94±0.57比1.01±0.17,均P<0.05〕,说明LPS会导致O-GlcNAc修饰水平降低、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及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与LPS组相比,OGT-OE+LPS组细胞ERK、p38MAPK、NF-κB p65和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伴随炎症因子表达显著下降〔IL-6 mRNA(2-ΔΔCt):0.12±0.01比0.90±0.17,TNF-α mRNA(2-ΔΔCt):0.31±0.01比0.91±0.14,ICAM-1 mRNA(2-ΔΔCt):0.64±0.02比1.13±0.16,VCAM-1 mRNA(2-ΔΔCt):0.11±0.01比0.93±0.11,均P<0.05〕,说明OGT水平增高可抑制LPS作用下的内皮细胞炎症信号通路部分激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Akt磷酸化水平升高;与LPS组相比,给予PKC抑制剂、RhoA抑制剂、PI3K抑制剂和Akt抑制剂预处理后,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下调;其中PP2+LPS组IL-6、TNF-α、ICAM-1的转录水平均较LPS组明显下降〔IL-6 mRNA(2-ΔΔCt):1.46±0.16比3.55±0.87,TNF-α mRNA(2-ΔΔCt):0.98±0.14比1.76±0.10,ICAM-1 mRNA(2-ΔΔCt):1.39±0.24比2.04±0.13,均P<0.05〕,而VCAM-1无明显变化。与LPS组相比,si-Akt+LPS组OGT表达及O-GlcNAc修饰水平均下降,且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亦明显下调〔IL-6 mRNA(2-ΔΔCt):0.75±0.03比0.99±0.09,TNF-α mRNA(2-ΔΔCt):0.69±0.01比1.10±0.08,ICAM-1 mRNA(2-ΔΔCt):0.76±0.01比0.99±0.02,VCAM-1 mRNA(2-ΔΔCt):0.93±0.08比1.20±0.21,均P<0.05〕,说明Akt参与了LPS对OGT的作用过程,并影响了炎症因子表达。结论LPS作用下的内皮细胞O-GlcNAc修饰水平下降,促进了炎症信号通路部分激活,主要涉及ERK、p38MAPK和STAT3,并影响了炎症因子表达;Akt可能参与了LPS对O-GlcNAc修饰的抑制作用。

  • 标签: O-GlcNAc 内皮细胞 信号通路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感染 清创术 骨移植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泊酚是否对新生大鼠海马线粒体造成损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受体AMPA受体的调控作用。方法将48只7日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丙泊酚组、丙泊酚+AMPA受体激动剂AMPA组(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AMPA受体抑制剂CNQX组(丙泊酚+CNQX组),每组12只。丙泊酚各组大鼠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 mg/kg;各组均于首次给药后每隔20 min给予首剂量的1/2,每日3次,连续注射3 d。丙泊酚+AMPA组和丙泊酚+CNQX组分别于首次给药后经左侧脑室注射1 g/L的AMPA或CNQX 5 μL。各组给药3 d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AMPA受体谷氨酸受体(GluR1、GluR2)亚单位的总蛋白(T)及膜蛋白(M)表达量,并计算二者比值(M/T);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磷酸化DRP-1(p-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表达;同时测定海马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处理后大鼠海马GluR1的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升高,而GluR2的表达及其M/T比值则明显降低,ATP含量及ATP相关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而Mfn2表达明显下降,说明反复多次腹腔注射30 mg/kg丙泊酚可导致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与丙泊酚组比较,加入AMPA激动剂后,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进一步升高〔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2.41±0.29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1.18±0.15比0.79±0.09,M/T比值:0.78±0.12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明显升高〔T-GluR2蛋白(T-GluR2/β-actin):0.65±0.13比0.30±0.14,P<0.01;M-GluR2蛋白(M-GluR2/β-actin):0.17±0.05比0.13±0.07,P>0.05〕,但其M/T比值进一步降低(0.27±0.10比0.41±0.08,P<0.05);ATP相关酶活性进一步降低,ATP含量进一步下降(μmol/g:0.32±0.07比0.70±0.10,P<0.01);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进一步升高〔DRP-1蛋白(DRP-1/GAPDH):2.75±0.36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99±0.14比0.76±0.15,均P<0.05〕,Mfn2表达进一步下降(Mfn2/GAPDH:0.23±0.12比0.54±0.12,P<0.05),说明AMPA激动剂增加了大鼠神经细胞膜上AMPA受体GluR1亚单位的表达,同时使GluR2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加剧了丙泊酚所致的线粒体损伤。而加入AMPA抑制剂后,与丙泊酚组比较,GluR1表达及其M/T比值均明显降低〔T-GluR1蛋白(T-GluR1/β-actin):0.99±0.14比1.72±0.11,M-GluR1蛋白(M-GluR1/β-actin):0.21±0.07比0.79±0.09,M/T比值:0.21±0.07比0.46±0.08,均P<0.01〕;GluR2表达变化则不明显,但其M/T比值明显升高(0.59±0.09比0.41±0.08,P<0.05);ATP酶活性明显升高,且ATP含量明显上升(μmol/g:0.87±0.12比0.70±0.10,P<0.05);线粒体DRP-1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DRP-1蛋白(DRP-1/GAPDH):1.18±0.17比1.70±0.19,p-DRP-1蛋白(p-DRP-1/GAPDH):0.37±0.10比0.76±0.15,均P<0.05〕,而线粒体Mfn2表达则明显升高(Mfn2/GAPDH:0.78±0.10比0.54±0.12,P<0.05),说明AMPA抑制剂通过抑制GluR1亚单位的表达,促使GluR2亚单位向细胞膜移动,从而缓解了丙泊酚导致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产能及动力学损伤。结论连续3 d多次腹腔注射丙泊酚30 mg/kg,可引起7日龄新生大鼠海马AMPA受体GluR1亚单位表达升高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GluR2亚单位表达下降且向细胞内移动,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及动力学损伤;AMPA受体激动剂可加重上述损伤,而AMPA受体抑制剂可减轻这一损伤。

  • 标签: 丙泊酚 AMPA受体 线粒体 新生大鼠
  • 作者: 刘彩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针对接受血液透析的高龄尿毒症患者实施诱导期护理干预模式的作用效果。方法:将针对100例高龄尿毒症患者展开分析,将从我院2022年1月至12月接收的患者中选出这些研究对象后,对其进行分组处理,使得其中一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另外一组选择诱导期护理干预模式,组间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从并发症率、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展开组间对比,结果均显示研究组的表现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引入诱导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高龄尿毒症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并且可以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状态得到更好地改善,因此值得我们大力推广。

  • 标签: 高龄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诱导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麦冬皂苷D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麦冬皂苷D预处理组。采用CCK-8法检测麦冬皂苷D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活性氧自由基(ROS)、MDA、SOD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κB、TLR4、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麦冬皂苷D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β、IL-6、ROS、MDA水平降低(P<0.05),SOD水平升高(P<0.05),NF-κB[(0.76±0.10)比(2.26±0.17)]、TLR4[(0.98±0.09)比(1.74±0.19)]蛋白表达降低(P<0.05),Nrf2[(0.85±0.03)比(0.54±0.03)]、HO-1[(0.97±0.11)比(0.37±0.04)]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麦冬皂苷D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并激活Nrf2/HO-1通路减轻氧化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 标签: 炎症 氧化性应激 麦冬皂苷D 巨噬细胞 NF-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iPSC-Exo)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将本实验室冻存的脓毒症患者尿液细胞来源iPSC复苏并培养,低温超速离心法分离iPSC-Exo,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印迹试验和超高灵敏流式检测技术(high sensitivity flow cytometry, HSFCM)验证提取物为外泌体。LPS(100 ng/mL)刺激人小胶质细胞系HMO6细胞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根据外泌体浓度梯度分为4组,即LPS+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 PBS)组、LPS+iPSC-Exo 105组、LPS+iPSC-Exo 106组、LPS+iPSC-Exo 107组,对照组将LPS等量替换为PBS。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内丙二醛(propylene glycol, MDA)浓度,RT-qPCR检测细胞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2, MIP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上述炎症因子蛋白浓度。相同外泌体浓度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结果提取物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球形膜结构,HSFCM示提取物平均直径为(74.66±15.60) nm,浓度约为2.98×1010/mL,免疫印迹试验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Alix和TSG101高表达,不表达GM130。与对照组比较,LPS+PBS组细胞内MDA浓度、炎症因子(MIP2、TNF-α、IL-1β和IL-6)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随iPSC-Exo浓度增加,细胞内MDA浓度逐渐降低(P<0.01),细胞内各炎症因子mRNA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均P<0.05),炎症因子蛋白浓度的变化趋势与相应炎症因子mRNA基本一致。对照组炎症指标不随iPSC-Exo浓度增加而变化。结论脓毒症患者尿液细胞来源iPSC-Exo可下调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并且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性增强。

  • 标签: 外泌体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脓毒症脑损伤 脂多糖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然周期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诱导排卵日卵泡大小对冻融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冻融单囊胚移植患者,采用hCG诱导排卵的自然周期方案共427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hCG诱导排卵日最大卵泡直径分为15~16 mm组(≥15且≤16 mm,n=66),16~17 mm组(>16且≤17 mm,n=101),17~18 mm组(>17且≤18 mm,n=125),18~20 mm组(>18且≤20 mm,n=109),>20 mm组(>20 mm,n=26),比较各组的hCG诱导排卵日雌二醇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并对比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hCG诱导排卵日雌二醇及LH水平5组患者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组(15~16 mm组至>20 mm组)hCG诱导排卵日雌二醇水平逐渐升高;15~16 mm组雌二醇水平(中位数为1 002.3 pmol/L)明显低于17~18 mm组、18~20 mm组、>20 mm组(中位数分别为1 103.3、1 171.2、1 539.0 pmol/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1、P=0.002)。5组(15~16 mm组至>20 mm组)hCG诱导排卵日LH水平呈降低趋势;15~16 mm组LH水平(中位数为37.73 U/L)明显高于17~18 mm组、>20 mm组(中位数分别为28.24、24.11 U/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6)。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冻融胚胎单囊胚移植,使用hCG诱导排卵的自然周期方案中,小卵泡排卵者能够得到与正常大小卵泡者相似的临床结局。

  • 标签: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排卵诱导 卵泡 胚胎移植 低温保存 妊娠结局 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系细胞过程中的潜在成瘤性以及体内移植后的潜在致瘤性。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购自中科院上海动物实验中心),分离大鼠BMSCs进行体外培养及传代,选取生长良好的第2代细胞进行诱导,检测胰腺特征性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端粒酶活性,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随后将经或未经诱导的第2代BMSCs制成单细胞悬液,调整浓度至3.0×1010/L,采用随机数字法将SD大鼠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为:BMSCs细胞组(注射未经诱导的BMSC细胞悬液0.2 ml),诱导BMSC细胞组(注射诱导后的BMSC细胞悬液0.2 ml),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2 ml),6个月后留取活检组织,检测端粒酶活性,c-myc和p16基因的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诱导后可见胰腺特征性蛋白α-淀粉酶、细胞因子-7、C-肽、胎肝激酶-1的表达。随着BMSCs在体外传代、诱导分化及体内移植,端粒酶以及c-myc基因活性逐渐降低,体内移植后,BMSCs细胞组端粒酶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0.45±0.12比1.32±0.41,P<0.05),诱导BMSCs细胞组端粒酶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0.13±0.04比1.32±0.41,P<0.05),诱导BMSCs细胞组端粒酶活性低于BMSCs细胞组(0.13±0.04比1.32±0.41,P<0.05);同样,体内移植后,BMSCs细胞组c-myc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3.26±1.33比5.85±1.42,P<0.05),诱导BMSCs细胞组c-myc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1.42±1.15比5.85±1.42,P<0.05),而诱导BMSCs细胞组c-myc活性低于BMSCs细胞组(1.42±1.15比3.26±1.33,P<0.05);p16在各阶段基因功能正常,无突变及缺失。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纯度高,可定向诱导能分化为胰系细胞,体外无成瘤性,植入动物体内后无致瘤性。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系细胞 成瘤性 致瘤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糖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水平和信号通路改变,初步探讨转胶蛋白-2 (TAGLN2)调控细胞炎症反应和代谢进程的机制。方法基础研究。BV2细胞分为甘露醇(Man)组、葡萄糖(Glu)组、过表达对照(Con)Glu组、过表达TAGLN2 Glu组、沉默Con Glu (shCon Glu)组、沉默TAGLN2 Glu (shTAGLN2 Glu)组。Man组细胞置于含25 mmol/L Man、25 mmol/L Glu的改良Eagle培养基(DMEM培养基)中培养;Glu组、Con Glu组、TAGLN2 Glu组、shCon Glu组、shTAGLN2 Glu组细胞置于含50 mmol/L葡萄糖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DEG筛选标准为|log2(差异表达倍数)|≥1且P≤0.05。对筛选得到的DEG进行基因注释(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EG mRNA相对表达量。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Man组比较,Glu组共筛选出517个DEG,其中上调、下调基因分别为277、240个。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DEG显著富集在核因子(NF)-κB和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等免疫系统进程;下调的DEG显著富集在糖胺多聚糖的降解和甘油酯等代谢进程。与Con Glu组比较,TAGLN2 Glu组共筛选出480个DEG,其中上调、下调基因分别为147、333个。上调的DEG显著富集在脂肪酸、甘油脂和丙酮酸等代谢进程;下调的DEG显著富集在NF-κB、Jak-STAT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免疫系统进程。与shCon Glu组比较,shTAGLN2 Glu组共筛选出582个DEG,其中上调、下调基因分别为423、159个。上调的DEG显著富集在TNF、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免疫系统进程;下调的DEG基因主要富集在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Con Glu组比较,TAGLN2 Glu组细胞中Card11 (t= 13.530)、Icos (t=3.482)、Chst3 (t=6.949)、Kynu (t=5.399 )、白细胞介素(IL)-1β (t=2.960)、TNF-α(t=5.800)、IL-6 (t=3.130)、干扰素-γ (t=7.690)、IL-17 (t=6.530)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GLN2可能通过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Card11、Icos、Chst3、Kynu在TAGLN2抗炎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转胶蛋白2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 转录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主动免疫兔模型中探讨桥粒重塑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RAbs)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5~3.5 kg)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β1ARAbs组,6只)、干预组(Meto组,6只)和对照组(Con组,6只)。经背部多点注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胞外第二环抗原肽(2 mg/只)建立动物模型。0、2、4、6和8周时测定抗体水平,8周时记录并比较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VA负荷及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检测桥粒结构和桥粒重塑相关蛋白水平。结果与Con组和Meto组比,β1ARAbs组VA发生次数增加[(397.67±50.81)次对(32.67±3.76)次对(96.33±8.25)次,P均<0.001],VA持续时间延长[(164.13±10.79) s对(14.95±1.05) s对(57.61±5.27) s,P均<0.001],LVEF水平(55.97%±2.82%对76.44%±2.00%对70.58%±0.55%,与Con组比较,P<0.001;与Meto组比较,P=0.002)和VA诱发率(75%对6%对8%,P均<0.001)升高;VERP缩短[(115.92±2.24) ms对(136.33±5.80) ms对(131.90±4.38) ms,与Con组比较,P=0.005;与Meto组比较,P=0.025]。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β1ARAbs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水平升高(2.30±0.16对0.18±0.08对1.43±0.20,与Con组比,P<0.001;与Meto组比,P<0.007)。结论β1ARAbs增加VA负荷和持续时间,加重心室重构和VA易感性,潜在机制与ERK信号介导的心肌细胞间桥粒重塑增强有关。

  • 标签: 桥粒 室性心律失常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缝隙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阿霉素(ADR)诱导的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小鼠模型,探究足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6)和FSGS模型组(ADR组,n=18),分别按照10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ADR,采集注射ADR后的7、14、28 d小鼠以及注射生理盐水后的28 d小鼠的血液、尿液和肾组织,检测血液和尿液中血肌酐﹑尿肌酐﹑尿蛋白含量,将肾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皮质组织中Synaptopodin和Rho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注射ADR 7 d后,ADR组小鼠的尿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升高,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ADR 7 d后,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小鼠的肾皮质组织中Synaptopodin 、RhoA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ADR 28 d后,ADR组小鼠出现肾小球硬化程度恶化、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病变纤维化,表现为严重的肾脏损伤。结论ADR可成功诱导小鼠FSGS,Synaptopodin和RhoA的表达下调可能导致足细胞损伤,进而促进小鼠形成FSGS。

  • 标签: 肾小球硬化症,局灶节段性 足细胞 小鼠 模型,动物 阿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模式识别受体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成年C57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TBI组,每组各3只,分别将Sham组正常皮层组织和TBI后3 d损伤周围皮层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4个不同时间点TBI组(术后6 h、1 d、3 d和7 d),每组各6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pr1的表达变化情况;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TBI组、TBI+溶剂组和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每组各6只,通过Western blot、脑含水量测定和行为学检测等实验评估各组炎性反应和神经功能等。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BI组损伤周围皮层组织Fpr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第3天高于Sham组最显著(相对表达量为2.480±0.331,t=7.757,P<0.01),且主要表达于小胶质细胞。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中炎症分子IL-1β、IL-18、TNF-α、Caspase-1和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TBI+溶剂组(t=2.161、4.245、2.992、5.945、4.409,P<0.05)。在行为学方面,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小鼠在第3天和第7天mNSS行为学评分低于TBI+溶剂组(t=4.183、3.162,P<0.05);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小鼠在第7天转角实验中左转%低于TBI+溶剂组(t=2.273,P<0.05);TBI+HCH6-1(Fpr1抑制剂)干预组小鼠在第7天挂线实验中停留时间长于TBI+溶剂组(t=3.123,P<0.05)。结论Fpr1促进TBI后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抑制Fpr1能够改善TBI后神经功能缺陷。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神经炎症 甲酰基肽受体1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和培养人腺样体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enoi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的可行性,并诱导观察aMSCs向嗅感觉神经元的分化。方法收集2020年9—11月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腺样体肥大患儿的手术切除腺样体组织,胰蛋白酶消化联合贴壁法培养P0细胞,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5代细胞表面抗原CD45、CD73、CD90的表达,观察成骨、成脂诱导分化能力。采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以及RA+SHH、RA+bFGF、SHH+bFGF和RA+SHH+bFGF分别诱导分化P5代a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细胞表面感觉神经元标志物β-tubulin 3、嗅感觉神经元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ker protein,OMP)的表达。采用两个样本率的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P0代aMSCs具有良好的贴壁和增殖性能,P2代细胞已基本纯化。P5代细胞阳性表达CD73和CD90,其纯度分别为99.3%和97.75%,不表达CD45,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良好。RA、SHH、bFGF诱导分化细胞均成神经元样外观,β-tubulin 3阳性表达;bFGF+SHH组和RA+SHH+bFGF组诱导细胞均表达GAP43,后组表达阳性更强(χ2=17.48,P<0.005);所有诱导组均未见OMP阳性表达。结论腺样体组织可培养获得能稳定传代、具有良好分化能力的aMSCs。aMSCs是间充质干细胞家族新成员,具有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RA、SHH和bFGF体外联合诱导能促使其分化为未成熟嗅感觉神经元。

  • 标签: 腺样体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诱导 嗅感觉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NA-20a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A549细胞焦亡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方法培养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以LPS为刺激物建立细胞焦亡及炎症反应模型,给予LPS+三磷酸腺苷刺激为LPS组,未给予刺激为空白对照组,验证模型是否成功。将A549细胞根据转染物质分为miRNA-20a模拟物(mimics)组、mimics-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miRNA-20a抑制物(inhibitor)组和inhibitor-NC组,构建过表达及沉默miRNA-20a的A549细胞模型,各组细胞在转染24 h后给予LPS+三磷酸腺苷刺激。构建TLR4-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质粒,包括野生型(WT)载体质粒TLR4-3'UTR-WT1、TLR4-3'UTR-WT2及相应的变异型(MUT)载体质粒TLR4-3'UTR-MUT1、TLR4-3'UTR-MUT2,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NA-20a的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焦亡标志因子消皮素D(gsdermin D,GSDMD),炎症因子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信号分子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mRNA及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TLR4表达和NF-κB入核情况。结果LPS组A549细胞GSDMD、ASC、NLRP3、Caspase-1、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模型建立成功。mimics组miRNA-20a表达量高于mimic-NC组(P<0.05),inhibitor组miRNA-20a表达量低于inhibitor-NC组(P<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TLR4-3'UTR-WT与miRNA-20a mimics共转染组的相对荧光值低于TLR4-3'UTR-WT与mimics-NC共转染组(P<0.05)。mimics组LPS介导的A549细胞GSDMD、ASC、NLRP3、Caspase-1、IL-1β、TLR4、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mimics-NC 组(P<0.05),inhibitor 组GSDMD、ASC、NLRP3、Caspase-1、IL-1β、TLR4、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inhibitor-NC 组(P<0.05)。结论在LPS诱导的A549细胞焦亡及炎症反应中,miRNA-20a可能经TLR4/NF-κB 信号通路对细胞焦亡及炎症反应产生抑制作用。

  • 标签: 微小RNA-20a 细胞焦亡 脂多糖 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株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目前仍较为少见,可能是免疫疗法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也可能与神经系统和肿瘤细胞存在共同抗原有关。该文报道1例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同时合并胰腺损伤病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应用PD-1抑制剂后出现胰腺损伤、糖尿病性酮症,同时合并周围神经病,肌电图见多发周围神经损害,脑脊液见蛋白-细胞分离,神经节苷脂抗体谱阴性,予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联合胰岛素治疗后好转。本病例以神经系统不良事件起病,症状缺乏特异性,且进展迅速、病情凶险,但激素及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有效,因此应提高临床医师对PD-1抑制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 标签: 周围神经病 胰腺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 作者: 王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441400
  • 简介:目的:探讨瑞马唑仑用于五官科手术患者喉罩全麻诱导与维持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以我外科收治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丙泊酚组56例给予常规护理,瑞马唑仑组56例给予瑞马唑仑。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镇静诱导时间(s)、意识恢复时间(min)、喉罩拔出时间(min)、PACU停留时间(min)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中,采用情瑞马唑仑,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瑞马唑仑;喉罩全麻;五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