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乃至破裂出血,并且多数是大出血,后果严重。其发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及时发现并通过支架将病变的血管隔绝于血流之外,借助支架修复血管是治疗的一种手段。笔者采用Willis支架隔绝受损破裂的颈内动脉壁或者其分支根部颈内动脉17例,探讨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栓塞,治疗性 治疗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颈内动脉(ICA)虹吸部及眼动脉(OA)模型,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ICA虹吸部和OA的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6例31只眼(NAION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3只眼,女性15例18只眼;年龄(67.52±6.30)岁。以未发病的对侧眼19例19只眼作为对侧眼组。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65.95±5.66)岁。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眼底检查正常者26名26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受检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照相及CTA检查。将CT扫描获得数据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ICA虹吸部解剖形态分为U型、V型、C型、S型;测量ICA虹吸部直径和OA起始处直径。3组受检眼之间ICA虹吸部直径及OA起始处直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ICA虹吸部解剖形态U型和V型占比采用χ2检验。结果NAION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OA起始处直径分别为(1.17±0.20)、(1.34±0.17)、(1.39±0.15)mm,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25,P<0.05 );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NAION组ICA虹吸部解剖形态U型、V型分别为20 (64.52%)、8 (25.81%)只眼,S型+C型3只眼(9.67%);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ICA虹吸部形态也以U型、V型多见,S型、C型少见。NAION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ICA虹吸部直径分别为(3.50±0.69)、(3.22±0.59)、(3.55±0.54)mm,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0,P=0.163)。结论NAION患眼ICA虹吸部形态以U型及V型多见;OA起始处直径显著减小。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颈内动脉 眼动脉 模型重建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植物药对结肠癌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姜黄素、多糖(苹果多糖、香菇多糖)、皂苷(重楼皂苷、人参皂苷)、白藜芦醇、槲皮素等植物药可通过不同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此外,植物药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等作用。了解植物药对结肠癌的防治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能为结肠癌的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及治疗思路。

  • 标签: 植物药 结肠肿瘤 药理作用 分子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碘作为哺乳动物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参与合成甲状腺激素,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碘本身有化学元素的特性,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在一些与自由基相关的慢性疾病中发挥作用。碘还对部分肿瘤细胞起到抗增殖及促凋亡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目前有关碘的研究多集中在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对碘在甲状腺外的功能关注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碘在甲状腺外具有摄取碘能力的组织器官中的作用及对代谢的影响。

  • 标签: 甲状腺外 代谢 抗氧化
  • 简介:摘要氯胺酮是一种离子型谷氨酸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glutamatergic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拮抗剂,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治疗作用,尤其对难治型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文章对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和分子基础进行综述,介绍NMDAR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AMPAR)在氯胺酮及对映体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探讨氯胺酮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及阿片受体介导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并对其他可能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氯胺酮 抑郁症 雷帕霉素靶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作者: 陈宗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11-21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肩膀酸痛,四肢无力、疲倦、头晕眼花、食欲不振等,处在压力过大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上述情况,这些是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多因酵素作用“短路”,问题越严重,据越可能变成疾病。本文从酵素的概述功效出发,分析酵素的作用,并从生活习惯等分析酵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 简介:摘要叉头框蛋白A2(FOXA2)以其独特的DNA结合域为特征,在转录调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呈高表达,可与相应靶向基因结合调控肿瘤生长和炎症反应,从而发挥癌基因的作用。深入了解人类FOXA2转录因子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其作为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叉头框蛋白 FOXA2
  • 简介:摘要尿酸的重吸收和排泄依赖尿酸转运蛋白的作用,人体内尿酸转运蛋白数目众多,如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T9)、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AT1)、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等,但单一尿酸转运蛋白的错义翻译很少直接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尿酸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如跨膜整合蛋白2B(ITM2B)、乙醛脱氢酶16家族A1(ALDH16A1)、PDZ结构域蛋白1(PDZK1)等在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不仅仅研究单一尿酸转运蛋白的错义翻译,同时关注尿酸转运蛋白及其相互作用蛋白在尿酸代谢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加深入了解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尿酸转运蛋白 蛋白质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HBO)处理对心肌炎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5周龄的SPF级SD雄性大鼠3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HBO组。对照组仅给予1 ml/kg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不作其他处理;模型组和HBO组采用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尾静脉注射法构建大鼠心肌炎模型;HBO组模型大鼠进行HBO处理。连续处理6 d后,采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获得大鼠超声心动图,并采集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收缩率(FS),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等数据。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将大鼠安乐死后取心肌组织,一部分HE染色后用于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另一部分研磨后,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EF、FS、+dp/dtmax、-dp/dtmax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BO处理后,HBO组EF、FS、+dp/dtmax、-dp/dtmax较模型组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IL-6、IL-1β、TNF-α、B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HBO处理后,HBO组IL-6、IL-1β、TNF-α、BNP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无炎性细胞局灶性浸润;模型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具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血管内可见渗出粉红色的蛋白黏液;HBO组心肌炎性细胞浸润,但较模型组轻,可见心肌细胞水肿。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以及血清中C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MD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HBO组大鼠心肌组织中SOD以及血清中C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MD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处理可通过抑制心肌炎模型大鼠体内的炎性反应,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大鼠心功能。

  • 标签: 心肌炎 大鼠 高压氧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颅脑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脑损伤组和VEGF组。脑损伤组和VEGF组大鼠建立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仅分离皮肤,不进行颅脑损伤。VEGF组大鼠经颅内注射过表达VEGF的腺相关病毒1×1010 vg/只,对照组和脑损伤组大鼠经颅内注射对照腺相关病毒1×1010 vg/只;3组治疗4周后,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分析大鼠神经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脑组织炎性因子的水平;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凋亡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数量。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VEGF组大鼠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评分[(7.29±2.98)分]明显低于脑损伤组[(12.54±3.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9,P<0.05)。VEGF组大鼠逃避潜伏期[(28.18±5.44)s]明显高于脑损伤组[(43.59±7.3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5,P<0.05)。VEGF组大鼠穿台次数[(50.14±6.32)s]明显高于脑损伤组[(38.74±8.1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5,P<0.05)。VEGF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数量[(43.89±7.18)个/视野]明显高于脑损伤组[(31.44±6.39)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3,P<0.05)。VEGF组大鼠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炎性因子水平[(103.48±8.18)、(167.39±9.28)、(114.52±9.87) pg/ml]明显低于脑损伤组[(187.38±12.47)、(215.31±14.21)、(165.83±13.09)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8、3.004、2.896,P<0.05)。VEGF组大鼠脑组织TUNEL阳性率[(15.33±4.28)%]明显低于脑损伤组[(29.4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4,P<0.05)。结论过表达VEGF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保护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颅脑损伤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相关学者分别对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Fb)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在创面复杂的微环境刺激下会失去其上皮特征并获得间充质细胞典型特征及迁移能力,同时伴随细胞结构和细胞行为等的复杂改变,进而通过细胞迁移覆盖创面,参与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包括正常或纤维化修复。而Fb是创面纤维化修复的关键细胞,在创面愈合包括创面过度愈合和延迟愈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上皮细胞与Fb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明显影响着这2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决定着真皮重塑和创面再上皮化的质量。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期皮肤的形态发生和维持成人皮肤的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面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Fb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和迁移,同时KC接受来自Fb的信号以重建功能性的上皮,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创面愈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供相关学者参考。

  • 标签: 伤口愈合 上皮细胞 间质干细胞 细胞因子类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继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传递介质和神经调节剂。硫化氢从抗氧化、抗炎、抗凋亡和自噬等方面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和脑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释放H2S的药物可能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硫化氢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创伤性脑损伤 脑缺血
  • 简介:摘要环状RNA(circRNA)是由前体mRNA反向剪接形成的具有封闭结构的环状分子,可充当微小RNA(miRNA)"海绵",与蛋白质、RNA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调控宿主基因表达、蛋白翻译的功能,在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多种眼科疾病中均存在特异性circRNA的异常表达,其通过"海绵"作用调控靶基因表达可引起多种眼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渗漏、炎症反应、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晶状体混浊、肿瘤生长等病理改变,在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cir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眼病病理过程中介导的基因调控网络进行综述,探讨circRNA作为眼科疾病生物标志物及新型治疗靶点的意义。

  • 标签: 环状RNA 眼科疾病 新生血管形成 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 眼肿瘤
  • 简介:摘要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盐磷酸酶(LHPP)是一种从蠕虫到人类进化中高度保守的组氨酸磷酸酶。最近研究表明,LHPP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可通过参与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和蛋白质磷酸化的调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和迁移,促进凋亡。因此,对LHPP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找诊断和预测相关肿瘤的最佳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对于改善相关肿瘤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肿瘤 磷酸肌醇3-激酶 预后 LHPP
  • 简介:摘要信使RNA(messenger RNA, mRNA)疫苗属于第三代疫苗,即核酸疫苗,具有细胞内表达速度快、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反应速度快、易规模化扩大和高成本效益比等特点,在近30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以用合理的方法来提高这类现代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020年暴发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了过亿例感染和数百万例死亡,疫苗被认为是阻断传播和控制疾病的唯一希望。在所有的疫苗种类中,mRNA疫苗极快的研发速度和有效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综述就mRNA疫苗的体内摄取和抗原表达、固有免疫的作用、适应性免疫的激活、mRNA疫苗递送系统以及注射途径的效应等角度进行阐述,以期为mRNA疫苗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mRNA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递送系统
  • 简介:摘要氯胺酮是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用作分离性麻醉药已有很长历史,近年研究表明氯胺酮可能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文章通过综述相关文献,讨论氯胺酮在预防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改善重度抑郁症患者、急性神经损伤患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等情况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可能的机制。

  • 标签: 氯胺酮 神经保护 神经损伤 神经认知障碍 抑郁症
  • 简介:摘要利多卡因作为一种酰胺类麻醉药,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局部麻醉和心律失常治疗。研究发现利多卡因不仅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作用,同时还对多种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文章综述了利多卡因的抗肿瘤机制,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协同增敏化疗药物与增敏热疗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 标签: 利多卡因 肿瘤 凋亡 增殖 迁移 化学治疗
  • 简介:摘要淫羊藿是常用的温肾壮阳药,具有雄、雌性激素样作用,不仅可直接作用于性器官调节激素水平,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挥性激素样作用,其对激素水平的调节与植物激素特点相似。目前临床常用淫羊藿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性激素缺乏相关疾病,如男性精子减少症、弱精子症、前列腺增生、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碍,以及女性卵巢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排卵期障碍性不孕症、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等,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淫羊藿 雌激素样作用 雄激素样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肿瘤疫苗作为其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显现。免疫佐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调节免疫应答强度,还可降低疫苗的使用剂量、提高疫苗安全性,故免疫佐剂在肿瘤免疫疫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归纳了常用免疫佐剂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用于临床的3种传统佐剂(弗氏佐剂、油乳佐剂、铝盐佐剂)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新型佐剂(脂质体、中药佐剂、小分子多肽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纳米佐剂)的特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佐剂,免疫 作用机制 传统佐剂 新型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