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月坛社区高血压患者家庭血压测量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被调查者进行血压测量,了解血压达标情况。方法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各站门诊就诊高血压患者504例,采取调查问卷法了解患者进行家庭血压测量的行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未进行血压测量的原因。其中119例患者同意接受并记录3周家庭血压测量,通过其诊室及家庭血压测量结果了解受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结果504例患者中,93.7%(472/504)能够做到规律用药,但是规律进行血压测量的患者仅61.5%(310/504),92.5%(466/504)的患者家中备有血压计,以臂式电子血压计为主。89.9%(453/504)的患者知道血压测量的方法,但是仅有11.5%(52/453)的患者表示其血压计进行过校准。测量血压者能做到每周测量1次以上血压者占77.4%(240/310),未进行规律测量血压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没有不适症状没必要测量血压,占50.0%(97/194)。受测患者诊室血压(台式水银血压计)的达标率为62.3%(314/504)。家庭血压测量晨起及睡前均达标者占61.3%(73/119),晨起血压达标率为68.1%(81/119),睡前血压达标率为75.6%(90/119)。患者家庭测量晨起和睡前收缩压达标率和心率达标率明显均高于诊室收缩压和心率达标率(χ2=5.02、9.97、15.51、13.72,均P<0.05)。结论月坛社区高血压患者规律进行家庭血压测量的比例较低,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诊室血压的达标率和家庭血压的达标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评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压 家庭血压测量 血压达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诊室噪声对诊室血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能提供近30 d内家庭自测血压数据、且符合入组标准的869例,按照就诊时诊室噪声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昼间≤55 dB)分为2组,比较诊室内血压值与家庭自测血压值的差异(|△SBP|),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诊室噪声超标组(>55 dB)诊室收缩压及|△SBP|均明显高于诊室内噪声达标组(≤55 dB)[(144.04±21.58)mmHg比(140.06±18.11)mmHg,P=0.003;(13.44±14.67)mmHg比(9.52±12.19)mmHg,P<0.00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诊室噪声达标与|△SBP|相关(OR=0.648,95%CI:0.494~0.850)。结论诊室内噪声是否达标影响诊室内收缩压测量值与家庭自测收缩压值间的差异。

  • 标签: 噪声 诊室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测量次数对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为规范血压测量次数,准确诊断青少年血压偏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8年8-9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开展的"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影响因素调查"项目。采用方便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纳入2 822名12~17岁藏族青少年,其中男生1 275人(占45.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次血压测量,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10-2018《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进行青少年血压偏高的诊断。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别探讨不同的测量次数及其组合对血压均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第1、2、3次的平均SBP和DBP值分别逐渐下降[SBP依次为(112.7±9.7)、(110.7±9.7)、(110.2±9.5)mmHg(1 mmHg=0.133 kPa);DBP依次为(62.7±8.2)、(61.1±8.5)、(60.6±8.5)mmHg;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1、2、3次血压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依次为12.8%、8.7%和7.9%(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2次血压值、基于第2、3次血压均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和7.2%,P=0.039)。结论随着血压测量次数的增加,青少年平均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率逐渐下降。基于第2次血压测量值,足以用于筛查青少年血压偏高。

  • 标签: 血压偏高 血压测量次数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诊室血压标准化测量模式(简称"标准化测压")用于社区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测压)的效果。方法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8年6月1日实施标准化测压,获取该中心2017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的首诊测压数据分别作为常规和标准化测压资料。以常规测压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为标准,对标准化测压对象血压升高检出率进行标准化。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测压模式血压末位数值分布的均衡性,以及不同特征和不同季节对象血压升高检出率的差异,采用U检验比较两种测压模式血压升高标化检出率的差异。结果1 548名对象标准化测压,其中男性639名(41.28%);2 952名对象常规测压,其中男性1 196名(40.51%)。标准化测压血压末位数值频率范围为9.04%~10.72%,收缩压和舒张压末位数值均显示分布均衡(P值分别为0.996和0.981),常规测压血压末位数值频率范围为0.37%~67.92%,收缩压和舒张压末位数值均显示分布不均衡(P值均<0.001)。标准化测压血压升高检出率和标化检出率分别为23.19%(359/1 548)和23.05%,均高于常规测压[7.22%(213/2 952),P值均<0.001]。夏、秋、冬季标准化测压血压升高检出率分别为18.85%(141/748)、26.72%(152/591)和31.58%(66/209),均高于常规测压[分别为6.28%(91/1 450)、7.20%(82/1 139)和11.02%(40/363)],P值均<0.001。结论标准化测压用于社区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数据质量和高血压筛查效率均优于常规测压。

  • 标签: 血压测定 质量控制 高血压 筛查
  • 简介:摘要四肢血压测量已经从科研工具逐步发展成为临床检查手段。通过四肢血压同步测量可获得臂间血压差、踝间血压差和踝臂指数等指标,综合应用这些指标,能够提高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检出率,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该共识就四肢血压测量的设备、方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肢血压异常的病理基础、诊断标准以及临床意义,对需要进行四肢血压测量的重点人群进行了推荐,对于测量和结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以指导临床规范测量四肢血压、科学解读测量结果。

  • 标签: 血压测定 外周血管疾病 臂间血压差 踝间血压差 踝臂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血压测量抗干扰保护器在腹部手术患者无创血压监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部需行无创血压测量患者100例(设为A组),进行无外力干扰下直接测量无创血压(A1),间隔3 min,再在无外力干扰下套上抗干扰保护器测量无创血压(A2),然后套上抗干扰保护器后模拟术中外科医生操作用身体对其进行挤压并进行无创血压测量(A3)。另抽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腹部手术且需行无创血压测量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套保护器组(T组)和不套保护器组(N组),每组50例,观察无创血压测量抗干扰保护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A1与A2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2与A3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组手术开始后20次血压测量中平均干扰次数、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分别为(2.8±1.3)次、(115.2±12.13)mmHg(1 mmHg=0.133 kPa)、(66.27±8.25)mmHg,均低于N组的(5.5±2.5)次、(121.39±14.42)mmHg、(70.55±9.13)mmHg(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无创血压监测使用抗干扰器进行血压监测可避免干扰,降低被干扰率,及时反馈稳定、可靠的血压测量结果,有利于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 标签: 血压 无创血压监测 抗干扰保护器 腹部手术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型高血压儿童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时点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1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74例,Hcy≤13.9 μmol/L)和H型高血压组(43例,Hcy>13.9 μmol/L)。每个患儿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记录BPV指标,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监测Hcy水平、记录人口学资料及血糖、血脂、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BPV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显著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11.21±3.23) mmHg比(9.64±2.73) mmHg,1 mmHg=0.133 kPa;(10.79±3.89) mmHg比(9.26±3.23) mmHg;(10.23±3.53) mmHg比(8.73±2.93) mmHg](t=-2.806、-2.292、-2.617,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水平与24 h SSD、nSSD、nDSD呈正相关(r=0.194、0.183、0.182,均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儿24 h SSD明显升高,以nSSD升高为主,nDSD也明显升高,且Hcy水平与BPV呈正相关,提示应有效控制Hcy水平,降低血压变化幅度,且正确选择治疗时点,从而延缓高血压的进展。

  • 标签: 儿童 同型半胱氨酸 H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国内外多数指南类文件均将<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对于老年患者则更为宽松。然而,自2015年SPRINT研究发表以来,先后公布的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应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将其降至<130/80 mmHg可使高血压患者获益更多。而且新近发表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强化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基于这些新证据,建议今后在修订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临床实践过程中更为严格地管控血压

  • 标签: 高血压 血压控制目标值 强化降压治疗
  • 简介: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两孩"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增加。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使其血压管理策略与非妊娠期不同。该共识制定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评估体系和管理流程,内容包括诊断、分类、血压及靶器官损害评估、生活方式指导及药物治疗。以便于内科医师及广大基层医师规范化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大程度保障妊娠期母婴安全。

  • 标签: 妊娠 高血压 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其中超过半数合并血脂异常,二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降压达标同时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基石。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获益远超单独降压或降脂治疗。该共识从临床实践出发,对我国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分层、降压降脂目标、药物选择原则以及依从性提高的策略等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鼓励临床医师在努力提高降压达标率的同时提高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从而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 标签: 高血压 血脂异常 冠状动脉疾病
  • 作者: 王莉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四川 射洪629200
  • 简介:凡是年满35岁就诊者,都必须测量血压。因为高血压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同时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但知晓率确非常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压都是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当血压低于90/60mmHg时,就为低血压,高于140/90mmHg时,就为高血压。低血压和高血压都是比较危险的,需要引起重视。

  • 标签: 低血压;高血压
  • 简介:摘要数字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高科技信息化时代赋予建筑工程领域的跨时代革新产物。在此笔者基于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预判,未来数字测量领域因为自动化、信息化的融入能全面提高传统测量工作中的效率、和数据精度。最终在结果输出多样化的范畴下,充分满足不同场合的业务需求。

  • 标签: 建筑工程 测量 数字化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入选65岁及以上因高血压住院的老年患者224例,对其进行卧位和站立位0 min、1 min、2 min和3 min的血压测量。OH定义为直立3 min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比较OH组(34例,15.2%)和非OH组(190例)患者基线资料、伴随疾病及治疗用药的差异,并分析OH的影响因素。结果OH组患者饮酒的比例高于非OH组患者,29.4%(10/34)比7.4%(14/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1)。OH组患者与非OH组患者卧位收缩压(139.0±22.1)mmHg比(124.5±16.3)mmHg(t=-3.661,P<0.01),卧位舒张压(77.6±6.3)mmHg比(69.2±9.0)mmHg(t=-6.696,P<0.01),OH组均高于非OH组患者。OH组患者与非OH组患者糖尿病47.1%(16/34)比25.3%(48/190)(χ2=6.731,P<0.05)和脑卒中41.2%(14/34)比24.2%(46/190)(χ2=4.233,P<0.05),OH组高于非OH组患者。OH组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的比例高于非OH组患者[23.5%(8/34)比4.2%(8/190),χ2=16.228,P<0.01]。校正了饮酒史、糖尿病、脑卒中等因素后,饮酒(OR=5.274,95%CI:1.990~13.982,P<0.01)、合并糖尿病(OR=2.744,95%CI:1.213~6.208,P<0.05)、α受体阻滞剂治疗(OR=8.812,95%CI:2.835~27.383,P<0.01)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OH的风险较高。结论OH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常见,有饮酒史,伴发糖尿病和应用α受体阻滞剂均可增加OH发生的风险。

  • 标签: 低血压,直立性 影响因素 高血压
  • 简介:摘要文章分析工程测量中采用GPS控制平面测量精度的提高方式,对影响GPS控制高程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GPS控制高程测量精度的方法,以供参考。

  • 标签: 工程测量 GPS 平面精度 高程精度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中心静脉压(CVP)和有创动脉血压(IBP)测量过程中的校零时机及零点位置,为临床诊治提供更科学准确的监测结果。方法运用液体容器实验模型模拟连续压力监测系统的测压过程,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并结合血压的生理学及心血管解剖学知识,分析校零及标定CVP和IBP零点位置过程中充液导管系统内压力的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校零时充液导管系统内的压力由大气压、加压袋压力、墨菲滴管液面与压力传感器的垂直距离(ΔH)水柱重力和导管壁阻力组成,此压力数值为基线0 mmHg(1 mmHg≈0.133 kPa);测压过程中当压力传感器置于容器最高液平面下10 cm水平位置时,不同的导管尖端位置测得的压力均为10 cmH2O(1 cmH2O≈0.098 kPa);当压力传感器置于容器最高液平面水平时,测得压力为0 mmHg。结论仅在评估到大气压、加压袋压力、ΔH水柱重力和导管壁阻力其中1个或多个条件发生变化时才需要重复校零;测量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压力传感器于零点位置以消除静水压的影响,确保数值客观、准确。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有创动脉血压 校零 零点位置 测量 准确性
  • 作者: 林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3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2期
  • 机构: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75
  • 简介: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较重,各类慢性疾病发生率也在不断提升,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在临床上,高血压便是各类慢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该疾病因无法彻底治愈,患者只能通过长期服药的方式进行病情控制,故明确不同药物在高血压患者干预中的降压效果,对于患者的血压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稳心颗粒是一种常用于心律失常治疗的中成药物,但有些传言说“稳心颗粒的降血压作用明显”,我们药师在开展药物咨询时也多次遇到患者提出稳心颗粒降压效果的问题。

  • 标签: 稳心颗粒;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福建省采用方便抽样法邀请7.8万名35~75岁常住居民参与筛查,完成体格及实验室检查,将其中具有高血压组分的5 281名MS患者纳入研究。结果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治疗率为55.5%,达标率为7.2%。具有高龄、女性、高文化程度、心血管病史及家族史的患者血压达标率更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尿蛋白、BMI等变量对高血压的治疗和达标均有影响。心血管病家族史、年龄、自我管理小组、血脂异常、腰围、饮酒对治疗,性别对达标有影响。结论患有MS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率不理想、达标率较低,在干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乡镇、男性、低龄群体,坚持定期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 达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对职业护士人群产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参加河北省护士高血压现患率调查的3 351名有妊娠期高血压病史的护士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组,以年龄匹配的6 702名妊娠期血压正常的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人群产后血压水平。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人群产后高血压的患病比例。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高血压对产后高血压发病的影响。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组产后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1.54 mmHg和110.52 mmHg、70.97 mmHg和70.17 mmHg(均为P<0.001)。妊娠期高血压组产后高血压的患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和2.7%(均为P<0.001)。在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妊娠期高血压组发生产后高血压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22倍(95%CI:1.65~2.99,P<0.001)。结论在中国北方职业护士人群中,妊娠期高血压是产后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妊娠性 高血压 护士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