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的表现形式多样,诊断与分类较为复杂,易导致临床工作中的误诊和漏诊。参考国际指南和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和专家观点,经充分讨论后形成相关的共识意见,希望对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分类与评价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参考,以利于易化并规范诊断流程,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 标签: 张力失调 诊断 分类 评价 共识
  • 简介:摘要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支持和康复治疗、口服药物、肉毒毒素注射和手术治疗等,以期达到减少不自主运动、纠正异常姿势、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本共识写作组参考国际指南和共识,结合中国临床实践现状和专家观点,经充分讨论后形成了相关的共识意见,希望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肌张力 张力障碍 肉毒毒素类 脑深部电刺激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和唐山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横形髌骨骨折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4例和空心螺钉组38例。克氏针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克氏针组[(68.25±10.81) min与(59.72±12.32) min,t=3.31,P<0.05],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克氏针组[(3.12±0.40)月与(3.68±0.45)月,t=5.91,P<0.05]。两组患者Böstman评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F组内=74.69,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4.87,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组间=7.52,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F组内=86.24,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应用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6.62,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克氏针组(F组间=7.74,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为20.5%(9/44),空心螺钉组为5.3%(2/38),空心螺钉组低于克氏针组(χ2=4.05,P<0.05)。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优良率分别为86.4%(38/44)、94.7%(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相当,而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髌骨骨折 空心螺钉 克氏针 效果
  • 简介:摘要气道表面衬液(ASL)是呼吸系统对吸入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气道微环境稳态主要体现在ASL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ASL的酸碱度、离子强度、渗透压、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含量的正常状态对发挥气道正常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及抗菌效应至关重要。当气道表面微环境稳态被破坏,呼吸道局部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是导致肺部感染发生、慢性感染迁延不愈、反复病情加重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病死率高且目前临床认识不足的神经系统急症,避免诱因触发,尽早识别,早期处理,对于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对儿童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的病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 代谢 急症
  • 简介:摘要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临床上常选择苍白球内侧部或丘脑底核作为电极植入靶点。针对不同类型的肌张力障碍患者,靶点选择、参数设置等皆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刺激器开启后的临床效果呈渐进式,程控比较复杂。本文针对DBS治疗肌张力障碍的靶点选择、开机参数设置、长期程控管理方法、程控相关不良事件及治疗效果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停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行局部麻醉下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一时期入院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围手术期不停用抗血栓药物治疗,2组患者由同一主刀医生行局部浸润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30 d内患者切口并发症、出血性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使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48例患者,其中试验组74例(口服华法林14例、口服新型口服抗凝药3例,口服阿司匹林36例口服氯吡格雷13例、口服替格瑞洛1例、联合口服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7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BMI、腹股沟疝Rutkow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试验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术区皮下血肿,无需输血及再次手术治疗,4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阴囊水肿。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保守治疗后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长期口服抗血栓药物的患者可安全地行局部浸润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不中断抗血栓药物治疗与未服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相比不会增加术中出血及术后出血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疝,腹股沟 围手术期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切口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3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2)随访情况包括术后再感染和远期并发症情况。采用电话、门诊或住院方式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再感染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止至2018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5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感染患者均接受补片取出术,术后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创面敞开引流或安置引流管负压引流,其中行局麻手术患者2例,行全麻手术患者33例。35例补片取出中有3例补片侵及肠管,其中2例行肠切除吻合,1例补片侵蚀肠管为阑尾,行阑尾切除术。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6.72±3.43)d。(2)随访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腹股沟疝复发。结论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行补片取出术安全可靠,在处理补片感染时应及时手术。

  • 标签: 疝,腹股沟 无张力疝修补术 补片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与早期功能锻炼的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骨科髌骨骨折的69例患者资料,纳入患者为入院后3~148 h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并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以年龄中位数51岁分组。采用秩和检验,Spearmen相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比较术前等候手术时间、合并伤、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DD)水平、术后X光照片、体温等客观评价指标变化与早期功能锻炼的关系。结果以年龄中位数51岁分组,年龄>51岁组的患者等候手术的时间长于年龄≤ 51岁组患者(Z=2.928,P<0.05)。年龄与术前WBC计数、术后第1、2、3天18点时的体温呈负相关(r=-0.380、-0.300、-0.275、-0.310,均为P<0.05)。年龄与术前DD、术前WBC计数与合并伤、术后第1、2天14点时体温呈正相关(r=0.377、0.244、0.288、0.337,均为P<0.05)。合并伤和第1天18点时的高体温是住院天数增加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6.531,95%可信区间(CI)(1.672,25.506),P=0.007]和[OR=22.752,95%CI(1.207,428.853),P=0.037],而术前DD是住院时间的保护因素[OR=0.238,95%CI(0.072~0.785),P=0.018]。年龄≤51岁患者体温高于年龄>51岁(F=6.321,P<0.05)。结论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术后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可充分利用患者现成的客观资料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髌骨 骨折固定术,内 评价研究
  • 作者: 李阳红 唐北沙 郭纪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学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长沙 410008
  • 简介:摘要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yoclonus-dystonia syndrome,MDS)是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以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运动障碍综合征,可伴有一定的精神症状,通常在儿童时期起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多累及上肢、躯干和颈部。MDS的主要致病基因是ε-sarcoglycan基因(SGCE),目前该基因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MDS持续进展可致残,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近年来,关于本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文中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型、遗传学、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

  • 标签: 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临床表型 SGCE基因 诊断 治疗
  • 作者: 李益行 张勇 吉琳 吝怡 樊茜 刘培楠 赵旭燕 武洋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自行研发设计的腔镜磁锚定装置辅助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的可行性。方法以6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全身麻醉后实施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以磁锚定装置来替代肺钳,完成肺叶的牵拉暴露。记录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者对磁锚定牵拉装置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的评价。结果6只Beagle犬在磁锚定装置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肺楔形切除,术中借助磁锚定装置可完全替代肺钳的暴露功能,有效消除了术中单孔胸腔镜操作时器械之间的"筷子效应"。磁锚定装置能够为手术提供足够的牵拉力,术野暴露清晰。术中未出现组织损伤、锚定抓钳滑脱等现象。手术时间(22.67±3.25)min(18~26 min),术中出血量均小于10 ml。术后实验动物存活良好。结论磁锚定装置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安全有效,可消除操作器械间的相互干扰,具备临床应用潜力。

  • 标签: 磁锚定技术 胸腔镜 肺楔形切除 磁外科 比格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应用口服抗生素对预防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至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6例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口服抗生素患者151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未口服抗生素患者155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疝手术患者均实施临床路径,术后随访时间1周,术后切口感染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应用抗生素对腹股沟疝患者未能起到预防切口感染的作用。

  • 标签: 疝,腹股沟 疝修补术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8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5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58岁,年龄范围为14~84岁。患者均行清创手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术后疝复发,术后疼痛及再感染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8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清创手术。88例患者中,71例行清创手术前先行腹腔镜探查,17例直接行开放清创手术。71例行腹腔镜探查患者中,63例经探查腹腔,分离肠管、网膜粘连后,未见肠管、膀胱等组织明显受感染累及,腹膜完整,遂中转行开放清创手术;4例经探查证实为小肠瘘,分离粘连后中转行开放清创手术,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3例经探查证实为网塞感染,经腹腔镜切开腹膜自后入路取出感染网塞;1例经探查证实为膀胱瘘,经腹腔镜清除感染补片后行膀胱缝合修补术。88例患者中,82例为补片感染,其中31例完整清除补片,51例清除补片感染部分,术中发现合并线结感染28例,予以清除;6例仅为浅表感染,予以切除窦道等感染组织。84例行开放清创手术患者中,65例伤口放置引流管后行一期缝合;19例伤口敞开,视术后换药情况,13例放置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行持续引流,6例行换药治疗。8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0 min(15~175 min),术中出血量为14 mL(2~2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22 d(1~101 d),术后均顺利拔管。88例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包括甲级愈合56例,乙级愈合15例,丙级愈合17例。88例患者中,71例术中留取脓液及缝线线结行细菌培养检查,其中结果阴性2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2例,溶血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屎肠球菌5例,人葡萄球菌亚种4例,奇异变形菌3例,黏质沙雷菌2例,无乳链球菌2例,大肠埃希菌2例,木糖氧化无色杆菌亚种1例,部分患者合并≥2种细菌感染。(2)随访情况:8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4~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88例患者中,术后腹股沟疝复发5例,其中3例行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1例行开放腹膜前修补术,1例行经腹腔部分腹膜外疝修补术。1例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4分,未予特殊处理。17例患者术后再次感染,3例经换药后伤口愈合,14例再次行清创手术完整清除感染组织后伤口愈合,其中合并残余补片感染7例,合并残余线结感染2例。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补片感染处理情况复杂,手术清除感染补片是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疝,腹股沟 无张力修补术 感染 补片 手术
  • 简介:摘要近30年来,随着功能神经外科学、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应运而生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被认为是治疗运动障碍疾病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许多运动障碍病患者经过DBS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治疗后出现戏剧性的进步。由于DBS的微创特性、可逆性和可调节性等优点,其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儿童肌张力障碍的治疗中。遗传性肌张力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组运动障碍疾病,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最近,国内外一些运动障碍性疾病中心开展了儿童遗传性肌张力障碍DBS外科手术治疗,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基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的经验,现主要讨论DBS对儿童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和儿童患者DBS治疗的主要流程。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术 运动障碍 肌张力障碍,遗传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赤峰市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巨大切口疝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放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满意率,统计2组患者手术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明显高于观察组发生率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巨大切口疝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无张力疝修补 切口疝 巨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切口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C-NDL)与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接受C-NDL与TVT-O治疗的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7例患者纳入研究,C-NDL组51例,TVT-O组56例,年龄分别为(58.8±9.3)岁(范围:43~81岁)和(56.9±11.4)岁(范围:32~87岁),咳嗽漏尿点压力[M(QR)]分别为70(20)cmH2O(1 cmH2O=0.098 kPa)和80(25)cmH2O。比较两种术式患者围手术期结果、客观治愈率、主观治愈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中文问卷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NDL组和TVT-O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30(10)min和40(30)min(Z=-3.73,P<0.01)。术后两组分别随访32.0(17.4)个月和41.0(23.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客观治愈率分别为48/51和54/56(χ2=0.01,P=0.94),主观治愈率分别为43/51和50/56(χ2=0.03,P=0.86),ICIQ-SF评分分别为2.29±4.02(范围:0~13)和1.71±3.67(范围:0~18),IIQ-7评分分别为1.12±1.85(范围:0~7)和0.70±1.70(范围:0~6),两组整体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术后C-NDL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1.5)分,低于TVT-O组的1.0(1.0)分(Z=3.41,P<0.01)。两组各有排尿困难2例,C-NDL组还发生阴道切口疼痛1例,TVT-O组发生大腿内侧轻度疼痛2例、新发尿急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比7/51,P=0.325)。结论C-NDL与TVT-O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长期疗效稳定。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尿道下悬吊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卧床脑卒中患者盆底表面肌电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其下肢Brunnstrom分期结果将其分为卧床组(≤3期)及对照组(>3期),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经颅磁刺激、功能性电刺激、针灸及分阶段运动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AM1000B型生物反馈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时2组患者在放松阶段、后基线阶段其盆底肌电波幅及变异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Ⅱ类(快型)肌纤维、Ⅱ类(快型)&Ⅰ类(慢型)肌纤维、Ⅰ类(慢型)肌纤维波幅均显著高于卧床组水平(P<0.05),变异性均明显低于卧床组水平(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在快速收缩阶段、连续收缩阶段及耐力收缩阶段其Ⅰ类、Ⅱ类肌纤维波幅均低于正常值范围,其中卧床组盆底肌纤维波幅与正常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时变异性均与正常值范围较接近,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盆底肌功能障碍,且长期卧床能加重患者盆底肌功能障碍程度。

  • 标签: 长期卧床 脑卒中 盆底肌肌力 表面肌电
  • 简介:摘要氧化锆材料颜色与人天然牙较接近,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制作口腔种植体的一种较理想的材料。为提高氧化锆种植体的成骨性能,各种表面处理技术应运而生,可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涂层法和涂层法,而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有其优势也有不足。本文就氧化锆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牙种植体 陶瓷制品 骨整合 氧化锆 表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