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氧化损伤介导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氧化损伤作为神经退行疾病中不可忽视的诱因,使铁死亡与神经退行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就铁代谢和铁死亡在神经退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铁死亡抑制剂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旨在更进一步理解神经退行疾病的病理特点及潜在的治疗策略。

  • 标签: 铁代谢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下腰疼痛正在成为目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每年因下腰痛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椎间盘退(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疼的重要原因,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出现生物力学和结构的变化,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使脊髓和神经根受压,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下腰疼。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序列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作为基因表达的重要调控分子之一,已被证明在许多种疾病起始及进展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故认为其可能在椎间盘退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针对IDD的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治疗缓解临床症状为主,即使当前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身体创伤和经济负担。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miRNA在退的椎间盘组织中呈现异常的表达模式,参与IDD的多种病理过程。目前,一些miRNA已被证明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关,包括髓核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细胞自噬、炎症反应及软骨终板的退等。基因芯片对比研究显示一些miRNA在退髓核细胞中的表达与正常髓核细胞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通过调控其各自的上、下游通路可能参与髓核细胞退的进程,调控通路多有交叉并行,构建出一个庞大的miRNA调控网。了解miRNA在发病过程中的靶基因和机制,能够在疾病的起源、发展和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因此,综述了miRNA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临床治疗意义。随着对miRNA研究的深入,通过了解椎间盘退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为ID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非常有可能成为IDD生物学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 简介:摘要棘突间装置植入术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一种微创手术方式。目前临床常用的棘突间装置种类较多,根据其临床应用原理,可分为:棘突间撑开装置、棘突间固定装置及棘突间融合装置。棘突间撑开装置主要是根据其撑开作用,扩大神经根管面积,缓解神经症状,应用于间歇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棘突间固定装置主要是基于其夹持固定于棘突,为椎间融合提供稳定性,可作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的替代方案。棘突间融合装置,在撑开与固定的同时,融入棘突间融合的理念,可单纯用做棘突间撑开的间接减压,也可用于直接减压及椎间融合的后路稳定。各类棘突间装置因其应用理念不同,所涉及到生物力学也略有差异。因此,本文将针对棘突间装置在腰椎退行疾病应用的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生物力学 腰椎 综述 棘突间装置 退行性变疾病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补体3(C3)-补体3a受体(C3aR)通路是经典补体激活的重要通路之一。大量研究显示C3-C3aR通路可以介导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轴相互作用于神经元,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C3-C3aR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癫痫等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围绕C3-C3aR通路在几种重要的神经退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讨论C3-C3aR通路在相关神经退行疾病中的作用,从而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补体3-补体3a受体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轴
  • 作者: 倪婕 王俊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长沙 410008;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长沙 410078;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078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为一组不明原因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损害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额颞叶痴呆等,其发病主要与老龄化、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基因的点变异、插入缺失变异以及拷贝数变异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近年来线粒体基因变异与神经退行疾病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这类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 标签: 线粒体基因变异 阿尔兹海默病 帕金森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 简介:摘要为了限制腰椎活动度、缓解疼痛或促进腰椎融合,很多腰椎退行疾病患者术后会选择佩戴矫形器。然而,多数研究发现腰椎退行疾病术后使用矫形器并不能缓解疼痛或改善生活质量,而腰椎退行疾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残疾率、融合率和生物力学机制方面也未发现有力证据证实矫形器的作用,但在部分特殊情况,矫形器可能拥有潜在治疗价值。本文从矫形器的种类、临床应用效果、生物力学机制等角度进行相关文献回顾,以期为优化腰椎退行疾病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矫形器 腰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椎退行患者甲状腺异常的MRI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研究。纳入2014年10月—2018年4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63例颈椎退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5例、女448例,年龄28~91(56.0±11.1)岁。统计甲状腺异常患者的检出率、类型。根据是否合并甲状腺异常将患者分为合并甲状腺异常和无甲状腺异常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异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963例患者中,发现甲状腺异常63例,检出率6.5%。63例甲状腺异常患者中,甲状腺结节47例,甲状腺肿10例,桥本甲状腺炎3例,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2例,甲状腺癌1例。900例无甲状腺异常者和63例合并甲状腺异常者2组颈椎退行患者比较,在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性别、BMI、颈部放射史及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比值比(OR)=4.640、95%可信区间(CI)2.470~8.719]是甲状腺异常的危险因素,年龄(OR=0.968、95% CI 0.946~0.991)及BMI(OR=0.918、95% CI 0.848~0.993)是甲状腺异常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颈椎退行患者在颈椎MRI中检出甲状腺异常并不少见,性别、年龄、BMI是甲状腺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颈椎MRI中甲状腺区域的判读、评估,尤其是对女性、年龄小、BMI低的患者,完善相关评估,颈椎于术前发现甲状腺异常可降低其潜在的手术风险。

  • 标签: 颈椎病 甲状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神经细胞衰老参与了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过程,但既往研究多集中于神经元衰老方面,而近年来的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衰老的星型胶质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发生了更大的转变,提示其在神经退行疾病中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围绕星形胶质细胞衰老以及其对神经退行疾病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细胞衰老与神经退行疾病发病机制间的关联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将来的药物开发研究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星形胶质细胞 衰老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是以神经元的进行丢失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水通道蛋白4(AQP4)是水通道蛋白家族的成员,对维持脑内水稳态起到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AQP4具有通过类淋巴系统引流脑组织代谢废物、参与物质交换等功能。文中总结了目前AQP4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疾病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水通道蛋白质4 类淋巴系统
  • 简介:摘要钙稳态失衡和自噬异常是PD、AD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神经退行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二者之间存在相关。研究显示,细胞不同储钙区室可经钙通道或钙离子(Ca2+)相关信号蛋白影响自噬,例如细胞膜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调节分子1(Orai1)和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内质网钙通道肌醇1,4,5-三磷酸受体(IP3R)途径、线粒体Ca2+摄取相关的钙单向转运体(MCU)、溶酶体钙通道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粘蛋白1(TRPML1)和两孔通道、胞浆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激酶β(CaMKKβ)/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等。本文现围绕神经退行疾病中细胞内不同储钙区室和胞浆Ca2+调控自噬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同道对其的认识。

  • 标签: Ca2+ 储钙区室 钙通道 自噬 神经退行性疾病
  • 简介:摘要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药物,通过序列特异地与疾病相关靶基因信使RNA结合,改变或减少靶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ASO药物具有特异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罕见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炎症类疾病、感染性疾病及代谢类疾病等的治疗领域。基于ASO的序列和化学修饰的改进,近年来在治疗神经退行疾病中取得了突破进展。

  • 标签: 反义寡核苷酸 神经退行性疾病 化学修饰 治疗
  • 简介:摘要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的共同特点是用具有微动关节或弹性形变的动态棒对腰椎进行固定,在稳定腰椎的同时可保留椎间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负荷。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技术普及度有限,在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采用改良Delphi法,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经两轮问卷沟通和一轮圆桌会议,共同讨论并制定了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疾病专家共识。共识从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随访、并发症及处理等方面对经椎弓根动态棒固定技术进行了深入阐述,旨在规范和推进其临床应用,从而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退行二尖瓣病变(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采用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死亡人数、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以及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及其年龄标化率等指标,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人群DM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DMVD患病人数、新发病例数及死亡人数分别为461.2、27.0、0.129万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0%、199.1%和13.2%。2019年DMV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28.1/10万、12.7/10万和0.075/10万,与1990年相比,变化率分别为32.6%、42.8%和-54.1%。另外,2019年的数据还显示,女性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男性190.1(181.5~198.9)/10万、女性262.0(250.3~273.9)/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男性10.5(10.0~11.0)/10万、女性14.9(14.3~15.6)/10万];DMVD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5~69岁,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64岁。1990至2019年,中国因DMVD导致的DALY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4.6万人年升至2019年的6.9万人年,增长了49.4%;而年龄标化DALY率持续下降,由1990年的5.5/10万降至2019年的3.8/10万,降幅30.8%,且女性的DALY和年龄标化DALY率在不同年份均高于男性。结论1990至2019年中国DMVD的DALY及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DMVD所致的疾病负担严峻。

  • 标签: 疾病负担 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脏瓣膜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疾病的并发症及其预防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疾病患者243例,随访时间平均5.6年(范围48~148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152例,腰椎管狭窄症91例。单节段167例,双节段71例,三节段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和(或)间歇跛行。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3个月以内)和术后并发症(3个月以后)发生情况。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Grading Scale,UCLA)评价影像学邻近节段退(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ODI由术前55.1%±16.8%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5.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VAS评分由术前(6.4±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P< 0.01)。术后共25例(10.29%)患者发生并发症,3例(1.23%)患者接受再次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5.35%),包括脑脊液漏和切口愈合不良各5例(2.06%),切口深部感染3例(1.23%);术后并发症12例(4.94%),包括6例(2.47%)螺钉松动、3例(1.23%)螺钉断裂、3例(1.23%)症状ASD(2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手术节段复发。末次随访时41例(16.87%)患者出现影像学ASD,UCLA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P=0.01)。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结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疾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和ASD发生率。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腰腿痛正成为当今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每年因腰腿痛所带来的社会损失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疼痛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生物医学界对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炎症因子是由组织细胞分泌的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大量实验研究均表明椎间盘退(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与髓核突出后刺激机体产生的炎症因子、退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下游表达产物有关。IL-1、IL-6、TNF-α、MMPs、TGF-β等作为主要的炎症因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是炎症因子参与调节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主要途径,炎症因子通过与不同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激活或抑制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实现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表达、诱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功能。对各炎症因子在机体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转导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LDH的发生机制,也将为临床腰椎退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技术支持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既往研究大多只关注某一细胞因子或信号通路对椎间盘退的影响,但不同炎症因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之间往往通过特殊的途径相互影响、相互串扰,形成一张复杂而精密的信号转导调控网络,共同调节机体中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疾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多因素的作用,研究单一信号网络对疾病的影响无法全面解释疾病的成因和相关临床表现。因此,阐明各炎症因子在腰椎退行病变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分析各因子间通过何种方式相互调节将为了解腰椎退的机制及今后探索防治LDH的新方法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退行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是以神经元渐进退死亡,进而导致慢性进行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的一类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创伤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近年来,神经退行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酰胺质子转移(amide proton transfer,APT)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种较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内源的游离蛋白质及多肽分子,间接反映活体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和生理病理信息。笔者旨在阐述APT的技术原理,并综述其在神经退行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酰胺质子转移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创伤性脑损伤
  • 简介:摘要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成像是基于化学交换及磁化转移所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成像方法,可以选择饱和特定代谢物中的可交换质子并向自由水进行磁化转移,从而通过检测自由水的信号强度间接反映特定代谢物的信号强度。基于此,CEST可以无需对比剂或放射示踪剂的参与即可实现在体低浓度代谢物的无创检测,因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大量应用。神经退行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阐述CEST成像在神经退行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标签: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光敏蛋白PsCatCh2.0转染至视网膜色素变性模型rd1小鼠视网膜1年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对光反应、视网膜炎症及细胞凋亡情况。方法雄性rd1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各12只。rd1实验组小鼠鼻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玻璃体腔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2-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PsCatCh2.0-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1.5 μl,2周后颞侧角巩膜缘下1 mm处再次注射相同剂量的重组病毒。注射后1年,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表达PsCatCh2.0的RGC对光反应;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PsCatCh2.0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评估重组病毒的转染效率,并计数RGC;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视网膜中核因子(NF)-κB p65的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注射重组病毒后1年,表达PsCatCh2.0的RGC产生的电流约为30 pA。PsCatCh2.0-EGFP与RGC呈共定位表达;少量与无长突细胞共定位,几乎不与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共定位。rd1实验组、rd1对照组小鼠RGC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35、0.05,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NF-κB p65蛋白表达量以及TNF-α、IL-6 mRNA表达均低于rd1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1、5.91、5.78,P<0.05)。rd1实验组小鼠视网膜中呈红色荧光的凋亡细胞数量少于rd1对照组,Bax mRNA表达低于rd1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2,P<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AV2/2-CMV-PsCatCh2.0-EGFP后1年,表达PsCatCh2.0的RGC仍可产生光电流;长期转染表达PsCatCh2.0对RGC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也不增加视网膜的炎性反应。

  • 标签: 眼疾病,遗传性 视网膜疾病 色素性视网膜炎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PsCatCh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托智慧医疗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腰椎退行疾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腰椎退行疾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借助护士站智能看板、病床电子显示屏和掌上电脑3种智慧医疗工具,充分利用各自的功能模块,构建并实施依托智慧医疗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腰椎退行疾病手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评价表、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腰椎功能状况、功能锻炼依从、满意度、焦虑情况、睡眠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便秘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7 d疼痛评分为(2.57±0.73)分,腰椎功能评分为(15.00±1.89)分,与对照组的(3.10±0.61)、(12.80±1.7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好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焦虑情况较对照组轻,睡眠质量及排便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智慧医疗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减轻腰椎退行疾病手术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和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焦虑、睡眠和便秘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 健康教育 腰椎手术 智慧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