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非隧道式PICC临床应用效果的差异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经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共计3 05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隧道式PICC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OR=0.28,95%CI:0.15~0.52,P<0.01)、静脉血栓发生率(OR=0.18,95%CI:0.06~0.55,P<0.01)、渗血发生率(OR=0.30,95%CI:0.21~0.42,P<0.01)、静脉炎发生率(OR=0.48,95%CI:0.26~0.88,P=0.02)、导管异位率(OR=0.27,95%CI:0.18~0.41,P<0.01),且不会增加神经、动脉损伤发生率(OR=0.49,95%CI:0.10~2.35,P=0.37)。两组导管堵塞(OR=0.56,95%CI:0.20~1.59)、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OR=0.57,95%CI:0.21~1.55)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隧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后期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 标签: 并发症 皮下隧道技术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TNT)是近年发现的动物细胞间新的通讯方式,其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TNT在骨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较少,其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成骨细胞和免疫细胞中TNT的相关报道,本文阐述了TNT及其在骨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展望TNT在口腔颌面部骨发育及骨生物学中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骨稳态的维持和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 标签: 细胞通讯 隧道纳米管 骨生物学 口腔颌面部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摘要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成功实施的关键。隧道式Cuff血液透析导管(TCC)是内瘘成熟障碍情况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TCC使用中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使用TCC的患者发生CRBSI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透析 隧道式cuff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 作者: 廖然超 李伟 戴春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科中心耳神经颅底外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1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临沧 67700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科中心耳神经颅底外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1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VHLc.486C>G, p.Cys126Trp,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工程菌,即改造的肠道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利用各类编辑工具和回路设计控制其行为,对机体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在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精准发挥作用。对于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氨血症及苯丙酮尿症,已有研究成功构建相关工程菌,通过分泌特定的治疗因子,能够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对机体产生有益影响,有少量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

  • 标签: 工程菌 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肥胖
  • 简介:摘要程天民,1927年12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我国著名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始任学部委员。随着我国开始研制核武器,进行核试验,他逐渐由病理学专业转向防原医学,并将两者结合形成“防原病理”等专业特色。从事医学教育科学研究70年,培养了大批人才,主持了多项重大项目。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为铸造我国“医学核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编了《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军事预防医学》等多部重要专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和吴阶平医学奖等多项重大科教奖。当选全国优秀教师、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央军事委员会授记一等功。2018年12月,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批准其离休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 标签: 成就 防原医学 复合伤 名师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