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股骨远端骨折类型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是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随着手术技术和固定材料的不断创新,应用闭合复位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股骨髁周围有关节囊、韧带、肌肉和肌腱等组织结构附着,股骨远端骨折后这些周围结构的牵拉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移位畸形。另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多合并其他损伤也增加了复位骨折断端的难度。目前在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中采用不同方法辅助复位骨折端以减少手术再损伤的理念开始得到认可和普及。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和固定方式,不仅可以降低手术难度,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股骨远端骨折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辅助复位方法进行回顾。除徒手复位外,钢板作为一种固定方式自身便可实现辅助复位,但对部分复杂类型骨折不适用。骨牵引床使用较为广泛,但有多种并发症的风险而受到限制。AO牵开器与下肢轴向牵开器等通过反向牵引实现骨折牵开复位,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血管及神经损伤等风险。者应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复位技术以提高复位效率,降低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固定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的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病例共41例。16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7±16)°(35°~90°);25例行关节造影下撬拨复位弹性钉固定,术前骨折移位成角平均为(63±15)°(31°~88°)。以Metaizeau影像学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以Steele评分评价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功能和提携角大小。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术后克氏针组骨折成角平均为(4±2)°(0°~7°),弹性钉组为(3±2)°(0°~8°)。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患侧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钉组双侧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taizeau评分克氏针组87%(14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弹性钉组84%(21例/25例)为优,16%(4例/25例)为良。Steele评分克氏针组81%(13例/16例)为优,13%(2例/16例)为良,6%(1例/16例)为中;弹性钉组88%(22例/25例)为优,12%(3例/25例)为良。结论关节造影可清晰显示肱桡关节软骨面情况,便于判断肘关节整体对位关系。关节造影监视下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结合弹性钉固定是治疗儿童O′Brien Ⅱ型和Ⅲ型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儿童 疗效比较研究 桡骨颈骨折 弹性髓内钉 克氏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骨折复位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7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9岁,平均6.2岁。左侧4例,右侧3例。SeinsheimerⅡA型1例,ⅡB型3例,ⅡC型1例,ⅢA型2例。7例患儿均应用股骨骨折复位器行闭合复位后,使用弹性髓内钉固定。观察闭合复位成功率,以及手术时间、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4周根据Beaty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末次随访时依据Flynn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肢功能。结果本组7例患儿应用股骨骨折复位闭合复位均获得满意效果,并顺利置入弹性髓内钉,骨折固定稳定。手术时间28~55 min,平均36 min;中出血量5~15 mL,平均8 mL;住院时间3~5 d ,平均4 d。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7.2周。术后4周根据Beaty影像学标准评定早期疗效:7例患儿均为满意。末次随访时按Flynn评分标准评价患肢功能:优6例,良1例。结论股骨骨折复位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操作简便,闭合复位成功率和复位质量高,固定稳定且可有效维持骨折对位,并可减少者放射暴露时间。

  • 标签: 股骨骨折 股骨转子下骨折 儿童 复位器 骨折固定术,髓内
  • 简介: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并发症,麻醉评估及管理不当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该病例因车祸致伤,合并糖尿病、脑梗死后遗症,术前发生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反复心衰,经过细致评估与前期治疗,中采用预防心肌缺血、肺保护通气策略、深麻醉下喉罩替代拔管、多模式镇痛等措施,很好地控制了手术麻醉应激,最终较为平稳地完成了手术麻醉及术后管理,患者顺利出院。总结该病例处置经验,以期为该类型老年髋部骨折麻醉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髋部骨折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老年人 麻醉 评估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治疗21例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其中Gartland Ⅲ型7例,Ⅳ型14例。手术在肘关节造影C臂机透视下进行,初始复位失败后行经皮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术后分别测量Baumann角、侧位肱头角评价复位质量,Flyn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5~45 min,平均36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8周,平均4.2周。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肘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4%。结论克氏针撬拨技术是儿童骨折复位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对初始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该技术治疗,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复位移位的骨折,操作安全、简单。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撬拨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儿童医院骨科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行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治疗的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1.2±2.3)岁,范围在5.8~16.9岁。所有患儿中采用3个标准切面(掌侧、背侧、冠状外侧)的超声图像辅助骨折复位。术后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MMWS)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骨折术后X线检查结果均显示获得解剖复位。58例患儿手术时间12~36 min,平均19.3 min;中透视次数2~4次,平均2.3次。所有患儿均获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未发生骨折再移位。末次随访时,患儿MMWS评分为85~100分,平均97.6分。其中,优56例,良2例。随访过程中,有4例患儿发生浅表针道感染,其中3例常规伤口换药恢复,1例拔除克氏针后自行好转,所有患儿均未使用抗生素治疗。1例患儿在术后2年发生同侧桡骨远端再骨折。4例患儿桡骨短缩2.0~4.5 mm,平均短缩3.2 mm。术后未出现如缺血性坏死或者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检查可用于辅助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复位。超声引导闭合复位经皮固定对于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童 桡骨远端骨折 骨骺 闭合复位术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踝关节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由X线或CT可明确骨折类型。大部分踝关节骨折是单踝骨折,占66%。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克氏针固定、空心钉固定、钢板固定等。大多数需要C臂透视下完成手术。但关于导航下踝关节手术报道几乎没有。现报道1例电磁导航下外踝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手术病例。

  • 标签: 电磁导航 踝关节骨折 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创伤骨科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或急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36例;左侧35例,右侧25例;年龄40~7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和闭合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切开组与闭合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闭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5.2±1.1)cm、手术时间(34.3±12.7)min、中出血量(52.5±7.3)mL、骨折愈合时间(9.2±1.5)周均显著优于切开组[(11.1±2.5)cm、(69.4±21.4)min、(123.5±5.2)mL、(14.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闭合组(93.3%,28/30)显著高于切开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

  • 标签: 肩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肱骨外科颈骨折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8月— 2017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9例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1.5~8.1岁[(4.0±1.8)岁]。34例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中采用X线监测复位效果(对照组);25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中采用超声监测复位效果(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评价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结果患儿均获随访17~31个月[(23.2±4.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0.7±22.2)min、中出血量为(6.1±3.8)ml,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分别为(21.4±3.3)min、(1.1±0.3)ml](P均<0.05)。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0.8)周和(7.8±0.7)周(P>0.05)。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对照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其中优31例,良2例,中1例,差0例;研究组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其中优22例,良3例,中0例,差0例(P>0.05)。研究组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或畸形愈合,仅有2例术后出现针尾激惹,拔除克氏针后均恢复良好;对照组3例出现伤口感染,2例出现畸形愈合,均为肱骨远端外侧骨突形成。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高于研究组0%(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相比,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固定治疗儿童JakobⅡ型肱骨外髁骨折的效果相似,但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折患者。共纳入120例,其中行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者纳入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固定者纳入对照组,每组60例。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采用t检验比较2组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血清炎症指标、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通过ROM计算优良率,行卡方检验。结果优良率观察组为98.3%,对照组为85.0%(χ2=6.982,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都短于对照组(t=12.619、23.351,均为P<0.05),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t=11.249,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ROM、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F-36评分t=25.10,ROM t=25.25, HSS评分t=12.25,均为P<0.05)。两组的术前CRP、IL-6、TNF-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6、1.100、0.702,均为P>0.05);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4.389、3.828、7.902,均为P <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1.345,P <0.05)。结论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折效果肯定,且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中可以选择性使用,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精准引导在锁骨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TEN)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急诊创伤科中在超声精准引导下进行骨折闭合复位TEN固定治疗的40例新鲜锁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8岁,平均52.1岁;左侧27例,右侧13例。观测中骨折端复位固定情况,规避锁骨下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腔等医源性损伤。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成功进行闭合复位TEN固定手术,手术时间20~56 min,平均36 min;出血量10~35 mL,平均22 mL。均未造成锁骨下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及胸腔损伤。40例患者术后获4~6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现固定物移位、断裂及骨折畸形愈合等情况。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良好,Neer评分为85~95分,平均93.1分。结论中超声精准引导下闭合复位TEN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治疗手段,可提升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 标签: 超声检查 锁骨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ARIF)和切开复位固定(O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男58例,女17例;年龄20~54岁,平均47岁。左侧42例,右侧33例。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23例,Ⅱ型49例,Ⅲ型3例。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ARIF组(采用ARIF治疗40例),ORIF组(采用ORIF治疗3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ARIF组和ORIF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15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ARIF组的手术时间[(58.3±4.2)min]较ORIF组[(48.4±5.2)min]长,ARIF组的切口长度[(4.3±0.9)cm]较ORIF组[(6.2±0.8)cm]短,ARIF组中失血量[(60.8±4.5)mL]较ORIF组[(72.8±6.5)mL]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IF组和ORIF组住院时间分别为(5.1±0.6)、(5.5±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IF组和ORIF组分别有15例和5例患者合并软组织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RIF组和ORIF组患者的HS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100%(40/40)和85%(3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F和ORIF治疗Schatzker Ⅰ~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ARIF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的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少的特点。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性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固定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6.479,P<0.01;Z=-6.256,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Z=-3.607,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Z=-3.515,P<0.01;Z=-3.506,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13,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4)。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 标签: 骨折 骶髂关节 骨盆骨折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195例;年龄为(60.0±27.2)个月;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224例,Ⅲ型278例。随访中有52例发生松动(设为固定松动组),余未发生固定松动的460例设为固定未松动组。测量并比较患者在中与术后围手术期的肘关节X线片上克氏针间夹角(夹角1、夹角2)、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比值1、比值2、比值3)、干骺端骨干角α、肱骨远端前倾角β。收集其他可能影响固定松动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术后出现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中、术后围手术期X线片示,克氏针间夹角1、夹角2(26.58°±14.22° vs. 26.75°±10.70°,41.85°±8.67° vs. 41.31°±7.79°)、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1、比值2、比值3(0.904±0.182 vs. 0.887±0.206,0.897±0.119 vs. 0.895±0.142,0.890±0.035 vs. 0.889±0.076)、干骺端骨干角α(86.25°±2.74° vs. 85.52°±1.86°)、肱骨远端前倾角β(31.04°±0.97° vs. 29.54°±0.45°),以上项目中与术后围手术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P=0.032)、骨折分型(P=0.041)和术后感染(P=0.004)是造成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在围手术期间固定牢靠,无骨折移位的风险,术后可考虑不再摄X线片。随访中固定松动的风险与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和术后感染呈正相关。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X线透视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理论应用于股骨颈骨折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以便为股骨颈骨折护理康复的临床实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该院临床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64例,以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顺序号为基础,奇数号的患者为研究组,偶数号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组患者手术后7 d、手术后14 d和手术后21 d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组患者手术后7 d、手术后14 d和手术后21 d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中总满意患者共计127例,总满意度为96.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79%,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医特色康复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是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可靠方案之一。

  • 标签: 中医特色 康复护理 股骨颈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固定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巴彦淖尔市医院收治的78例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中,女19例,男20例;年龄60~76(67.45±5.63)岁;病程2~9(4.15±0.36)d。治疗组中,女18例,男21例;年龄61~75(66.98±5.52)岁;病程2~9(4.24±0.39)d。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腰硬联合麻醉,治疗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记录两组患者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围期应激反应及疼痛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F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平缓,相对血流动力学较稳定(F时间=9.632、9.741,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365、8.644,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率、MA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8.635、8.744,均P<0.001)。不同时间点的肾上腺素(Adr)、皮质醇(Co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652、7.625,均P<0.001);治疗组的Adr、Co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551、7.968,均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Adr、Co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9.582、7.582,均P<0.001)。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围期应激反应轻较。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025,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9.658,P<0.001),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镇痛效果较好(F交互=8.569,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老年股骨骨折闭合复位固定可稳定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抑制患者围期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老年股骨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20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47例。A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固定,B组采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中出血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院时间与卧床时间短于A组(P<0.05)。术后6、12个月,B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0.5%(38/42)、87.8%(36/41)]高于A组[ 68.3%(28/41)、69.2%(27/39)],P<0.05。B组术后关节功能、疼痛、关节畸形评分与总分均高于A组(P均<0.05)。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5%,4/47)低于A组(23.4%,11/47),P<0.05。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可达到更好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减少二次手术。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固定和切开复位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38例,其中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组(A组)21例,切开复位固定组(B组)17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分别记录中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拇指关节疼痛情况,并测量第一腕掌关节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收外展ROM,测力计测量握力;按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根据末次随访时X线片,采用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5.0~7.8周,平均6.2周;B组愈合时间为5.2~8.4周,平均6.5周。A组手术时间15~35 min,平均(21.3±0.3)min;B组30~45 min,平均(38.5±0.2)min。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为(0.85±0.05)分,B组为(0.72±0.04)分。第一腕掌关节屈伸ROM、收展ROM及握力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A组优良率为90.4%,B组为88.2%。Eaton-Littler分期评估创伤性关节炎:A组,Ⅰ期3例,Ⅱ期1例;B组,Ⅰ期1例。结论两种手术方式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改良闭合复位经皮固定手术时间耗时更短,但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可能性更大。

  • 标签: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第一掌骨 闭合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的20例(25足)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41.8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15例,Ⅳ型2例。采用牵引、挤压、撬拨及跗骨窦窗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足跟后方小切口置入接骨板,闭合拧入螺钉固定。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单足骨折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64.5 min;中单足透视3~6次,平均4.5次。术后1例1足局部出现约0.5 cm×0.3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3个月。骨折愈合,骨痂塑形好,后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80.5±4.2)mm、宽度(44.8±5.2)mm、高度(44.4±3.0)mm、Böhler角25.0°±5.1°、Gissane角113.8°±8.6°较均术前[(79.4±4.5) mm、(50.5±6.3)mm、(40.0±4.5)mm、12.0°±13.8°、107.0°±13.3°]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功能恢复按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20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92.0%。结论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具有切口小、骨折复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