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建立完善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逐渐迫切起来.笔者借本文谈一下对我国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粗浅看法.

  • 标签: 刑事 民事 赔偿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也日益增加,近年来,保护自己和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应运而生。

  • 标签: 民事公益诉讼 权益 制度
  • 简介:发回重审乃上级法院纠正下级法院错误判决的手段之一,目的在于保障当事人获得公正审判的机会。科学构建发回重审事由,有利于发回重审功能的实现。分析发回重审事由设计的理论依据,原审违反法定程序应当是发回重审的唯一事由,事实认定不清不能单独作为发回重审的事由。《民事诉讼法》第170条关于发回重审事由的设计有违诉讼法理,欠缺正当性。应当区分严重程序违法与一般程序违法而设定发回重审的事由,前者乃绝对的发回重审事由,后者只有在影响裁判结果且以维持审级制度为必要的情况下,才构成发回重审的事由。

  • 标签: 程序违法 发回重审 公正审判 审级利益
  • 简介: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逐渐被公众关注,而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关于此方面的规定,一些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公益诉讼的概念;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图分类号D915.1文献标识码A一、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最早可溯及古罗马时期,公益诉讼是指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既包括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诉讼,也包括私法人、非法人团体、个人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而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弥补现行法律对环境公益保护的缺失。我国诉讼包含三种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但除了刑事诉讼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外,民事和行政诉讼均未对公益诉讼作任何规定,甚至限制了公益诉讼的提起。除了诉讼体制上的缺失,我国环境基本法及其单行环境法规制定上的缺陷也不利于环境公益的保护。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则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2.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的不足。在我国,对环境的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管理环境的单轨运行机制,由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代表国家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控、监督和管理,并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进行预测与决策。这种体制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无法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不足,积极保护环境的必要举措。(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1.我国现有法律包涵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和法规都不得与其相抵触,宪法为一切法律的确立和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符合宪法原则,而且宪法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2.环保团体的建立及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众多以维护环境公益为宗旨的环保团体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团体,公众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环境管理事务中去。赋予这些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将更大地发挥环保团体在保护环境公益方面的作用,且与当代权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相吻合。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保护环境个人力量的集结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民众基础,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3.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借鉴和司法实践案例的积累。现代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司法实践,其中美国的制度最为发达。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环境公益保护的制度。三、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一)原告资格的放宽。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环境侵害往往是间接的侵害,若按照传统的侵权理论,则根本无力保护环境。为此,迫切要求重构侵权理论,扩大原告主体的范围,诉讼主体不仅包括直接受害人,而且包括社会一般公众、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要建构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得扩大主体的适格范围,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以诉权。(二)被诉对象范围的扩大。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各国法律在放宽环境诉讼起诉资格的同时,也扩大了被诉对象的范围。过去根据法律规定不能被提起诉讼者,现在则可以对其提起诉讼了。(三)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传统民事诉讼法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但在环境诉讼中,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原告获取信息的有限性,让他们承担举证责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必须得到立法肯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只需提出加害人有污染行为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实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举证责任则倒置给被告承担。(四)环境公益诉讼费用的承担及对公益诉讼原告的奖励。在环境新型侵权案件中,由于其牵涉面较大且涉及众多复杂专业知识与技能,原告即便履行其较轻的举证责任也需花费极为昂贵的诸如高科技术鉴定使用费用,往往为一般组织与个人难以承受。如果仅因诉讼费用而拒原告于法院大门之外,这无异于迫使民众放弃对环境公益的保护请求。所以,我国应吸纳他国的做法,适当减轻民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费用,在立法上,对诉讼费用的负担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规定。同时,每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维护者,公共利益与自身私人利益相比较,较少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所“青睐”,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为一般民众所不愿。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要是出于对美好环境和和谐环境秩序的需要,为了鼓励与保护他们的这种“热心”,原告在胜诉后应得到国家奖励。(五)防止滥诉。环境公益诉讼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资格的扩大化。然而,在“诉讼爆炸”的今天,即使是在有着“厌讼”传统的我国,也存在着滥诉的可能。虽然有学者对此表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但作为一种制度的设立,应考虑其可能性。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除了以上的几点设想以外,还可以加大环保组织的培植力度;加强公益律师制度建设和努力培植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意识等。参考文献1吕忠梅.《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法学研究》期刊3王全兴.《关于公益诉讼的零散思考》,载于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4吕忠梅.《环境诉讼初探》,载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发论丛》,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简介邓英,西北政法大学2008级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

  • 标签:
  • 简介:国家虽不是刑事损害的主体,但由于其未能为被害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因而需要对被害人提供国家救济。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国家仅对被害人实施及时、有限、一次性的救济,仅在犯罪行为造成重大物质损失或/和造成身体损害且被害人不能保障基本生存或者被害人死亡的情况下进行救济。在救济机关方面,人民法院在内部设置专门机关处理救济事宜能更便利地实现国家救济的目的。同时,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则能够使被救济的被害人的后续生活得到保障。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国家救济 社会救助
  • 简介:浙江省开化县检察院以原告的身份将衢州瑞力杰化工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确定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以来人民法院依法受理的首例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对此案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保障由检察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在今后保障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环境公益 检察院 民事公益诉讼 生态环境
  • 简介:鉴定结论作为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之一,它在专门性问题方面有很高的证明力,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缺陷作初步探讨和分析,对如何完善我国的刑事司法鉴定制度提出一些设想.

  • 标签: 司法鉴定制度 刑事诉讼程序
  • 简介:室内装修污染是一种新型污染,在最近几年才受到社会重视,但对于这种新型环境污染赔偿案件,现有法律规定存在诸多难题与空白。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救济机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侵权法和契约法的基本理论着手,分析室内装修污染应当承担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和违约责任,对我国室内装修污染的民事法律救济机制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初步设计了遭受家装污染后的赔偿标准和装修中环境质量合同的条款,旨在建立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民事救济制度

  • 标签: 室内装修污染 立法 民事法律 救济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在我国第一次建立起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它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应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完善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进行监督的对象、内容;赋于检察机关对自诉案件和公诉转自诉案件立案监督权;人大应制定《刑事立案监督条例》.

  • 标签: 刑事立案 监督制度 完善
  • 简介:民事公力救济是保护民事权利的重要手段。保障民事权利维护了社会利益的公平,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充分展现了法律制度的效率。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我国1978年~2013年婚姻家庭继承案件、合同纠纷案件和权属侵权纠纷案件的收案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样本数据,并加入影响路径因素,对民事公力救济与经济增长进行VAR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民事公力救济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具体表现为:在长期内,婚姻家庭继承案件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相关,而合同纠纷和权属侵权两类案件数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但合同纠纷案件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为此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民事公力救济 经济增长 婚姻家庭继承案件 合同纠纷案件 权属侵权纠纷案件 VAR模型
  • 简介: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扩大和介入时间提前,完善了强制辩护制度刑事法律援助普遍性、有效性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促进刑事法律援助发展?现实的进路是更新观念,以司法改革和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为契机,改善刑事法律援助外部法治环境;建立和健全刑事法律援助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有利于刑事司法人权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

  • 标签: 刑事法律援助 观念更新 制度创新
  • 简介: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可以就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起诉。截至2017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和浙江、上海、吉林、江苏、广东等省市消协(消委会)分别就“雷沃重工等被告违法、违规生产销售正三轮摩托车案”“强制实名购票乘车后遗失车票的消费者另行购票案”“手机预装软件无法卸载且不告知消费者案”,“违法销售不合格食用盐案”“供用水格式合同(户表用户)违约金过高案”“违法生产、销售病、死猪、采用有毒方式保鲜猪肉案”等提起了六例消费公益诉讼。其中,浙江、上海、吉林、江苏四地消协的诉讼案件均已结案,中消协、广东消委会提起的消费公益诉讼尚在审理中。有关专家就消费公益诉讼问题发表了点评意见。

  • 标签: 公益诉讼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中国消费者协会 消费者合法权益 违法销售 生产销售
  • 简介: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作为民事时效制度之“两翼”,它们在适用对象、事实状态、制度起源、法律后果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但它们又毕竟是可以统一于“时效”这一上位概念之下的“两翼”,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取得时效与消灭时效的区别使它们在主要立法目的和直接立法目的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两者的相似之处又使其最终立法目的和次要立法目的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可能是制度适用的直接追求,也可能是它们效力“反射”后的“交汇”效应。

  • 标签: 取得时效 消灭时效 立法目的
  • 简介:一、三起案件的简要情况"11.26"交通事故刑事附带民事索赔案.1998年11月26日16时30分左右,我局实业公司通勤车行至临平公路198千米+450米处时,与西宁城中区个体运输司机刘××驾驶的汽车相撞,致使我方车辆翻入路边18米深的悬崖,造成车辆被毁,车内8人中,5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后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海东交警支队认定我方无责任.为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由我局与当事人家庭共同提起刑事附带民事索赔诉讼,民事诉讼标的为138万元.该案已于2000年5月31日作出刑事判决,判被告刘××有期徒刑5年6个月,民事部分于1999年9月8日第一次开庭,于2000年3月27日判决,判赔黄化供电局损失费总计293888元,判赔受害人共计赔偿损失359588.85元,至今未执行.

  • 标签: 索赔诉讼案 交通事故 触电致残 民事诉讼 供电企业 法制意识
  • 简介:我国尚未建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比例较低.完善我国的刑事证人出庭机制,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公平正义的必要选择.建立精准的证人出庭制度的实施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转变传统社会观念,提高证人出庭作证的社会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应加强司法人员对该制度落实的职业考评.

  • 标签: 刑事证人 出庭 证据裁判 保障措施 评价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