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视觉文本和民族认同、民族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传统的学术路径关注国家、政府和精英的角色。体现为国家民族主义的控制;互联网赋予了民众以自我表达和诉求的空间,由此产生了大众民族主义的抗争。网络视觉话语建构过程本身成为网络民族主义的重要话语资源,区别于传统的国家神话叙事架构,在包括权力结构、民间、不同地域人群的多元主体架构下,结合了视觉混搭、网络亚文化、网络迷因等全新的传播特征。本文以视觉传播的独特视角,试图理清如今网络民族主义中的多元主体围绕着视觉资源进行竞争性叙事的动态机制。受启发于邱林川提出的“图像驱动的民族主义”(image—drivennationalism),本研究认为,进入Web2.0时代后,图像文本不仅仅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唤起机制”,多视像文本的生产和叙事在民族主义身份认同动态过程中,形成了“图像竞争的民族主义”(image—contestingnationalism)的新模式,凸显了多元主体对象征性符号资源的竞争性表达。

  • 标签: 视觉传播、 网络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 、象征性符号资源、 图像竞争
  • 简介:《人民陆军》报在组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活动报道中,注重发挥陆军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优势,各级宣传力量团结互动优势,各种新闻媒体深度融合优势,进行积极有益的创新探索。

  • 标签: 长征宣传 发挥优势 纪念性报道
  • 简介:“受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论及的重要内容。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习近平的“受众”观作了较为翔实的分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受众”观的特点及演化规律。

  • 标签: 新闻观 受众 主体 潜能
  • 简介:姜华在《新闻记者》2015年第5期撰文指出,新闻民粹主义是新闻活动主体极端价值观念的体现,与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客观性、中立性、平衡性等理念不同,在民粹主义的新闻观念中,是价值先行,价值判断和情感偏向远比新闻的客观呈现更重要。因此,新闻民粹主义者喊出“首先是激进分子,其次才是记者”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与以往探讨传媒民粹主义论题时,大都将其看作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上的现象不同。

  • 标签: 《新闻记者》 民粹主义 社会影响 起源 新闻专业主义 价值观念
  • 简介:本文对2005—2015年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对近十年来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特征等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新闻专业主义 综述
  • 简介:公元2016年9月4日至5日、或者说"丙申猴年丙申月己丑日",G20首脑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这是G20历史上首次在中国召开峰会。也就是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上最重要的二十个国家的元首会聚在中国杭州,讨论人类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杭州 历史 G20 中国 会聚
  • 简介:2015年“十一”长假中,国内26家都市报宣布假日休刊,并在长假期间继续通过新媒体手段播报新闻。这一态势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种种争论,甚至过度解读。在我国,报纸出现不久就已出现节假日休刊,外部环境和报业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一现象从出现至今,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特点。通过对这一现象及成因进行梳理,对照今日情形,可以看出,没必要对假日停刊现象过度解读。都市报走出发展困局绝非假日不停刊、极力维持全年出版就可以实现,并且,认真研究报纸假日停刊后的媒介市场,将有助于寻求报纸发展的新突破。

  • 标签: 节假日休刊 历史 争论 常态
  • 简介:本文关注中国的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并探讨了官方民族主义、大众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和消费民族主义的相通和区别之处。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展,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接着,文章研究了与民族主义所应对的普世主义(cosmopolitanism),并指出现代中国通常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主义之间摇摆。接下来,本文以帝吧出征为例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从很大的意义上说,帝吧出征不仅仅是一种网络民族主义的宣泄,更是一种在消费文化和全球地缘政治大环境下有关身份政治的表演。这种表演不仅根植于我们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而且也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对中国文化、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的一种主张;是对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挫折(如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身份认同等)的一种应对,是国内和国际力量,政治和经济文化以及官方和民间因素的一种结合体。

  • 标签: 民族主义、 网络民族主义 、中国的现代性 、普世主义、 帝吧出征
  • 简介:权谋术是人治的核心逻辑,但不是法治的核心逻辑,甚至是法治的阻碍,因为法治的核心要义就是将权谋术的适用范围缩小到最小。而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自从"百家讲坛"开坛后,中国历史和所谓的"国学"在大众传媒和科普领域大行其道。在我看来,过于沉迷于中国古代甚至近代历史中是极其不健康的。中国公众和领导精英更需要的是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因为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少一点中国历史,

  • 标签: 开坛 近代历史 大众传媒 百家 现代世界 守规矩
  • 简介:当前,由于微博、微信的普及,新媒体已成为社会事件发布与获取的集聚地、大众情感的分享与宣泄区、公共事务的参与与监督所,它在改变大众生活、t作、娱乐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话语的呈现方式:一方面,新媒体为新型话语形式的生成与传播提供了软硬件便利及感情与思想基础,在新媒体诱发下,各类具有情绪宣泄特征与极端反叛意识的流行语繁衍扩散,形成了强大的流行话语潮,影响着社会话语生活。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话语体系 新媒体 语境 大众生活 社会话语
  • 简介:民族主义运动基于共同的情感记忆和价值诉求,容易获得大众认同和官方支持,是共意性社会运动的典型,然而,现实中网络民族主义运动却常以冲突性方式出现,有时还与“民粹主义”相结合,导致攻击目标的转移与泛化。“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它通过组织分工的方式完成米姆符号(表情包)的大规模生产,将情感表达隐藏在戏谑化的符号中,利用“强势米姆”等手段实现“注意力占领”,达到视觉上的示威效应,同时还使用了“交际导向型米姆”实现情感沟通和共意动员。但是此事件也难以克服米姆式传播的缺陷:万人刷屏的人海战术对人力、物力、组织动员方面构成巨大挑战;对图像的选择性记忆和对文字的选择性过滤容易使参与者陷入图像狂欢;分属于不同的数字米姆亚文化背景阻碍了双方的深度交流和政治沟通。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米姆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一种新的动员模式,是视觉传播时代青年群体集体行动的新逻辑。

  • 标签: 网络民族主义、 米姆式传播 、强势米姆、 共意动员
  • 简介:政治传播论域中有很多的问题亟需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度介入。单纯的政治学或单纯的传播学都无法准确地诠释政治传播。政治的“社会性”本质和祈愿与传播的“社会性”生成。使“元态”的政治传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意识强化了政治传播主体地位的功能,加强了政治传播内容行动指导力的有效性,是政治传播框架构建特殊、多元政治话语和论述体系的基础,也是政治传播客体进行现实政治实践的内在要求。揭示政治传播的历史性,是对政治传播主体、内容、框架及客体认识的深化,是政治传播理论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政治传播 历史意识 历史性
  • 简介:金叶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撰文指出,当下,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等替代性传播渠道的大量出现,给传统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认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急迫感也相伴相生。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和话语分析,从新闻事实的叙述活动、新闻记者的角色功能、新闻组织结构和新闻专业机构等四个维度,论证作为阐释社群的新闻从业者的话语合法性和文化权威重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标签: 新闻专业主义 社会化 重构 语境 媒体 新闻从业者
  • 简介:郑兴刚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因而离不开对传播学理论的吸收、借鉴和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吸收“把关人”理论,对传播信息进行严格把关;借鉴议程设置理论,主动、巧妙进行议程设置;吸纳意见领袖理论,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建设性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学理论 培育 议程设置理论 路径 视域
  • 简介:本研究以“帝吧出征”参与者在蔡英文Facebook页面上的留言为主要的分析材料,对模板及非模板留言进行描述和诠释,以探究行动主体在“出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色,并进一步分析这一行动背后的脉络。研究发现:与以往“敌意、霸权和父权”的网络攻击不同,当下的网络民族主义易于与网络亚文化结合起来,以情感化游戏的实践方式落实在“帝吧出征”之中。一方面,行动主体所选择的主要留言模板充满着以正向情感为主的诉求,突显出愉悦的“爱”,掩盖了其他活跃在零散话语中的复杂民族主义情感。另一方面,行动主体采用游戏化的行动策略,利用社交网络的数字逻辑和兼具理性一感性的游戏规则,有效地组织起一群在集体化与个体化之间寻求满足的网民。可见,网络民族主义行动需置于国家机构和科技公司合力形塑的情感结构化脉络之中,网络民族主义勾连着网民的成长背景及日常的互联网使用,才得以激化出大规模的“帝吧出征”。

  • 标签: 网络民族主义 “帝吧出征”、 情感化游戏 、社交网络
  • 简介:戴逸,192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主要著作有《简明清史》《二十世纪中华学案》《清通鉴》等。有人赞他"戴公桃李满天下",他笑一笑,说自己只是普通教师;有人称他清史泰斗、史学重镇,他摇摇头,道自己只是一个修史人。他是戴逸,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著名历史学家。一个寒冬的清晨,戴老与记者如约坐在位于海淀区苏州街的清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里。办公室不大,几组书柜几占半壁江山,柜中是满满的《清史》稿件。面前的戴老,鹤发寿眉,精神矍铄,

  • 标签: 文史研究馆 简明清史 戴老 摇摇头 江苏常熟 寿眉
  • 简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社会生活的美好中感知它、领悟它、坚信它、践行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以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为指导,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关键是在打动心灵、提升引导力上下功夫。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行合一 创新 社会生活 道德实践观 精神追求
  • 简介: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北京参观"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主题展览。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刘奇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 主题展览 时政要闻 开放门户 网络直播 中国记协
  • 简介:本文主要观照的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澳门电台发展历程。研究认为澳门电台的发展历经独立发展、并存竞争、世纪飞跃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各具特色。同时,研究将澳门电台的发展镶嵌在澳门社会变更发展的框架下去观照、试图全方位刻画电子媒介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从政治经济文化脉络动态地观照传媒的发展、特色及影响;另一方面则通过传媒变化窥视政治经济文化脉络的嬗变与互动。

  • 标签: 澳门电台 独立发展 并存竞争 世纪飞跃
  • 简介:2015年3月,《三峡晚报》迎难而上,大胆改版。编委会讨论中得出的一个共识是,传统纸媒的强项不是快,而是强大的原创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其呈现方式的庄重性,使纸媒内容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纸媒应该强化自身优势,弥补短板,而不是与新媒体拼速度,抢新闻。在"内容为王,深耕本土"的理念下,编委会提出,依托生产力,

  • 标签: 三峡晚报 原创能力 抢新闻 仰望星空 衣食无忧 屈原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