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国家“九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部分科研人员承担编写、徐耀魁先生主编的《西方新闻理论评析》,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2年批准的“八五”新闻学科国家重点项目,得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

  • 标签: 新闻理论 理论评析 科研成果 新闻学 重要价值 新闻思想
  • 简介:本刊讯第六届(1994-1995年度)“湖北新闻-新闻论文·论著”评选9月5日在汉揭晓。经过评委们的认真审议和严格筛选,共评出60篇(本)优秀新闻论文、论著,其中一等9篇(本),二等18篇(本),三等33篇(本),获奖作品涉及37家新闻单位(一、二等获奖作品目录另发)。本次获奖作品及单位数均是历届最多的一次。这既是对全省两年来新闻学术成果的大检验,更是加快我省新闻学术研究全方位发展势头的重要一环。

  • 标签: 新闻奖 新闻学术研究 新闻工作者 获奖作品 作品目录 全方位
  • 简介:代表日本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赏的日本新闻协会,1998年度就编辑部类的选评办法,作了重大改革,四件作品榜上有名。设立于1956年的新闻协会,每年10月颁发。选择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编辑部类(包括报社、广播电视、通讯社、杂志等),二是业务技术部类。主...

  • 标签: 体外受精 《读卖新闻》 《日本经济新闻》 选评 中学生 社会问题
  • 简介:2005年美国当地时间4月4日,第89届普利策在哥伦比亚大学揭晓.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以下简称"普利策")揭晓仪式虽不事张扬,但还是被全美、甚至全球媒体从业人员誉为新闻界的"奥斯卡"盛典,每当普利策揭晓时,全球新闻人的目光和注意力都不约而同聚焦于此,毕竟它代表了"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奖更是美国新闻记者们梦寐以求的终生奋斗目标.剖析、品评普利策年度获奖作品,对美国新闻界推崇的写作特色、新闻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对每一个从事新闻事业的人都大有裨益.

  • 标签: 普利策新闻奖 9届 哥伦比亚大学 普利策奖 媒体从业人员 2005年
  • 简介:第十届“北京杂文”颁奖会于8月19日上午在首钢举行。北京市杂文学会会长徐惟诚、副会长段柄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学勤、首钢党委副书记江兴宏等领导同志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本届杂文是由北京市杂文学会与北京日报、

  • 标签: 北京杂文 奖揭晓 杂文奖
  • 简介:9月7日至10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新闻评选中,共有248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31件,二等81件,三等136件。这次获奖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的高度集中性。举一等作品为例。由于媒体与作者采写的题材与评选所关注的重点有着十分一致的契合,使获奖作品的主题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采写 获奖作品 关注点 评选 主题
  • 简介:近日,第二炮兵某基地后勤部给汽车营一连上等兵李杨华颁发了“新闻报道最佳线索”,在官兵中引起较大反响。该基地后勤部十分重视群众性新闻报道工作。今年初,部党委决定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不仅对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同时还设立了“新闻报道最佳线索”,鼓励官兵积极参与新闻报道工作。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官兵积极提供新闻线索和参与新闻写作的热情。今年头8个月,该后勤部在军内外报刊用稿49篇,与去年同期相比用稿量有显著提高。

  • 标签: 新闻报道工作 新闻线索 后勤部 第二炮兵 激励机制 新闻写作
  •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效果的现场好新闻。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第14届 同期声 杨利伟 一等奖 现场
  • 简介:刊登在《新疆日报》2002年12月24日上的消息《首府“公款圣诞”令人担忧》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二等。这篇实施舆论监督的好新闻。报道的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得力于抓准了问题。何谓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就得把问题提出来。”可见,这里所指的问题,并不是单纯指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而是主要指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中许许多多需要解决的矛盾。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消息 新闻写作 新闻主题 报道角度
  • 简介:陈贤德.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1944年9月出生.1961年7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师宣传干事。1967年5月调入解放军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曾担任全军新闻系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投笔从戎44年,当编辑、评论员38年。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论文405篇.获奖16次,其中中国新闻一等2次、二等2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1次。

  • 标签: 解放军报社 编辑 陈贤德 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 简介: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这篇千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同期声”原来是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指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新闻现场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 标签: 第十四届 同期声 杨利伟 一等奖 中国新闻奖 现场新闻
  • 简介: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讲:“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也就是说,大众传媒的指导性是通过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来发挥作用的。通过读、听、看,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自愿地接受了引导、接受了指导,这是最高超的引导艺术。”这段话不仅指出了传媒的指导性要通过艺术来实现,

  • 标签: 指导性 “中国新闻奖” 言论 引导艺术 指导作用 可读性
  • 简介:刊登在《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上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这是在数十家中央、地方媒体共同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时,记者童曙泉,经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后写成的一篇独家新闻。该报道见报后,新华网、人民网等新闻网站的专题报道、新浪网等门户网站以及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等转载;北京电视台等做了追踪报道。报道在读者中间产生了良好反响。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也提出了口头表扬。这篇作品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善用观察,成就佳作的经验。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来?”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的回答是:“我的惟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说得更明确:“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 标签: “中国新闻奖” 第15届 消息 作品 成就 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