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对于教育者来说,“身教”固然重要,“言教”却是根本。往往有这种情况,一堂课、一次谈话、一个报告,收效甚少,倒不是教育者本身的日常行为所致,而是在于教育者的“言教”水平和质量,笔者平时与同行交谈,共同的一个体会是,教育者的“言教”要做到“不言”。一、要言之有理,不要言不及义。说话有理,是思想教育力量所在。“理直气壮”就有这个意

  • 标签: 教育者 日常行为 思想教育工作者 教育力量 教育效果 言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起源中国的诗到了唐代,是很昌盛的时代。然"有开必先,凡事皆然",它的演进也当不能例外。我们已知道它的发达时期,就不可不知道它的诞生和经过,故始自什么时候?是文学史上一个虽不能说是很大也不能说是很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人异其说:在任昉的《文章缘起》里以为是始于汉武帝的《柏梁》联句,但考之于史,在它里面

  • 标签: 七言 文章缘起 柏梁 东飞伯劳歌 《陌上桑》 燕歌行
  • 简介:<正>《唐以前的诗》是黎昔非先生的一篇旧作,发表于1930年中国公学出版的《中国文学季刊》(第三号)之"中国公学大学部文理学院庚午级毕业纪念刊"中。今重刊此文,对了解黎昔非先生其人及所处时代相关学术,都有相当大的帮助。黎昔非(1902—1970),广东兴宁县人。21岁入梅州中学,25岁考入在上海的持志大学,两年后转入上海中国公学。时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两人因此结下师生之缘。1930年大学毕业后,昔非

  • 标签: 中国公学 毕业纪念刊 文理学院 七言 兴宁县 胡适之
  • 简介:杜甫古诗历来被奉为正宗,享有很高的地位。他的古诗形式严整有致,多为整齐的句式,诗歌换韵比较有规律,韵意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转换关系;其结构章法亦千变万化,尤其是开篇方法不拘一格,行文中又善于综合运用叙议写之法,并借助声韵变化,转接顺逆,展衍铺叙,极尽其妙;其收束结尾也俱出人意表。总的说来,"寓变化于整严之中"是杜甫古诗的突出特点。

  • 标签: 杜甫 七言古诗 形式 章法
  • 简介:《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律诗。全诗先写登高闻见之景,后写登高感触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章法细密,句句皆律,为古今律第一。

  • 标签: 杜甫 登高 七言律诗
  • 简介:<正>旧题宋谢枋得选、明王相重订的《千家诗》,作为一部童蒙读物,入选的都是唐、宋时代的近体诗,其中标明谢氏所选的两卷,上卷收绝句九十四首(今本或少录三首,为九十一首),下卷收律诗四十八首(后有两首明诗,恐为王相所补)。大约王相见所选只有而无五,遂另选《五千家诗》两卷补之,并各加简注,合刊为一。

  • 标签: 《千家诗》 诗题 七言绝句 校议 《全唐诗》 《宋诗纪事》
  • 简介:今人所论“梅村体”已不在少数,但多仅偏重某一方面。通过较为全面地论述吴伟业歌行对唐人歌行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突出“梅村体”的特色及其杰出贡献,并进而说明吴伟业在清代诗坛的特殊地位。

  • 标签: 梅村体 七言歌行 继承 发展 创新
  • 简介:李百忍(一九二七——一九九九),安徽宿县人,号蕴威,别署老汪湖人,绿竹书屋主人,生前为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主席。其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以一个职业艺术家的形象出现的。一九四八年底参军,后随军渡江南下,并参加淮海战役。一九五○年春考入华东军政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结业后调到华东军区文

  • 标签: 职业艺术 七言 美术专业 淮海战役 军政大学 赏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遗山用轻巧、灵便的绝句,把强烈的亡国之悲,彻骨的遗民之痛,或借白描以纪实,或借景物以寓怀,或借题画以发挥,或借赠答以寄托,有字字泣血的控诉,更多的则是感慨深沉、苍凉沉郁、自成格调的“挽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丧乱绝句是遗山丧乱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丧乱诗 亡国之悲 遗民之痛
  • 简介:《凤翔八观》是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所作的一组咏物诗,诗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抒写了自己的感慨和情志。此八首诗,结构纵横开闽,句式参差错落,并且苏轼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博喻手法和蹈虚手法,为他古诗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凤翔八观 七言古诗 博喻 蹈虚
  • 简介:汉地本土赞产生于刘宋,其形式之采用与汉译佛经赞、(偈)颂有直接关系。唐五代,汉地本土赞数量较其前剧增;北凉玄始十年(421)至初唐、盛唐、中晚唐五代,汉地本土赞的内容由紧紧依附汉译佛经到逐渐摆脱其牢笼;中晚唐五代,汉地本土赞的审美化进程也大大加快。

  • 标签: 汉地本土七言赞 七言形式 唐五代 汉译佛经 审美化
  • 简介:吴伟业是清初诗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的诗继承了初唐四杰和白居易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显出若干特色,影响很大。袁枚评他的诗时有云:“生逢天宝乱离年,妙咏香山长庆篇。就使吴儿心木石,也应一读一缠绵,”指出他生当乱离,气多慷慨,诗法香山,妙语缠绵,有强烈的感染力量。可是由于他曾一度被迫仕清,未能保持晚节,持论者本着“人品重于诗品”的衡量标准,对他的诗不予足够重视;某些文学史著作,仅将他和钱谦益并提。更有甚者则苛刻挑剔,指精华为糟粕。例如徐世昌评《园园曲》、《楚两生行》等篇,以为“皆志在以诗为史。而事实舛误,及俗调浮词,亦所不免,后来摹拟成派,往往无病而呻,令人齿冷,甚至以委卷见闻,形诸宫掖,谰言自喜,雅道荡然,则非梅村所及料也。”《园园曲》感情充沛,词采绚丽,用典恰当,音调

  • 标签: 七言歌行 《琵琶行》 艺术特色 清初诗坛 初唐四杰 文学史著作
  • 简介:本文拟用莫与大哥管谟贤的几封家信,串起作家80年代初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事迹,试图用一种更具个人性的方式,来触摸他的世界。由于属于考证文章,只叙述史实,无意展开,因此不对作家思想和文学活动做延伸性的评价。

  • 标签: 80年代 家信 文学知情人
  • 简介:黄厚江老师曾经提到,语文课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然而,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大多是重视整体感知,缺少细致品析。有时虽有品读语言环节,但却因指导的不到位或缺失,使品读语言环节流于形式或隔靴搔痒,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 标签: “意” “言” 语言素养 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感知 语文课
  • 简介:传承民族文化,吸取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可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精讲细析,学生却雾里看花,想说爱“文言文”不容易,文言文无法体现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价值。如何将文言文字词的落实与文章内容的理解两者并举,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以“文”带“”,“文”“”融合,让学生走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标签: 文言文 &ldquo 文&rdquo &ldquo 言&rdquo 融合 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