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跨国犯罪尤其是腐败犯罪正急剧增加,对犯罪分子进行审判将面临证据收集、利用、移交以及犯罪分子的跨国移送等国际层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多数情况下必须通过寻求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因此,处理腐败犯罪案件时,我们应该重视国际司法协助的运用,注意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腐败犯罪 国际 刑事 司法协助
  • 简介:恢复性司法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理模式。无论是从构成司法制度基础的假设还是从制度设计所要实现的基本价值分析,恢复性司法都具有与传统刑事司法制度完全迥异的法哲学理念。

  • 标签: 犯罪 被害人 责任
  • 简介: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等错案的不断出现,再次凸显了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检、法协调配合的司法体制制约着司法独立。如何从体制上确保司法独立,保障司法公正,必将是我国司法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增强律师在控、辩、审诉讼活动中的地位,扩大律师在刑诉中的诉讼权利,促进律师辩护权的充分发挥,有助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 标签: 冤假错案 刑讯逼供 司法裁量 辩护权
  • 简介: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在基本原则的问题上,新刑法一改原刑法避而不谈的消极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刑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这三条原则的确立,基本结束了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基本原则认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 刑事司法 人权保障 司法观 新刑法
  • 简介:当前,犯罪的国际性和跨国性需要国与国之间开展国际司法协助,但是我国在惩处外逃罪犯、打击跨国犯罪以及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却存在着制度层面的障碍,中加刑事司法协助面临着同样的制度困境。开展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的研究,对指导中加刑事司法协助立法和司法实践,破除中加刑事司法协助制度障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构建。

  • 标签: 刑事司法协助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 制度障碍
  • 简介:加拿大是最早与我国进行刑事司法合作的西方国家,但由于赖昌星案件的负面影响,双边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发展速度迟缓。目前,在两国的刑事司法协助制度中,有关引渡、移管判刑人以及犯罪资产分享等内容均没有任何涉及。因此,两国应当借鉴西方其他国家与我国签订相关协议的经验,加快上述三项内容的协商并签订条约,以完善中加两国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 标签: 中国 加拿大 刑事司法协助
  • 简介:在相对罪刑法定主义下,罪刑法定和刑法司法解释在其原则范畴和应用规则范畴内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和刑法司法解释对立统一关系的论述,力求倡导刑法司法解释自觉地遵守立法本意及法律规范的实质适用范围,与罪刑法定原则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相对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司法解释 基本原则
  • 简介:有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司法解释权在废问题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该问题再度突现。本文通过对刑事司法解释权运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以分析,揭示了检察权、刑事司法解释权属性,认为刑事司法解释权系检法两家共同共有,并提出了解决检法冲突的出路。

  • 标签: 检法冲突 司法解释 权限范围
  • 简介: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实现依法治国,司法守法却是必备条件。(一)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凝聚着自由、平等、公正效益的恒定价值和神圣信仰。法律只有实现,其价值才能在调节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要使法律转化为现实,根本途径有二:一是守法。即社会主体自觉,积极进行适法性行为,使法律在遵守中得以实现,此为守法;二是执法。即在社会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时,通过行政、司法机关凭借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法律。在当今中国,两者之中,以后者更为重要。我国从过去倡导的加强法制,演变到现在的法治,并非是字面的形式差异,它揭示一个深层的含义,光有法律不行,必须使法律变为现实。在法律变为现实过程中,司法守法则是灵魂和核心所在,并且也是衡量法治社会的基本尺度。

  • 标签: 依法治国 司法机关 司法人员 检察院 司法工作人员 刑事诉讼法
  • 简介:由于民族、宗教、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清代新疆呈现国家制定法、宗教法、习惯法等多元法律并存的样态,鉴于多元法律之间性质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权稳固的消极影响,清政府在对新疆的法律治理过程中,始终注重国家制定法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权威与主导地位,以《大清律例》等为核心的国家制定法统合边疆地区的多元法律并推进国家法的建设。

  • 标签: 清代 新疆 国家法建设 刑事司法
  • 简介:马加爵案件再次引起人们对刑事悬赏问题的关注,我国尚没有关于刑事悬赏的专门法律规定,理论界的探讨也多限于民事悬赏广告,我国刑事悬赏仍然体现了群众路线,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单独法律行为,悬赏人只能是侦查机关,而赏金的给付应区别对待.

  • 标签: 刑事悬赏制度 公安机关 刑事案件 中国 《刑事诉讼法》 犯罪线索
  • 简介: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却未作完整、规范的规定,致使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这一法律监督职能时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正确、统一执行。通过分析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笔者发现人民检察院在履行刑事立案监督职权过程中存在立案监督的对象不全面、范围狭窄、信息渠道不畅、违反立案监督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并提出了增加立案监督的对象、完善立案监督的范围和法律制度、优化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法治环境、增强信息交流、拓展刑事立案监督领域等措施,以期有助于该制度的完善。

  • 标签: 检察院 立案 刑事立案监督
  • 简介:明初司法监察制度由独立监察机构的监察、中央行政的监察以及司法体系内部监察三道监察网构成。其对合理司法、提高效率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观其具体实施则弊端重重:司法职能和其他监察职能相混;行政对司法的监察使得司法监察沦为行政的奴婢;宦官、厂卫特务组织干预司法.造成人人自危的社会气氛。而这一切最终症结在于封建专制,它使监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标签: 司法监察 审判监督 检查监督
  • 简介:近段时间来,关于学术权力的讨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单一地把学术权力放在道德或学校管理等领域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中国的学术权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学术权力的形成及层次所谓学术权力(AcademicPower)通常有两种含义,广义的学术权力是指大学管理权力,即约翰.H.范德格拉夫等在其《学术权力》中的定义:从高等教育管理的最上层(即国家)到最基层(即教师)等各个层次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所享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狭义的学术权力仅指在大学或科研院所中决定其组成人员学术资格、学术经费和学术参与的权力。本文使用的是其狭义的概念。中国的学术权力的历史首先是和中国大学历史相联系的,从高等教育的历史看,中国的大学还不过百年的历史。1949年11月1日,伴随

  • 标签: 学术权力 司法控制 形成 学校管理 大学
  • 简介:通过观察决策者的有关讲话、行动以及各级法院的实践,我们发现,当下中国能动司法的内涵主要有三层: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政策,它以解决当下司法突出问题为直接目的;能动司法是一种司法理念,它树立了"能动"和"服务"的司法新理念;能动司法是一项司法战略,它以谋求中国司法的自主道路为最终目标。这些内涵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能动司法没有直接联系。能动司法提出后,决策者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关键是,法律人如何把充满政策性、理念性和战略性的能动司法转换成法律性、实在性和现实性的能动司法。法律方法可能是实现这种转换的必由之路。

  • 标签: 中国 能动司法 内涵
  • 简介:司法能动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重要的司法哲学。美国司法能动的代表性时期为马歇尔法院、沃伦法院和伯格法院时期。美国的司法能动并非源于宪法的明确规定,而是联邦最高法院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罗伊诉韦德案等众多案件中通过"立法性司法"确立下来的。美国司法能动的成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法治背景。

  • 标签: 司法能动 法官造法 民主 司法克制
  • 简介:朱元璋的司法理念应表述为“重典治吏”、“宽以待民”、“以法为教”。这一理念深蕴“民本”思想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时制宜,符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值得肯定。

  • 标签: 重典治吏 宽以待民 以法为教
  • 简介:大学自治已成为高等教育管理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和其他任何权力一样,大学自治权也有被滥用的危险。当大学自治权力滥用损害相对人的基本权利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介入就成为一种必要。然而,作为学术自由保障的大学自治又不能受到司法的过度干预,因此,大学自治的司法审查程序、审查范围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 标签: 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 司法审查
  • 简介:针对我国交通肇事现状,危险驾驶行为按照交通肇事罪加以定罪量刑,不能体现罚当其罪。建议在立法上增设“危险驾驶罪”,将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以明确国家对此类行为的否定性评价。从而对危险驾驶行为进行有效遏止,实现公平正义。

  • 标签: 交通肇事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危险驾驶
  • 简介: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对"证据确实、充分"的含义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理解不一。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杨宇冠教授撰写的《论中国刑事诉讼定罪证明标准——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视角》一文旁征博引,

  • 标签: 刑事证据 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 排除合理怀疑 中国政法大学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