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盆腔囊性肿块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11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06例盆腔囊性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和对照组(腹壁穿刺手术)各5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45%〉79.25%)相对更高(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3.77%〈20.75%)相对更低(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盆腔囊性肿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

  • 标签: 经阴道超声引导穿刺 盆腔囊性肿块 临床治疗
  • 简介:病历资料:患者女,26岁,已婚,农民。已经生育小孩。因左侧乳房无痛性包块5余年于2003年底来我院求治。患者在无意中发现包块并感觉到逐渐缓慢长大,不伴疼痛,与月经变化无明显关系,乳头无溢液和溢血。病史中无结核接触史和患病史。体检发现左侧外上象限约5cm×3.5cm×3.5cm大小包块一个,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韧,活动度较大,与皮肤和深层组织均无粘连,无压痛。乳腺皮肤无橘皮样改变,无酒窝征。乳头位置方向无改变。术前考虑乳腺纤维腺瘤。在局部麻醉下,行包块摘除术。术中发现:左侧外上象限乳腺组织内约5cm×3.5cm×3.5cm包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质地较韧,有囊性感。

  • 标签: 乳腺纤维腺瘤 灰白肿块 腺上皮 发病机理
  • 简介:目的了解襄阳市区女职工乳腺疾病患病情况,探讨襄阳市妇女乳腺疾病的防治方法。方法乳腺专科医生对参加普查的妇女用触诊法结合乳腺彩超检查,辅以钼靶X线摄片及病理检查等方法。结果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率为65.25%。其中乳腺增生患病率最高,为52.76%;其次为乳头溢液、纤维瘤,发现乳腺癌2例,患病率为28.67/10万人。结论应普及乳腺疾病防治知识,坚持乳腺自我检查,积极参加乳腺疾病普查,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降低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患病率。

  • 标签: 乳腺疾病 普查 预防
  • 简介: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乳腺癌在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肿瘤远处转移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据资料统计,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阴性的乳腺癌病人约20%~25%在手术后10年内出现转移,但却有高达90%的病人接受术后全身化疗。因此能更准确地判断病人肿瘤转移的潜能,并选用较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案

  • 标签: 乳腺癌微 微转移 诊断现状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对浅表肿块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在寻找原发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颈部、锁骨上、胸壁、脐部、腹股沟等浅表部位肿块进行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的同时行免疫组化检查以提示原发病灶的来源。结果对2016年我院29例患者行超声介入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明确病理诊断的29例,其中能明确原发病灶的21例,提供原发病灶来源范围的8例。准确率达72%,有效率100%。结论超声引导下对浅表肿块穿刺活检可以获得明确的病理结果,辅以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明确原发病灶的来源。

  • 标签: 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 免疫组化 原发病灶
  • 简介:目的:了解αB-晶体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αB-晶体蛋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7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切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αB-晶体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αB-晶体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P〈0.01);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浸润导管癌中的阳性率(P〈0.05);αB-晶体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B-晶体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但与乳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

  • 标签: αB-晶体蛋白 乳腺癌 表达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54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PICC置管后发生18例上肢静脉血栓(UpperExtremityVenousThrombosis,UEVT)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经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后,16例上肢静脉血栓患者经彩超检查血栓完全消失,无需拔管,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予以拔除PICC管,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行PICC化疗过程中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与PICC管直接相关,也与乳腺癌本身有无转移、药物治疗及患者活动度有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防止UEVT的发生.

  • 标签: PICC管 上肢静脉血栓 原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c-erbB-2、p53和nm2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5例乳腺癌组织中的c-erbB-2、p53和nm2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55例乳腺癌中c-erbB-2、p53及nm23的阳性率分别为49.1%(27/55)、47.3%(26/55)和49.1%(27/55),c-erbB-2和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意义(P<0.05),与雌孕激素受体状况呈负相关(P<0.01).nm2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密切的关系(p<0.05),与雌孕激素受体状呈正相关(p<0.01).70.9%(39/55)肿瘤有上述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49.1%(27/55)的肿瘤同时有多个蛋白异常表达.结论肿瘤的多因素分析比单因素分析更有价值,癌基因c-erbB-2、nm23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异常及协同作用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使用.

  • 标签: 乳腺癌 原癌基因蛋白质c—erbB-2 蛋白质p^53 蛋白质nm23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