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心理测量、实验干预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太极拳干预前后大学生焦虑情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干预,对轻度焦虑情绪作用显著,而对中度以上焦虑情绪的改善力度不大。

  • 标签: 焦虑 太极拳 干预 大学生
  • 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有“手、眼、身、腿、步、气”六部必备的根基功法,通称“武术六根功”。眼睛作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是武术必备的根基功法之一。它具有随头而动、施转查视的运动形态和功能,自卫技击中发挥着观敌嘹阵、查虚找破、来锋能详的先导作用。在对眼功术原理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一练日行眼功,三用平尖雌雄”的眼功技法训练途径。

  • 标签: 武术 眼功术法 眼功训练
  • 简介:1初级球感A1人2)持拍自己抛球,落地后用球拍接住。原地抛、高抛、远抛、身后抛

  • 标签: 球感 修炼 抛球 落地 原地
  • 简介:法国五大厨艺比赛之一“PrixculinaireProsperMongtagn色”是面向欧洲的所有法餐厨师的顶级赛事。它以本世纪40年代去世的法国厨艺大师ProsperMongtagn色命名,Montagne本人也是世界首部拉鲁斯美食词典的撰写者。

  • 标签: 40年代 厨艺 法国 厨师 美食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结合篮球三人裁判的教学与临场实践,对三人裁判的优势、违例、犯规等在临场执裁过程中转换位置的基本技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基层学校的篮球三人制裁判教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参考。

  • 标签: 篮球 三人裁判 违犯 转换 位置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归纳等方法,以滨州学院为例,分析了表象训练运用于体育舞蹈专业课中的的作用,详细阐述了表象训练的含义与作用。结果表明:运用表象训练所得到的效果是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能有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过后,使用表象训练的学生的动作较规范和准确且记忆非常牢固,不会出现短暂忘记动作的过程。

  • 标签: 表象训练法 体育舞蹈 运用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的早操、课间操的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次数、时间及参加人数、活动开展形式,运动竞赛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校早操开展的情况较差、课间操能较好地开展,但组织形式局限于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只有在比赛任务时进行集训,这种状况与学校领导和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

  • 标签: 山西省 农村中小学 课外体育活动
  • 简介:投掷沙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课上他们会感觉到很无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制定了四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并逐一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课的实验,感觉效果不错。

  • 标签: 小学一年级 教学策略 沙包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感觉
  • 简介:从各个方面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已经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逐年下降的趋势更为严重;青少年学生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二。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如何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体质健康,良好地促进中小学学生成长,已急需解决。

  • 标签: 身体健康状况 中小学生 中小学学生 杂谈 学生身体素质 青少年学生
  • 简介:一、积累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基本动作传授是小学体育教学的根本,是运动健康与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对小学教师而言,必要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是其基本技能之一,尤其是简单有趣的“操化”动作,更是多多益善。在一定的层面上甚至可以认为教师的动作储备和分析能力基本决定了其教学能力,基本动作教学对小学生以后的体育态度行为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体育动作的储备和分析能力应会成为未来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

  • 标签: 小学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 基本能力 基本动作教学 卫生保健知识 分析能力
  • 简介: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是通过多年的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被发现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这也正是运动员处在小学,初中,高中上学阶段,在这三个上学阶段最少要接受三个甚至多个教练员(体校除外)指导,在这三个学习阶段如何让运动员健康成长,并进行系统训练,需要三个阶段的教练员在各自阶段按照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大体训练模式如下:

  • 标签: 中长跑运动员 系统训练 中小学生 成长过程 针对性训练 基础阶段
  • 简介: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 标签: 柔韧素质 中小学生 坐位体前屈 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