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有“手、眼、身、腿、步、气”六部必备的根基功法,通称“武术六根功”。眼睛作为人的视觉器官,眼是武术必备的根基功法之一。它具有随头而动、施转查视的运动形态和功能,自卫技击中发挥着观敌嘹阵、查虚找破、来锋能详的先导作用。在对眼功术原理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一练日行眼功,三用平尖雌雄”的眼功技法训练途径。

  • 标签: 武术 眼功术法 眼功训练
  • 简介:1初级球感A1人2)持拍自己抛球,落地后用球拍接住。原地抛、高抛、远抛、身后抛

  • 标签: 球感 修炼 抛球 落地 原地
  • 简介:法国五大厨艺比赛之一“PrixculinaireProsperMongtagn色”是面向欧洲的所有法餐厨师的顶级赛事。它以本世纪40年代去世的法国厨艺大师ProsperMongtagn色命名,Montagne本人也是世界首部拉鲁斯美食词典的撰写者。

  • 标签: 40年代 厨艺 法国 厨师 美食
  • 简介:我国高校现行的教结合模式主要有“混合型模式”“省队校办模式”“清华模式”和“南模式”4种,模式需不断演进发展至“教融合”。“混合型模式”包括“一般混合型”和“强力混合型”,“一般混合型”模式将是普通高校继续坚持和完善的模式;“省队校办模式”中大多是非奥运项目或者一些社会性观赏性较差的项目,模式的推广受到限制;“清华模式”主要是利用了清华大学的“品牌”效应实施逆向教结合,遇到国家整体体制的问题,其他学校想效仿存在很大的问题;“南模式”是专业体育院校可以借鉴的模式。

  • 标签: 高校 体教结合 模式比较
  • 简介:在阐述上海市教融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分析教融合与教结合的异同;剖析教融合的现代社会系统论、协同发展论基础及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对当前教融合这一崭新课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 标签: 上海市 体教结合 体教融合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结合篮球三人裁判的教学与临场实践,对三人裁判的优势、违例、犯规等在临场执裁过程中转换位置的基本技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旨在为基层学校的篮球三人制裁判教学的推广与普及提供参考。

  • 标签: 篮球 三人裁判 违犯 转换 位置
  • 简介:高校公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以“技评”和“达标”2种方式进行,而新开设搏击课程“技评”尚可操作,“达标”因受设备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根据搏击要素中打击力度是关键因素的理论与实践观点,设计制作了“位移反馈测量车”,以本院2011级大二选修搏击课程学生为对象,对确定拳法、腿法技术打击力度测试“位移”的距离,进行了考核标准化实验研究,得出了测试数据与成绩对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标签: 公体搏击课 考核实验 成绩评定
  • 简介:作为新一代革命性人机交互体验的代表,感技术的应用正在迅速拓展到多个领域,特别是在运动捕捉相关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介绍以Kinect为代表的感技术及其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感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在军事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基本方式和应用前景。

  • 标签: 体感 运动捕捉 军事体育
  • 简介:为探讨不同年龄中小学生柔韧素质的发展规律,以期为中小学生发展柔韧素质提供理论支撑,对连云港市2010年5654名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对应6~18岁)学生的坐位前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8岁年龄段男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柔韧素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在柔韧素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双降双升”现象。第一次“降升”发生在6~15岁,即男生在6~10岁、女生在6~11岁,柔韧素质呈现第一次下降,并分别在10、11岁降到整个年龄段的最低值,之后开始回升,到15岁时达到一个高位,形成了第一个“V”型;第二次“降升”发生在15~18岁,即15岁过后,男女生柔韧素质开始第二次下降,到16岁(男生)、17岁(女生)时降到一个低位(但该值仍高于6岁水平),之后又开始回升,形成了第二个“V”型。认为:6~18岁年龄段学生柔韧素质的第一次下降发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是幼儿骨骼与神经、肌肉发育不相协调的结果;第一次上升发生在开始进入青春期到全面进入青春期期间,是体内激素作用下形成的身体增长全面进入人生第二个发育高峰期的结果;至于柔韧素质保持在高位的第二次降、升的原因,尚有待探讨。

  • 标签: 柔韧素质 中小学生 坐位体前屈 年龄特征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归纳等方法,以滨州学院为例,分析了表象训练运用于体育舞蹈专业课中的的作用,详细阐述了表象训练的含义与作用。结果表明:运用表象训练所得到的效果是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能有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过后,使用表象训练的学生的动作较规范和准确且记忆非常牢固,不会出现短暂忘记动作的过程。

  • 标签: 表象训练法 体育舞蹈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