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也谈词义的同步引申赵大明壹首先提出“同步引申”这个概念的是许嘉璐先生(1987),他以古代汉语为语料得出结论说,一个词意义延伸的过程常常“带动”与之相关的词发生类似的变化,这就叫“同步引申”。同义词(广义的)和反义词最容易形成同步引申,双方同步的趋向...

  • 标签: 同步引申 副词义 程度深 《说文》 相因生义 《现代汉语词典》
  • 简介: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李运富楚国自周成王初封于荆蛮,凡传二十九世四十二王,到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历时八百余年。楚民族原本偏居一隅,只有荆。睢之间的弹丸之地,曾长期受周王朝及中原诸侯的歧视和欺侮。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楚人艰苦奋斗,不断发展,...

  • 标签: 竹简 楚文化 文字资料 战国中期 发掘报告 楚简
  • 简介:<正>先秦典籍引用俗语时多称“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言”等,未见“俗语”“俗话”“俗说”“俗谚”等提法。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左传·闵公元年》:“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国语·周语二》:“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

  • 标签: 先秦典籍 俗语 左传 公元年 俗谚 引用
  • 简介:一、引言《说文》全称《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在许慎编撰《说文》的东汉时代,反切尚未产生,给汉字注音基本上只有直音和读若等方法,《说文》为汉字的注音也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 标签: 《说文》 注音 《广韵》 《说文解字》 许慎 东汉
  • 简介:浅谈关于毛泽东同志经典著作资料的查找李海飙毛泽东同志以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奋斗,并以他渊博的学识、革命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述。大家在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有关查找毛泽东同志经典著作的各种问题....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著作 经典著作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思想 主题索引
  • 简介:  刊登在《语文新圃》2006年第10期"师苑文存"栏目的文章《如何关怀弱势》,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刊登于《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3期(上半月·高中读本)"随笔美文"栏目里.……

  • 标签: 人大复印 圃文章 复印报刊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资料搜集已不再是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浩瀚的文海中筛选出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材料。本TU2008年第4期刊载了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许多老师受到启发,纷纷撰稿讨论这一问题。本期我们刊发三篇,其中李琳、钟菊莲《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弥补了雷老师的观点与策略;颜碧伟《〈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开篇导入助读材料的运用,将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在“落霞与孤鹜齐飞,

  • 标签: 语文阅读教学 筛选 助读 网络技术 资料搜集 有效策略
  • 简介: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浅析群文阅读中资料整合的策略,即进行资料重组,平面化呈现群文阅读;引导资料拓展,立体式呈现群文阅读;推促资料生成,回环型呈现群文阅读。

  • 标签: 单元教学 群文阅读 立体式 回环型
  • 简介:英汉对比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评《汉英语对比纲要》龚海燕潘文国教授的新作《汉英语对比纲要》终于和我们见面了。说“新作”,是指这本专著刚刚出版;说“终于”则是因为该书凝聚着作者十年的心血,体现了作者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正如该书后记所说的,作者自一九八...

  • 标签: 英汉对比 汉英语 研究理论 汉英对比研究 重大突破 语言观
  • 简介:文章认为,“着”由动词“附著”义而虚化为动词“放在、放到”义;由动词“放在”义而虚化为存在动词“在”义,由动词“放到”义而虚化为结果动词“到”义;由“在”义存在动词而虚化为持续态助词,由“到”义结果动词而虚化为实现、完成态助词。“着”是在位于“主+动+着”、“主+动+着+宾”两种语法结构中谓语之后补语位置上,从中古前期至中古晚期完成语法化过程的。

  • 标签: 动词 语法化 时态助词 持续 实现
  • 简介:以前人的论述为基础,文章对旁指代词“它”产生的过程进行了调查、分析、说明和论证,认为,旁指代词,“它”由名词“它”演变而至。演变上起远古,下迄周代前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名词“它”表示原始性问询内容阶段、表示原始性问候内容阶段、表示旁指性对象阶段、演变至旁指代词阶段。

  • 标签: 指代词 名词 远古 文章 过程 阶段
  • 简介: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介词“对”三个义项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察,指出介词“对”产生于“表对答”的动词“对”,引进“对待对象”的用法来源于引进“动作对象”的用法。文章还考察了介词“对于”和“对……来说”,认为“对于”的产生在清末,是因介词“于”“强化”而产生的,在当代汉语中已明显淡化,而“对……来说”产生最晚,因其特殊的表达功能将继续存在。

  • 标签: 语法化 对于 对(于)……来说/说来
  • 简介:1.1连语,或作謰语,亦作联语,即连缕不绝之语。朱星先生说:“连语意即二字相连,不可分释。”今人多谓连语即联绵字,或作连绵字。联绵者,亦言绵绵不可分也。魏建功先生《古音系研究》始改称连绵词,“以明其都具有文法上的独立成意的词类作用。”考诸历史。前人所谓“连语”、“联绵字”,其实无别。如宋·张有《复古编·联绵字》、元·曹本《续复古编·联绵》及明·方以智《通雅·謰语》、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等篇,其所胪列,往往重复。

  • 标签: 语素构成 续复古编 读书杂志 王念 联语 朱星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写作学研究的重心从所谓“文本”转向“人本”之后,写作过程、写作行为、写作活动等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关键词”。由于个人的理解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显得比较随意。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 标签: 写作学 写作过程 书面语言 写作活动
  • 简介:“以便”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文章通过分析,指出其语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示使下文说的目的容易实现,可替换为“以便于”;另一种是单纯表示目的,不能替换为“以便于”。同时文章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便”与“以便于”、“以”用法的区别以及“以便”的语法化过程

  • 标签: 目的 连词 以便
  • 简介:“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了“全部”“全都”或“整”“全”“所有”这两种周遍意义。出现在“S+~+VP”格式中,表达“全部”“全都”义。出现在“(s)+~+NP+VP”格式中,表达“整”“全”“所有”义,到底为何种语义取决于核心名词性成分NP自身是否内含“范围”义。“毕”“尽”等“完结”义动词发展出“全部”“全都”义,与隐喻有关;发展出“整”“全”“所有”义,与转喻有关。“整”“全”义属于“一体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浑然图式”;“全部”“全都”“所有”义属于“叠加性周遍”,对应的意象图式为“套件图式”。

  • 标签: 完结 周遍 范围 离散 一体性周遍 叠加性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