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当下的一种濒危语言,满语经历了一个由盛至衰的演变过程。其变迁的原因既有与其他濒危语言相一致的共同之处,也有其一定的特殊胜。归纳起来共分为四个方面:满汉民族接触,满族文化变迁,满族人口变迁及满族主体的语言态度转变。

  • 标签: 满语 濒危语言 濒危原因
  • 简介:族称manju一词由man-+-ju构成,其中第一构词成分man-由满语man99a“硬、强”一词演变而来,第二构词成分-ju是原始阿尔泰语*90ro“箭”一词在满语中词尾语音连续脱落的同时词首辅音腭化演变的结果。manju一词语义为“强悍的箭”,这种表达法与满族及其先世的狩猎经济有密切关系。

  • 标签: manju 构词 词源
  • 简介:烟草在明末传到中国后,迅速传播,当时的明政府和占据东北的清政府都很快认识到种烟吸烟对百姓生产生活的危害,先后均加以查禁,为此清政府特别发布告示严禁旗人种烟吸烟。后清太宗皇太极根据形势,将烟草政策调整为允许民间自种、严禁走私进口。这些政策见诸于当时档案及典籍的记载,真实再现了皇太极统治时期的禁烟问题。

  • 标签: 皇太极 禁烟政策 政策探析
  • 简介:满语动词的式是谓语结束句子的主要形式,表示说话人对行为动作的态度。满语动词的式可以分为两种,即陈述式与祈使式。陈述式具有时间范畴,祈使式没有人称范畴。

  • 标签: 满语 动词 式范畴
  • 简介:通过对乾隆改定辽金元三史译名具体过程的深入考察,可知《通鉴辑览凡例》、《增订清文鉴序》只谈及金、元二史译名的改定,并不能证明乾隆对辽史存在忽视态度。《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的始修时间并非在乾隆三十六年,而应是在乾隆三十四年。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混用是三史译名改定中的普遍现象,从词例分析上看,改译中使用的“索伦语”显然系鄂温克语,当时的译名改定尽管结论多误,但亦有其较为严格的操作方法。

  • 标签: 乾隆 译名 民族语
  • 简介:满语;赫哲语处于濒危过程中在语言结构上发生了变化,许多形态成分在语言衰退过程中,受外来语言的影响以及自身形态成分的简略而被省略或丢掉了。本文根据调查的有关语言资料对三家子满语、赫哲语的格形态和时形态进行探讨分析,这对于研究濒危语言在使用功能以及自身结构变化的特点方面具有实证价值。

  • 标签: 满语 赫哲语 濒危过程 时形态 探讨分析
  • 简介:本文根据多年在编审民族语文翻译学术论文实践中遇到的用字、用词不规范问题,通过辨析例文,对常见的几种用字、用词不规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其用意在于促使广大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在从事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究过程中,对学术文章中的用字、用词问题引起注意,使其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写出不仅内容丰富、题材新颖,而且用字、用词规范、考究的学术文章来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 标签: 民族翻译 学术文章 用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