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迩冬先生收藏过一部过录有李宪乔(1747-1797年)批语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郭隽杰先生考证此本是嘉庆十七年(1812)依据李宪乔友人李秉礼所藏其手批韩诗原本过录,过录已不可知①。郭隽杰先生在协助陈迩冬整理其《韩愈诗选》时,发现《韩诗臆说》与李宪乔韩诗批语相似,并借此为依据,考证出《韩诗臆说》实际上是程学恂抄袭李宪乔批韩诗原本中评语。细读《韩诗臆说》,研究李宪乔诗学思想,可在郭隽杰先生考证基础上作进一步补充证明。

  • 标签: 韩诗 作者问题 李宪乔 诗学思想 韩昌黎 考证
  • 简介:茅盾长篇小说《子夜》,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浪潮中遭到贬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题先行"。对于《子夜》"主题先行",论者大多以1939年6月茅盾对《子夜》主题阐释——"回答托派"作为主要论据之一。然而值得注意是,"回答托派"阐释自1933年1月《子夜》出版至1939年6月《〈子夜〉是怎样写成》发表之前,茅盾没有在任何文章中提及。那么,1939年茅盾对《子夜》主题阐释,是否是作家本人真实写作意图?其主题阐释是否经过了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记忆修改?把它作为“主题先行”主要论据之一是否合适?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子夜》 主题先行 九十年代 创作主题 主要论据 中国社会性质
  • 简介:现代欧洲渐趋抽象化、技术化思想史背景上,文学批评常常被视为仅仅关涉文本层面的技术操作方式.随着资本主义文明向后现代历史时段演进,政治话语文学批评领域愈益凸显.对此,不同于大多数西方理论家掩饰和犹疑态度,特里·伊格尔顿鲜明地提出了自己文学观: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历史是时代政治和思想意识历史不可分割组成部分.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在他文学和文化批评实践中,在当下氤氲弥漫消费主义美学氛围中,更显其批判锋芒锐利.

  • 标签: 文学批评 文本层面 政治话语 伊格尔顿 英国 美学理论家
  • 简介:一一个基本判断,虽然当下中国文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地方,比如有些领域仍然充满言说禁忌,比如作家写作自由仍然不能说得到充分尊重,但新世纪十年确实是当代文学六十年发展得最好一个时期。十年后今天往前看,1998年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 标签: 个人化 “个” 中国当代文学 学时 中国文学 言说
  • 简介:假如在八五年以前有人写这么一篇文章,指出前几年所谓“反思”与“改革”文学都还没有跳出工具主义和准工具主义樊篱,这篇文章一定会在文学界引起一点儿“效应”。即使是今天,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看到如此评价,或许仍会勃然大怒。

  • 标签: 改革文学 反思文学 花园街五号 布礼 《创业史》 李铜钟
  • 简介:一1980年代“三个崛起”论支持了否定“文革”写作,支持了现代主义一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从一个方面促进了新诗和文学探索风气出现。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文革” 80年代 文学 新诗
  • 简介:<正>郭树文《王熙凤与“未来”》一文中,(见《文艺理论与批评》1990年第2期)就关于《红楼梦》版本选取、王熙凤贞淫判断以及王熙凤高利贷经营评价等问题,对拙作《王熙凤“代表着未来”吗?》提出了批评。对此,我首先表示欢迎与感谢。同时,我想就郭文批评谈点个人看法。

  • 标签: 王熙凤 高利贷 月钱 《红楼梦》 生产方式 马克思
  • 简介:<正>蒋敏,四川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监督室三级警司。一个汶川特大地震中痛失爱女和10位亲人年轻妈妈。痛苦之余,她擦干眼泪,大悲成大爱,把对女儿爱献给了所有失去亲人孤儿,把对父母亲人牵挂献给了所有和父母一样灾民。

  • 标签: 蒋敏 四川话 抱抱 女民警 活着 一念之间
  • 简介:  之一  到成都参加一个名为"新移民华文文学笔会".  住在成都一个叫"锦里"客栈.锦里是成都著名的人造历史景观.  ……

  • 标签: 再访成都 成都手记
  • 简介: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因其大胆粗俗、衰朽颓废和肆意放纵,而成为近十年最具煽惑力作品.它在非文学方面制造了巨大成功,但在文学方面,却不过是一个巨大失败.从精神品质上看,它缺乏真正文学作品丰神秀采、清骨俊相;从艺术价值上看,它显示出是令人失望贫乏和苍白.它缺乏令人信服真、令人感动善和令人欣悦美.

  • 标签: 《废都》 长篇小说 贾平凹 真实性 客观逻辑 叙述方式
  • 简介:不需要“下生活”吗?翻阅90年第3期《中篇小说选刊》,看到一位作家深有体会地写道:“实际我是从来不习惯所谓‘下生活,因为我自觉自己就是在生活之中,无需下去;我从不拿着小本子到外面去搜集小说素材,因为我觉得身边素材多得你无暇去拾取。”显然,这是作家经验之谈,不是警醒之言,是坚持、提倡之道,不是提防、克服之策。下文谈到,通过买煤气,买罐儿,雇车,买东西,买食品,坐火车,住房等渠道,了解到很多生活,“无暇去拾取”就不足怪了。

  • 标签: 中篇小说选刊 买东西 李家庄的变迁 李有才板话 《小二黑结婚》 文艺作品
  • 简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一强调,大诗人们都是受到灵感代言人。西化、现代学科遮蔽背景下,我们无法真正理解故事和抒情诗功能。“天书”成为重要文化现象。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天书”母题背后蕴含着源远流长神谕传统。萨满文化中通神、占l、、禳灾、招魂、疗救信仰仪式体系是“天书”母题产生根源。次生口头传统时代,神授天书正好迎合了下层民众对超常知识、能力、寿命渴求需要,其背后隐藏着沟通天人,知识神授远古人类口传文化神圣大传统,这才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神话叙述观念源头。

  • 标签: “天书” 母题 神谕 萨满文化 次生口头传统
  • 简介:1955年,周立波回家乡湖南定居,三年后,他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这部作品是周立波“还乡”产物,阔别已久重返故乡,往昔与此、疏离与亲近、外来者抑或本地人角色定位在在显得徘徊游移;乡土情结与意识形态桎梏交糅错位使叙事变得暧昧驳杂。只是置身于“十七年”大背景,异质情感终被压抑进狭小风箱,字里行间裂缝中生成暗流汹涌,及至徒然化作一缕缕飘忽不定、稍纵即逝“乡土气息”。

  • 标签: 《山乡巨变》 解读 “十七年” 长篇小说 角色定位 意识形态
  • 简介:王艮因现实政治刺激、非法贩盐恐惧和孝亲伦理精神,而提出"明哲保身说"。此说积极意义在于纠正当时士人因一些不正当观念和理由做出枉顾性命偏激行为,提醒士人以保重身体性命为首要任务。王艮论证策略是提升个人身体重要,将身与道合一化,再以"一体之仁"开拓出保身爱人伦理行为。可是,论证中出现了一些逻辑上较为勉强失误,比如"能爱身,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和"保身不知爱人,则利己害人"。这些失误让我们看到王艮"执本而用末""保身"原则在积极意义上维护了道德完满,而在负面意义上又丧失了道德实用。简言之,王艮"保身说"历史背景下有其救正道德时弊审美感,却容易成为不道德庇护所。

  • 标签: 王艮 “保身说” 缘由 失误
  • 简介:语言和文字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语言作为声音符号,其独特之处在于音中有“图像”(语象);而与一般图像相较而言,文字是可以发音图像。进一步研究表明,语象和所指物相似与否,只能决定所指意与所指物关系,却不能动摇语音与语象、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关系,不足以影响语言符号实指本性。但是图像并非声音标示,其符号能指与所指物之间“相似”是图像虚指根源,观者凭借心象“信假真”地理解图像,则成为加剧图像虚指主观动力。

  • 标签: 语言 图像 符号 实指 虚指
  • 简介:目前学界对叶维廉比较诗学存有误读,本文旨在对其比较诗学所阐明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进行重审与研究。首先以叶维廉诗学中“同”、“异”、“模子”概念重新剖析作为起点,探讨他是如何以这三个基本概念作为根基构建起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其次,探讨叶维廉道家关学和现象学;r-通研究中,如何实践其比较诗学基本思路,以此作为观照视野重新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超越传统概念化比较方式现象学“境遇域”式理解视域中展开比较研究;同时,道家美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比较视域,叶维廉提供了全新视角审视中国传统关学及其观照下中国古典诗歌,叶维廉由此建构了纯任自然诗学理论。

  • 标签: 叶维廉 比较诗学 道家美学 现象学的境遇域
  • 简介:阳明所说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精灵'等提法,引发了良知创生性这一议题。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曾经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阐释,但他阐释由于'紧扣道德'立论,并将良知仅仅看作人内在道德本体,存在其自身理论限度。而其他相关阐释由于没有对阳明学中气论给予足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对这一议题给出恰当理解。实际上,阳明那里,气在存在论上具有更为本源地位,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化产物。但气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质料,它内在地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阳明那里被称为生理或良知。由于气内在地具有良知,固可以生生不息、化生万物。虽然气是化生万物真正主体,但良知却是气化生物根本动力。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精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

  • 标签: 阳明 良知 创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