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爱。爱家很穷,但是她非常善良而且漂亮,一头金灿灿的长发,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樱桃般的小嘴,雪白的皮肤,红苹果一样的脸蛋。爱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小伙伴愿意跟爱成为朋友,孤独的她只好跟小动物小昆虫们'玩耍'。

  • 标签: 爱丽小熊
  • 简介:现代性的基础,是个体独立于潮流之外进行思考的勇气和习惯。潮流是社会体制的建构者所希望引领的人类发展的方向。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社会体制的建构者们制造出一套话语,期望或强制他们所引领的人们相信。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体制是多重甚至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目的,都会构成一种或大或小的体制。

  • 标签: 文化现代性 社会体制 美学 人类发展 复杂性 成一
  • 简介:放射与门诊部急诊室之间隔着两个大花园,两个花园之间一条笔直的林荫路把前后两幢楼连在一起.小路是两幢楼之间来去的最短距离.这条只够两三人并行的小路,平常有着奇怪的安静,偶尔有穿白大褂的医生在两幢楼之间穿行,也有病人,其实更像是家属,拿着检查单和大病历袋来去晃悠.这条路绝大多数时间属于安宁,安宁是一种包裹着的吸蚀物,对生命紧迫的争夺在这里陷入一种无声的沉溺之中.在放射与急诊室之间,真正危急的病人只在楼两侧的大路上呼啸地被搬运.

  • 标签:
  • 简介:尼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情感真挚、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春的心》(1931年)是尼前期比较有代表的优秀作品,但是关注的人并不多;《鹰之歌》创作于1934年,是中期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38年的《江南的记忆》是压轴之作,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本文将从语言修辞着手分析这三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探析尼散文的独特魅力。

  • 标签: 丽尼 散文 修辞 语言
  • 简介:论文总结了莱辛中国研究现状,概括了莱辛国内研究的几个特点,认为莱辛研究在国内还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深度,提出可以进一步开拓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以期为莱辛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多丽斯·莱辛 研究现状 研究特点 研究展望
  • 简介:<正>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于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帝国主义侵略 柳条湖 谢晋元 南满
  • 简介:丝·莱辛是英国文学20世纪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由于基于"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现实,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为数不多的获得此奖的女性作家之一。多丝·莱辛创作手法新颖、细腻,创作角度变化多端,内容丰富,她的作品很受评论学家的关注与好评,本文通过多丝·莱辛的创作手法对新浪漫主义进行新的认识与提升。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新浪漫主义 影响意义 过程演变 创作手法
  • 简介:2004年7月4日,深圳白石洲一间出租屋内发现一具男尸。死者50岁左右,手脚被麻绳捆绑,头部被一件花色T恤衫罩住,嘴巴用透明胶封住。经过法医鉴定,该男子系因机械性窒息死亡。现场很凌乱,死者身上没有钱物和身份证明,显然,这是一起谋财害命案件。警方经过调查,很快锁定某发廊的按摩工李坤和张娅有重大作案嫌疑。案发第13天,警方将逃至温州的这一男一女抓获,随后将同案犯钟胜有拘捕。经审查,办案民警得知,死者林光炳是张娅的"干爸"。干女儿为什么要劫杀干爸呢?案件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 标签: 张丽 林光 钟胜 机械性窒息 李坤 法医鉴定
  • 简介:最近二十年来,米·阿·布尔加夫(1891—1940)在苏联声誉日隆,成了深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为人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和专著。布尔加夫一生坷坎,在困苦的境遇中顽强创作,直到离开人世。他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才华于一身,写出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现实主义作家 苏联文学 狗心 声誉日隆 玛格丽特
  • 简介:丹尼洛·契斯(DaniloKis,1935—1989)可以说是20世纪南斯拉夫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虽然小众,但是备受布罗茨基、昆德拉、桑塔格等大家的推崇。景凯旋先生曾在《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中收录他的部分随笔。2014年,中信出版社也推出了契斯的三部小说。在此翻译的这篇随笔,译自桑塔格在契斯身后编选的《诗的人:随笔和访谈》一书。——译者手记

  • 标签: 纳博科夫 乡愁 中信出版社 南斯拉夫 20世纪 布罗茨基
  • 简介:在一个风和日的下午我们拜访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演员牛星与金雅琴夫妇。早听说金老师是个爽快人,刚踏进她家门就感受到了。金老师一边领我们进屋一边冲着里屋大声说:“客人来了!”。客厅的四壁挂着一幅幅国画,有山水也有人物。“这都是牛老师画的”金雅琴老师...

  • 标签: 《杜十娘》 剧本 处世方法 台词 创作习惯 艺术规律
  • 简介: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重新审视纳博夫的小说《洛丽塔》。在精神分析学中,"纯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因此本文将围绕"纯真"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小说《洛丽塔》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命运。

  • 标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纯真欲望 精神分析
  • 简介: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观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在小说《仪式》中,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仪式》 传统文化因素 印第安宇宙观
  • 简介:出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蓝的眼睛》是当代富有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体验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主义的严重影响下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过着被边缘化的心酸的生活,并且遭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正是十分顽固的种族歧视、黑人传统文化的丢失、冷漠的家庭亲情以及个人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主人公黑人女孩佩拉的悲剧。通过对佩拉的悲剧的分析,读者们能看到:只有黑人们重新拾起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重新建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才能使自己不会迷失在主流社会之中。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 佩科拉 悲剧 种族歧视 自我迷失
  • 简介:由20世纪八十年代李碧华《胭脂扣》以名妓如花的爱情隐喻"香港"的烟消云散,到九十年代施叔青"香港三部曲"以妓女黄得云的情爱对照香港的政治寓言,直至千禧年黄碧云《无爱纪》写尽每人的无所不爱,深深地记忆着香港的爱和恨。香港女作家以情爱经验写出一个又一个香港传奇,并在二十世纪末的香港文学史上形成了一道重要的风景。

  • 标签: 身体书写 女作家 香港 小说 《胭脂扣》 二十世纪末
  • 简介:苏联解体前是世所公认的电影大国。但是,自1918年苏俄发行第一枚邮票起,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止,在苏联发行的总共5000多枚邮票中,只有1枚邮票是纪念电影导演的。这位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就是亚.彼.杜甫仁。杜甫仁是乌克兰人,1894年出生在契...

  • 标签: 杜甫 电影导演 乌克兰人 前苏联 《土地》 邮票
  • 简介:《论音乐作品的本质》是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莎(ZofiaLissa,1908—1980)创作的一篇重要论文。(1)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本质进行抽丝剥茧的理论分析,置于历史化眼光下审视,与其说她是在尝试发现一个举世皆然、超越古今、无可动摇的“本质”,毋宁说是在挑明这种“本质”的历史相对性及意识形态性,甚或说,她无异于在宣告“音乐作品”的终结。在文中,她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音乐作品”这一概念予以彻底的批判与反思,吁请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时所惯用的基本概念范畴打上问号,并进行历史清理。

  • 标签: 音乐作品 论音乐 丽莎 意识形态性 民间音乐 历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