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和国体制的建立为这个忧患深重的国度带来一次真正更新重造的机会。一般而言,社会剧烈的转型势必引起多元价值的撞击,进而导致伦理秩序的紊乱,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巨大社会转型所必然滋生的历史与道德的疏离和悖反却被有效地弥合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国家伦理 民间伦理 新中国成立 多元价值 伦理秩序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从现在到201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且还面临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撞和...

  • 标签: 跨世纪文学 道德建设 道德理想 文学创作 作家 人文精神
  • 简介:恩格斯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由这个意义看,壮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同样具有这个作用。它除了表达人民的憎爱情感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祖先崇拜的意识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壮族先祖(女米)六甲是由花变来的,人是(女米)六甲用土造的,人的性别也是她用杨

  • 标签: 伦理思想 祖先崇拜 故事书 文化思维 达备之歌 一段段
  • 简介:国内翻译界对误译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近十年来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从最初的文本错误分析发展到了对误译现象的理论研究。本文借用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来规范译者的行为,进而对其误译作出评价,在翻译伦理的基础上界定消极误译和积极误译。

  • 标签: 误译 翻译伦理 译者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摘要校园网络已经和水、电一样成为学校日常运营的基本要素,在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买到一流的设备,但是我们没办法买到具有一流管理理念的网络管理队伍,要想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转,网络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 标签: 网络管理队伍 建设 机制 管理
  • 简介:在一个个体叙事的欲望如此旺盛的时代,传记写作已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但相对于传记文学写作来说,传记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理论的力量可以规约和影响实践,在传记泛滥的今天,如何把握传主?如何规约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如何呈现传主的生平,这些是理论问题,实质上却相当深刻地影响着传记创作的实践。作为叙事艺术,成功的传记由于其文体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稳定的关联性,尤其容易影响当下人们的伦理精神,今天的传记写作却刚好忽略了这种意味,传记写作的泛滥与意义的空洞化,正成为侵蚀传记创作的重大痼疾。

  • 标签: 传记写作 文学写作 叙事伦理 传记创作 个体叙事 人的需求
  • 简介:朱朱的第四部个人诗集《故事》出版于2011年,其主题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怀旧。一是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对构成经典文本与集体记忆的某些人与事的复写,如《江南共和国》的柳如是,《再记湖心亭》的张岱,《海岛》上的放逐者苏轼,《多伦路》旁的解剖学家鲁迅,等等,是诗人那种故事新编式的写法的延续。朱朱一直致力于此,比如重构《金瓶梅》的那组《清河县》。

  • 标签: 叙事伦理 解剖学家 文化共同体 经典文本 集体记忆 柳如是
  • 简介:王阳明继承了儒家论'情'的传统,'情'的心学特质通过良知学说自然彰显。阳明所论之'情'逻辑地涵括在本然良知、道德良知、道德境界等伦理向度中,既承袭于儒家传统,又是对儒家思想理论空间的新开展。良知作为'情'的内核,'情'的心学化倾向实已彰明较著。在人性论基础之上,心学之'情'不仅通过良知得以彰显价值,其内涵亦向伦理道德的多维向度顺势延展:本然良知之'情'蕴于'未发之中';道德良知之'情'旨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德境界之'情'则寄予'致中和''致良知'。于此,本然良知是'情'之根基,道德良知是'情'之开展,而道德境界则为'情'之诉求。

  • 标签: 阳明心学 良知 伦理
  • 简介:王船山的分配伦理思想是王船山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船山基于对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本着德本财末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的分配伦理理念。王船山改造了传统的"均平"理论,铸成了"均其心以均天下"的新观点;他批判了两种违背分配伦理的分配理论,强调实现分配伦理要遵循"絜矩之道"。由于船山视域中的"絜矩之道"包含生发出"公共理性"的可能性,凸显了分配伦理中"需要"的原则,体现了全面的自由精神,因而是实现"均平"的重要原则,是通向分配正义的重要路径。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中的许多合理、进步的思想成分,即使对于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分配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王船山分配伦理 “均平” 絜矩之道 需要原则
  • 简介:焦循是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家,著有《孟子正义》三十卷,其戏曲专著有《剧说》和《花部农谭》,《花部农谭》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

  • 标签: 花部 伦理思想 焦循 《孟子正义》 乾嘉时期 经学
  • 简介:一新的社会精英出现的基础,其实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带来的新的阶层秩序的产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左翼"政治精英产生的主要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传统结构的破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精英的产生就不再依赖于农村的社会结构体,

  • 标签: 工业化 伦理问题 城市文学 “文革” 社会精英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一句西方谚语,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形象描述。这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许多人便纷纷随意发表言论。但,当你不负责任地高谈阔论时,是否想过,你的行为已触犯了法律?记得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视频,退出全屏时,忽然看到在评论板块中网民关于某件事情的攻击性的留言和谩骂。如果说,这些胡说八道的网络评论无伤大雅,那么,下面我要讲的这件事情,将足以

  • 标签: 网络评论 誓死捍卫 言论自由 互联网安全 网络言论 歪曲事实
  • 简介:当代新儒家认定儒学传统当以孔孟陆王的心性论为宗,最具论理者以牟宗三为代表。故本文论述王阳明的'良知'说与牟宗三的'道德心',并尝试比较二者的异同。从王阳明对'良知'的理解,比较强调由功夫而本体的路径,通过克治省察、事上磨炼以回复良知,因此特别强调'知是知非'义;无涉及外在的客观知识。王阳明的'致良知'之教,明显结合了《孟子》'良知'与《大学》'致知',融会后重新做出的诠释。牟宗三以辩证法方式标举出'形而上的绝对真实',也就是'道德心',以之解释'良知',称此为'道德的形上学'。绝对真实的'道德心'通过'良知自我坎陷''逆觉体证'得以融摄道德主体与外在知识于一体,故能开出知识。牟宗三'道德心'的立论,融会了康德'道德底形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以及传统儒家心性论一脉,融会后重新做出创发。由之对比二者异同。二者揭示了主体性意义颇具'现代性'的特色,但此价值理性又与现代性的工具理性有别。但王阳明活泼泼的'良知'并不等同于牟宗三所诠释的'道德心',因为'良知'与具体客观知识无涉,'道德心'则能开出外在知识。

  • 标签: 王阳明 良知 牟宗三 道德心 孟子
  • 简介: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版权思想,在翻译伦理学的行为准则下进行了审视,从而管窥中西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的交锋,并以此思索了翻译中,如何实现翻译伦理学行为准则的理想。

  • 标签: 翻译伦理学 中国翻译版权思想 跨文化交流
  • 简介:170多年前,德国诗人歌德有感于民族间的文学交流,而作出"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①的预言.那时,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与革新,人类借以认知、表述世界与自我的路径似乎被空前地拓展.在纸面的语言文字之外,甚至在影视、广播等视听语言之外,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仿佛在一夜之间从人们想象力的地平线上陡然升起,并以呈几何级递增的速度分割了大众的日常精神生活.而今天的人们,一旦进入Internet的链接,就几乎无法回避扑面而来的信息集束.与此同时,作为个人行为的阅读或写作,突然发现个人想象力与表述的限度;对于急剧变化的社会与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的涌现,个人常常油然而生出一种近乎直觉的"震惊"."震惊"成为"网络文学"峥嵘初现时带给"网民"的第一体验.而在我看来,"震惊"同样以其饱含后现代色彩的效果展示,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基本美学内涵之一.

  • 标签: 文学形态 文学交流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歌德 诗人
  • 简介:首先对“网络诗”的概念定义进行一番确定和梳理。双引号“网络诗”的外延是大于没有双引号的网络诗(仅仅指在网上创作、流通,读者或评论家在网上欣赏评论的那一类)的。在当下时代语境里,“网络诗”更多指的是带有网络气息的诗歌,

  • 标签: 网络文学 “网络诗” 互联网技术 传播方式 民间诗歌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当代文学通过多种途径与经典发生关联——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变化纷呈的作品清单,层出不穷的理论冲突,数不胜数的学术问题。这些途径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特殊时代相互交织,使“经典”成为最为混乱的文学话语场之一。同时,却也清晰地宣示了当代文学经典产生的困窘和无望。

  • 标签: 当代经典 道德 当代文学 阅读体验 学术问题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