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8 个结果
  • 简介:1917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不久,紧接着就爆发了激烈的国内战争。在这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中,刚刚诞生的红军涌现出来一批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如夏阳(又译恰巴耶夫)、帕尔霍缅科、邵斯、基克维泽等。但后几位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夏阳高,这主要是因为电影《夏...

  • 标签: 瓦西里耶夫 邮票 国内战争 高尔察克 苏联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简介:我确实无法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这个苍茫世界上的许多新鲜事物.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为了找到青藏高原一种美丽的花.我却很不吝啬地用去了40多年时间。完全能推想得出,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我萌动过多少向往、等待。又遭遇过多少失望。无奈我便把这只闻其名不显其身的雪域花神揣在心里,让贴身的体温暖透它的脉管。我常常在梦里听见羌塘草原的牧羊女卓玛把这朵花系在鞭梢上唱着,梦醒,卓玛的身影消失,我眼前全是花开的声音……

  • 标签: 格桑 青藏高原 羌塘草原 时间
  • 简介:叙事视角是作家创作小说极为重要的写作技巧,备受叙事学界研究者的关注。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德家的苔丝》中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包括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还恰当的以故事中人物作为叙事角度的有限视角,以及多重式人物视角。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既能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又能同时展现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本文从三个不同类型的叙事视角出发,力图揭示不同的叙事视角对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以及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叙事视角 全知视角 人物有限视角 多重式人物视角
  • 简介:4—5月,由黄纪苏、张广天等同志编导的史诗剧《切·瓦拉》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观众达一万多人次,每场平均上座率达120%。观众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老领导,更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高中生。《切》剧高扬革命理想主义旗帜,引起各种观点和立场的人们的不同反响和评说。本刊特发表两篇文章,以表达我们对该剧的深切关注。

  • 标签: 观众 北京人艺 小剧场 编导 史诗剧 革命理想
  • 简介:位是清中叶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既书写黔、桂、楚的山水奇景,又描绘了江南的水月烟霞,风格雄奇壮伟、清新秀丽,又兼有"郁怒"之情,开拓了清代山水诗题材的范围。

  • 标签: 舒位 山水诗 简论
  • 简介:<正>我国著名作家群同志不久前已离开人世,他生前曾看过这篇文章的初稿,鼓励我把它写好。如今,我再也不能聆听他的谆谆教海,看不到他慈祥的音容笑貌了,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十分悲痛。这篇文章就作为对他老人家的缅怀和纪念吧!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群同志 毛主席 作家 江青 枣园
  • 简介:美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家的苔丝》主要讲述主人公苔丝的悲惨故事,整本书控诉当时的社会阶级的残暴,揭露当时生活中发生的悲剧,主要以批判主义的写作色彩为主。通过对《德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惨命运进行分析,能给人带来生活启示,并更深入的了解苔丝这个人物。本文对《德家的苔丝》主要内容及苔丝的形象进行分析,从社会因素、宗教因素、性格因素和家庭因素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原因,最终以苔丝的悲剧命运带给人们生活启示,激励人们勇于克服困难,正视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的面对生活。

  • 标签: 悲剧命运 悲剧原因 生活启示
  • 简介:托马斯·哈代的《德家的苔丝》与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两篇哲理意味较浓的诗意小说,都探索了民族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所遭受的打击,体现了作家深刻的理性思维。两部小说都创作了位于文明冲突中心的青年一代形象,通过他们的悲剧反映了传统和现代抉择的艰难。两部小说充满了民风民俗,都采用诗化小说的方式,加深了小说的美感效应。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与《黑骏马》 主题 人物 诗化小说
  • 简介:“布隆斯里”学派中的叶君健[英]迈克尔·斯卡梅尔最近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笔会代表大会上,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章节在叶君健这个人物身上显现出来了。他曾经是佛吉尼娅·吴芙的外甥朱理安·贝尔的朋友。当奥登和伊雪乌德于1937年在中国访问的时候,他给他们介...

  • 标签: 斯伯里 吴尔芙 国际笔会 英国文学史 吉尼 乌德
  • 简介:“汉唐古谱”《骷髅》被誉为“曲谱之祖”,又经《南曲九宫正始》(下文简称《正始》)、《曲谱大成》、《新编南词定律》(《定律》)以及《磨尘鉴》等反复提及和征引,在曲学史上影响巨大。但其真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而这又关系到词曲格律谱的起源、成熟及流变的学术讨论,故受到研究者颇多关注。归纳各家观点,主要有三:明清两代的曲谱学家们坚信这一“汉唐古谱”真实存在;

  • 标签: 古谱 汉唐 骷髅 《南曲九宫正始》 真伪考 真伪问题
  • 简介:<正>一、“诗”的涵义及范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它文类,而有“文”、“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画”、“字”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诗”一词,《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已经出现:“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自出田横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这可能是使用“诗”一词最早的例子.《礼记·缁衣》云:“言有物而行有”.郑玄注;“,旧法也.”伪《孔子家语·五仪》云:“口不吐训格之言.”王肃注:“,法.”

  • 标签: 《文镜秘府论》 “诗格” 古代文论 晚唐五代 “诗法” 文学批评
  • 简介:南疆小镇对我来说是一片沼泽地,我经常陷入其中无力自拔,总觉得自己有一天会被它淹没。在这一天尚未到来之前,我还是要回到奎依巴镇和它的故事中。

  • 标签: 《奎依巴格的张秉义》 中国 当代文学 杂文
  • 简介:王有勇著《阿拉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年)一书,以历史为经,以众多阿拉文学批评家的代表作为纬,细致探究了阿拉古代文学批评,从贾希利叶到伊历8世纪.如何围绕诗歌的词语与意义、自然与雕饰、真实与虚构,以及诗歌与伦理、诗歌与宗教等关系。及其其中的传承与交融,以期揭开阿拉古代文学批评的神秘面纱.带领中国读者走进色彩斑斓的阿拉古代文学批评世界。

  • 标签: 古代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阿拉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文学批评家 中国读者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的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的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的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的“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的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的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的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的“歌德形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我的诗篇啊!对于流过眼泪的世界,你是活生生的见证!你诞生在心灵上暴风雨骤起的不幸时分,你撞击着人的心底,犹如波涛撞击着峭壁。——涅克拉索夫

  • 标签: 索尔仁尼琴 审判 暴风雨 眼泪 心灵
  • 简介:<正>她们或五六人、或上十人走成一列,仿佛经过统一选拔和训练,身材一般高,服饰一个样,一律举着黄伞,腰身挺直,目不斜视,款款而行,矜持、高贵、优雅。每走一步,她们身上的银饰就叮当作响,脚下的百褶裙摆如荷叶般展开,如涟漪般荡开,美感十足,动感十足。

  • 标签: 火把节 凉山彝族 服饰 彝人 黄伞 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