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9 个结果
  • 简介:口头传统认为是美国南方文化基石,但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视觉文化迅速发展,美国南方文化传承和重建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南方文学中视觉元素对人物身份形成作用日益明显。本文从当代视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美国南方女作家波特《老人们》和赫斯顿《他们眼望上帝》中照片等视觉元素,认为这些视觉元素女主人公解构传统女性性别、种族身份,建构新独立身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视觉将为美国女性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视觉 凯瑟琳·安·波特 佐拉·尼尔·赫斯顿 美国南方文化 美国南方文学
  • 简介:《Hello!树先生》是部充满现实主义关怀电影,通过位农村底层人物树个人命运以及他所经历灵魂煎熬,揭示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之间碰撞和冲突。树命运经历父兄惨死留下伤魂心境、无处附着游魂状态,以及狂喜狂怒之后失魂状态这几个阶段。影片使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隐含着个体面对大时代无奈和无力。

  • 标签: 传统 现代 伤魂 游魂 失魂
  • 简介:本文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现代思想体系中观照《鲁滨逊漂流记》,认为鲁滨逊是代表着启蒙意识形态神话,背后真理是为启蒙意识形态服务隐喻,而鲁滨逊则集中体现现代思想体系两个核心价值:理性至上原则以及对自给自足主体性崇拜。肯定启蒙成就前提下,本文旨在从批判角度观照这两个核心价值,以反思启蒙,提出理性至上原则有可能造成人异化,同时它还为鲁滨逊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及殖民行为提供理据,而对自给自足主体性崇拜则成为现代人傲慢根源。

  • 标签: 鲁滨逊 神话 启蒙 理性 主体性
  • 简介:原谅我不合时宜地用了“人民”这个大词,本来我也可以用低调点人们”、“读者”之类,但你往下读就会知道这里“人民”是典故这个题目其实包含两个问题,第个问题:“人民有没有读书自由?”早在三十年前就有人追问过了:“这个原则问题就是,

  • 标签: 自由 读书 民有 不合时宜 原则问题 三十年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传统”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每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艺术特质,他们作品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潮流,又在潜意识中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出路和心灵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血脉特质决定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本文旨在挑战仍占主导地位和具有丰碑意义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该叙事视这种写作传统为精英都市文化个方面,认为它主要实践者是无根移居国外者和世界主义者。笔者以苏格兰作家、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休·麦克迪尔米德诗歌创作为参照,认为处于边缘凯尔特史诗20世纪中叶英格兰主导英国复兴,通过勾勒个更加复杂现代主义图景及其具体文化背景,对国际现代主义叙事进行抵制,并使其复杂化。麦克迪尔米德长诗,尤其是《纪念詹姆斯·乔伊斯》,寻求恢复史诗和民族建构之间联系。同时,这些长诗也反映现代主义史诗所面临重要任务之——英国文化中心与边缘论争背景,全部创作动力可为边缘化苏格兰文化提供补偿。

  • 标签: 史诗 英国诗歌 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政治
  • 简介:金东仁《土豆》(1925)和李泰俊《农民》(1939)是韩国现代文学中描绘华人形象代表作品。《土豆》中“王掌柜”是首次出现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也是当时朝鲜社会剧增华人典型代表。然而,该形象描写成非道德、反社会的人物,而促使这形象生成中心媒介就是“金钱”。透过该人物形象,可以窥视到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朝鲜社会对华人看法。《农民》中华人形象是聚集韩中矛盾焦点主人公。但是,评价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出现这些华人形象时,需要了解当时韩中之间民族矛盾是由日本殖民政策和舆论炒作所造成,只有对这些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才能以正确逻辑进行思考。但是,以万宝山事件为背景进行叙述小说《农民》并没有抓住这点,只以朝鲜人取得水路开垦胜利而收尾,并把与朝鲜人对峙华人集团塑造成暴力团体,可以说,这是创作过于疏懒结果。这种试图将超越意识形态问题集中民族层面的文学形象化,对后来朝鲜对华(人)认识产生了不小影响。因此,必要从批判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

  • 标签: 韩国现代小说 金东仁《土豆》 李泰俊《农民》 华人形象
  • 简介:圣愚现象是特殊宗教文化现象,它自俄罗斯接受东正教时出现在俄国文化中。20世纪末,随着东正教复兴,圣愚现象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开始兴起,并获得了新文化意蕴:圣愚流浪和受难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涵;圣愚神圣性和崇高性减弱、游戏性和荒诞性加强;圣愚形象多元化、多义化;作者对圣愚形象持双重态度。圣愚现象丰富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人物体系,拓展作品情节内容。但新文化意蕴也表明,当代俄罗斯东正教信仰沾染定程度自由主义色彩。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圣愚现象 文化意蕴
  • 简介:辽宁现代文学发生期,除了大量小说、诗歌涌现之外,文学批评文章也越来越多,很多评论家写作之余针对当时文学现象、创作心得,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背景新旧交锋等等展开讨论与批评,不乏真知灼见评论文章。其中以穆儒丐发表得最多,很多已经涉及到文学理论高度。作为编辑和作家,他批评见地深入浅出,对读者和作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现代 发生期 文学批评 穆儒丐
  • 简介:轻喜剧《妈,爸,我和白人女孩同居》是加拿大华裔作家陈泽桓成名作,它通过表现跨种族婚恋着重探讨了年轻代加拿大华人在追寻文化身份时困惑。该剧采用剧中剧结构对美国漫画书《黄爪》进行了模拟,既解构人们心目中陈旧华人模式化形象,又揭示华人模式化形象,这些模式化形象对华人融入主流社会造成阻碍。陈泽桓并不是仅仅描写加拿大华裔青年身份困惑,同时也通过男主人公马克最后选择对加拿大华裔青年未来进行了展望,暗示只有打破东/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吸取中、西双方文化长处,才能找到属于自己道路。

  • 标签: 加拿大华裔文学 陈泽桓 《妈 我和白人女孩同居了》 模式化形象 多元文化主义
  • 简介:才女张爱玲生都是漂泊不定流浪者,不断放逐中找寻自我。本文以张爱玲自译英文短篇小说StaleMates—AShortStorySetintheTimeWhenLoveCametoChina个案分析,探讨异质文化语境中如何借助自译这种对话方式,寻求自我同性,建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

  • 标签: 文化身份 自译 回归
  • 简介:20世纪是个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急剧转型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原本处于主流社会上层阶层知识分子,由于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社会地位无奈地由“中心”逐步滑向“边缘”。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素尔.贝娄在其代表作《赫索格》中,成功塑造摩西,赫索格这20世纪60年代典型美国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本文力图通过还原小说中深奥道德寓意、精妙心理描写及独特叙事技巧.对赫索格这~社会“边缘化”、看似“倒霉人”知识分子人物进行研究和分析。

  • 标签: 赫索格 知识分子 社会属性 被边缘化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孙犁《风云初记》中李佩钟叙事,凸显知识女性教养和文化气质。女性身份映射了革命两类主体,即知识分子与职业革命家之间复杂关系。而李佩钟"革命",其实不过是爱情乌托邦艺术,其人生命运显示着文人知识分子叙事断裂和历史性吊诡。

  • 标签: 李佩钟 女性气质 革命 知识分子
  • 简介:他们行十一人带到幢白色建筑物后面,带队的人吩咐他们停下,让他们挨着墙根坐下来等待.建筑物大片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直下着,地面上积个个小水坑.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膝盖.因为只手根粗粗绳子和旁边站着伙伴手紧紧地绑在起,所以他们不得不举着它.

  • 标签: 诗人生命
  • 简介:苏童《河岸》改往日创作中淫靡、凄美格调,而具有明显寓言性质。小说实则从表层、深层两个叙事层面上叙述母亲缺位和对母亲寻找,本文即从这两个方面对苏童《河岸》进行深度解读。

  • 标签: 寓言 母亲缺位 寻找母亲
  • 简介:这本回忆苏珊·桑塔格小书2008年开始动笔,这年,我应邀为文集《导师、缪斯和恶魔:三十位作家谈改变他们生活的人》(自由出版公司,2009年)撰稿.我想写伊丽莎白·哈德威克这位受人敬重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她几个月前刚去世,是我20世纪70年代初巴纳德学院读本科时候老师.可结果是哈德威克已被两人选走.

  • 标签: 不同桑塔格 中文版序 桑塔格永远
  • 简介:《鹿鸣》是周宣王继位之初写自己宴会宗族大臣诗,主旨在于亲和宗族。《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郑玄《笺》、孔颖达《正义》也依《诗序》为说,皆以为君王之作,对诗主题把握也大体正确。《仪礼·乡饮酒》郑玄注也说:“《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讲道修政之乐歌也。”按之诗本文,与以上诸说相合。

  • 标签: 大臣 亲和 《诗序》 鹿 小雅 周宣王
  • 简介:关于梁小斌创作,学者洪子诚《中国当代新诗史》中作出定义:"1980年以《雪白墙》《中国,我钥匙丢了》两首诗引起注意,它们后来不断入选各种当代诗歌选集。诗以刚刚结束‘文革’历史作为心理背景,‘叙述者’常以度道路迷失,

  • 标签: 新诗史 洪子诚 心理背景 中国诗坛 刘登翰 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