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广西以奇山秀水名闻天下。五十年代韦其麟以长诗《百鸟衣》引起全国诗坛的注目。后来包玉堂、黄勇刹等崛起民间,以他们嘹亮的歌声,为人们谱写了南国各民族人民的心曲。而歌剧《刘三姐》的推出,更轰动全国,使广大读者对广西民间丰厚的诗歌资源和广西诗人得天独厚的诗歌才华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新时期以来,广西仍然相当重视诗歌的发展。我曾经有幸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持过1980年在南宁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诗歌讨论会,后来又应邀参加过一次漓江诗会,有机会结识了一些广西诗人。隔了十多年,今年五月再次到南宁、北海、柳州,参加由广西作协及北海市、柳州市、南宁地区作协联合召开的诗歌研讨会,并读了包玉

  • 标签: 中国诗坛 诗歌形式 广西地区 百鸟衣 《刘三姐》 古典诗歌
  • 简介:  一  2002年,有着近70年诗龄的蔡其矫,出版了由他自己选定的《蔡其矫诗歌回廊》.这套带有回顾性的诗歌选集共8卷,分别为:《大地系列:伊水的美神》、《海洋系列:醉海》、《生态系列:翠鸟》、《乡土系列:南曲》、《情诗系列:风中玫瑰》、《人生系列:雾中汉水》、《译诗系列:太阳石》和《论诗系列:诗的双轨》.从各卷诗集的分类,大致可以看出蔡其矫诗歌创作所关注的领域和心灵的追求.应这套诗集统筹策划者的要求,并经蔡其矫同意,我挂名"主编",并为他写了一个简短的"编后",企图从中国新诗的历史背景和蔡其矫人生历程上,对这套诗集做一点说明.全文如下:……

  • 标签: 中国诗坛 蔡其矫现象 诗坛蔡其矫
  • 简介:我与谢冕先生初次见面,是在1980年秋天《诗刊》社在北京东郊定福庄召开的全国新诗理论座谈会上。当时正是拨乱反正前后乍暖还寒的季节,朦胧诗的幼芽刚刚冒出地面,一方面是抱有传统诗歌观念的人面对新的艺术感到“气闷”而对朦胧诗人大加鞭挞;另一方面则是较为新潮的学者对青年人的探索予以热情的肯定。

  • 标签: 当代诗坛 谢冕 意义 中国 新诗理论 《诗刊》
  • 简介:<正>首届《诗潮》优秀诗歌作品奖评选揭晓为答谢、回报长期关心和支持本刊的广大作者,奖励在《诗潮》杂志上刊发的具有全国影响、获得专家和读者广泛好评的重要作品,推举新锐诗人更快成熟,推动当代诗歌蓬勃、健康发展,共同参与构建中华诗歌大文化,在沈阳市委宣传部及沈阳市文联的支持与领导下,现设立"首届《诗潮》优秀诗歌作品奖",参评作品为2006-2007年度在《诗潮》杂志上刊发的涵盖新诗、旧体诗词、散文诗、诗歌评论、国外诗歌翻译等多个门类的全部作品,由沈阳市文联和《诗潮》杂志社联合组成评委会,邀请著名诗人、评论家和资深编辑担当评委,通过严肃、公正的评选,现公布获奖名单:

  • 标签: 诗潮 诗歌作品 诗歌理论 旧体诗词 当代诗歌 诗歌月刊
  • 简介:【书讯】诗人郁葱《艺术笔记》出版郁葱的散文、随笔集《艺术笔记》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2006年至2011年五年间的散文、随笔共83篇。内容分为"读书笔记""游历笔记"和"人物笔记"三部分。这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多年行走、阅读与思考的结晶,一本汇集了诗与思、倾注了真与情的艺术专著,是对传统诗词、民间艺术、经典名著,及当代的绘画、音乐、电影等先锋艺术崭新而独到的解读,从中可以读到一位诗人阅读和思考的脉络,也可以读到他

  • 标签: 诗坛资讯
  • 简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标签: 臧克家 中国 诗歌创作 生平事迹
  • 简介:曾忧诗学日衰微,禁地森严涉足稀。劫火余灰存血脉,信风催醒现神威。后尘幸赖菁莪继,前路还期众望归。遍植黉墙枝叶茂,人人重叩杜陵扉。

  • 标签: 展望 诗坛 诗学 杜陵
  • 简介:前言讲到现代美国诗歌,许多人都从一九一二年《诗》杂志的创刊说起。他们承认恢特曼(W.Whitman)的《草叶集》是为他们播下的新奇的,自由的,又有力量的种子;而对于以前的一般抒情诗人,却只有讥讽与指摘。他们觉得郎弗罗、爱麦逊等不过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的应声虫:雪莱的赞美便是他们的讴歌;济慈的忧郁便是他们的悲伤;丁尼孙的眼睛对着的所在便是他们命运的方向。他们觉得这般诗人非特没有可以表现的个性,并且还缺乏观察的能力;对于自然是完全隔绝的。

  • 标签: 美国诗歌 现代 概观 诗坛 维多利亚时代 《草叶集》
  • 简介:位于北京东三环北路长虹桥附近龙博广场内的红场秀文化发展公司常推出服装表演、有奖竞猜、歌舞晚会、音乐等节目。在画家童振刚、诗人方子的共同创意下,红场秀俱乐部于2002年10月18日举办了题为“她们:语言与形象”的活动。红场剧院的廊道里展出了女画家王淑玲、张惠可、朱冰、侯丽梅、石磊、王小琳、日出、枫翎、杜婕的油画作品,构成“形象”部分;在剧院大厅内女诗人潇潇、阿B、冰岛、刘霞、方子的诗歌朗诵,构成“语言”部分和“二手玫瑰”摇滚乐队的现场表演轮流上场。

  • 标签: 中国文学 消遣文化 艺术风格 先锋诗歌 颓废精神
  • 简介:郭小川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在新中国诗坛进行诗的革命,然而,身处特殊时代、具有特殊身份的他,又必须遵命写“革命的诗”。今天的人们很难感知郭氏在极左的政治语境里,以一个诗人的全部生命投入,试图突破极左文学思想禁区的勇气、艰辛与磨难。诗人在遭到一次甚一次的粗暴批判后,总是顽强地进行一次次诗的革命。在郭氏勇敢突围的悲壮历程中,凸显了一个本真诗人作为一个自觉的“人”的存在,一个试图把握自己的文学命运的诗人式英雄的生命姿态。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没有哪个时期比郭氏时代更难于接纳诗的探索,也没有哪位诗人的探索比郭小川更具悲剧色彩。然而诗的革命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使他的诗的革命无法获得希望中的成功,而他最终也成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西绪福斯式的悲剧英雄。

  • 标签: 新中国 郭小川 诗坛 文学思想 悲剧英雄 政治语境
  • 简介:<正>人们一向说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近几年来新诗创作却格外受到冷遇,写新诗的人感到迷惘和困惑,诗坛相对地寂寞了。这是令人气闷的。且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曾经起过开路先锋的作用,即以新时期的文学复兴而论,也是以“四五”诗歌运动为起点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诗歌创作的这种比较沉闷局面呢?原因固然复杂,用一句话也许难以讲清。但有一点却值得提出:那就是评论界学术界对新诗的重视不

  • 标签: 中国现代诗歌 吴奔星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人论 诗歌创作 自由诗
  • 简介:<正>在《网络时代的诗歌》中,杨晓民曾经危言耸听地宣称:“大众最终抛弃了诗歌。现行的诗歌死了。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诗的幽灵。”假如我们对以上判断进行形式逻辑分析,结果会推出这样的预设前提:大众曾经拥有诗歌。现行的诗歌曾经活着。我们曾经见

  • 标签: 诗歌 海子 中国诗坛 乡村 幽灵 寺村
  • 简介:“中生代”与“中年写作”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概念,但二者却密切相关。“中生代”是当下诗坛代际划分的产物,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诗人群体,相对应的是“新生代”、“老生代”。“中年写作”是基于特定年龄段的写作状态,相对应的则是“青春写作”、“老年写作”。实际上,谈“中生代”必然要涉及“中年写作”。从诗学研究来说,光就诗人的年龄作文章是意思不大的,只有针对这一代人的的创作心态与创作实际,并联系特定的社会背景做深入的探讨,才有实际意义。

  • 标签: 中年写作 20世纪50-60年代 诗坛 诗人群体 “新生代” 写作状态
  • 简介:郑敏、绿原、吕剑,居住京华安享晚年的三位中国诗坛前辈,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回首前尘烟云,常常使他们感慨系之。近年来我与他们常相往来,问业请益,所获匪浅。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诗坛往事,更留下了珍贵的诗歌精神。

  • 标签: 诗歌创作 郑敏 西南联大 英国文学 中国文学 胡风
  • 简介:<正>“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歌有如万斛源泉,随时代涌出,新诗作者辈出,灿若群星。穆木天只是浩瀚江流中的一朵小浪花,穆木天只是绚丽星中一颗小星星,他的浪峰有多高,他的星光有多明,尚无定论,有待探讨。一、穆木天与“中国诗歌会”

  • 标签: 穆木天 中国诗歌会 新诗歌 中国新诗 左联 杨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