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一个人要想仅凭个人的努力致富,在为数不多的选择中,写一部畅销书便是其中之一,而约翰·格里姆就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格里姆在悬疑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少有的天赋,而当他的最新作品在各个书店上架之时,一切已无任何悬念可言了。与他前几部作品一样,《求雨人》迅速在美国各畅销榜登上了冠军的宝座,并创下了首印数280万的新记录,好莱坞也出价6百万美元,

  • 标签: 格里森姆 律师事务所 美国中产阶级 好莱坞 畅销书 密西西比
  • 简介:本文联系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狄金的东方想象与东方对她的意义,揭示狄金对东方的挪用与清教传统的关联,以及她对殖民主义话语系统的改写。重读她诗中的采珠马来人的圣者形象,论证狄金更愿让种族偏见服膺于表达精神自由的隐喻需求。本文也指出,她的清静无为等具有东方特色的思想回应了超验主义者对东方的文化构建。

  • 标签: 狄金森 东方主义
  • 简介:美国当代南方作家鲍比·安·梅以开放、去中心、质疑权威的精神在其作品中展现了当今南方男性气质的衰变,男性为此做出的徒劳捍卫以及对女性气质的吸纳,挑战了旧南方绅士的经典形象,颠覆了传统南方文化二元对立的性别规范和思维模式以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父权制霸权。梅否定性别身份生物决定论,认为社会因素在其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性别身份不应是一个僵化、封闭的概念,应赋予其流动、交融性。她笔下与传统模式大相径庭的男性群体是她为与时俱进,重塑男性角色,再造性别关系做出的大胆探索,也揭示了南方生活、价值观的嬗变及其在当今语境中的新形态。

  • 标签: 鲍比·安·梅森 南方男性 性别重塑
  • 简介:<正>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一首诗,要算是A·B·佩特的《来自雪河的人》了。1890年4月这首诗在当时著名的文学刊物《公报》上一发表,立即不胫而走,风靡全国。1895年,以此诗为书名的佩特的第一部诗集出版后,一周内即销售一空,半年内四次再版仍供不应求。第一年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史 野马 丛林地 传奇文学 表现手法
  • 简介:托尼·莫里于20世纪80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从此这位非裔美国作家开始了在中国的"旅行",并逐步成为中国学界研究的"宠儿",有关她的评论和著述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一直呈上升趋势。本文拟全面梳理30多年来中国的莫里研究,通过追踪横向、纵向的发展脉络,从译介出版、主题手法研究、理论探析和综述研究等方面梳理和分析中国学者对莫里的批评与接受,认为中国莫里研究既追随欧美研究步伐,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中国视角 批评接受
  • 简介:现在流行的关于雅各布与“文学性”概念的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的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的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刻意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的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的使用更多的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的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的选择性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性展开,追寻爵士乐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澳大利亚是一个有着深刻丛林传统的国家,丛林神话是澳大利亚民族身份建构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缘起与发展、丛林神话的城市与丛林之争、丛林现实与劳神话三方面论述了澳大利亚丛林传统,并深入剖析了劳丛林书写对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续写。研究表明劳对澳大利亚“丛林神话”的续写和劳丛林书写的天才创造力共同缔造了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劳神话”。

  • 标签: 澳大利亚 丛林神话 劳森神话 民族想象
  • 简介:莫里新作《慈悲》描写了北美殖民地初期蓄奴制对黑人、印地安土著和白人契约劳工等各类奴隶的伤害,以及白人自由人如何为心灵或历史枷锁所累的情况。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奴役"的本质,认为莫里"超越种族"的视角彰显了她对历史、社会和人心的深刻洞察。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种族 蓄奴制 奴役 美国黑人文学
  • 简介:在小说中,索尔·贝娄塑造了一位精神失落但努力拯救自己的美国富翁形象.小说中聚焦的一直困扰着主人公尤金·汉德的问题,即他内心发出的"我要"的呼声正体现了他的精神危机,而这种精神危机则是源于他的社会自我和纯粹自我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的.尤金·汉德为了寻求自我救赎、平息内心的焦灼,而远遁非洲,在远离美国现代文明的非洲土著部落成为雨王,他的社会自我发生变化,而与此同时他的纯粹自我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最终两者达成和解,使他在求索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蜕变.

  • 标签: 美国 小说 《雨王汉德森》 索尔·贝娄 精神危机 人物形象
  • 简介:  爱米莉·狄金(EmilyDickinson)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除了19世纪60年代几次有限的外出以外,她的一生都在阿默斯特镇度过,直到1886年5月15日逝世.在阿默斯特镇的家中,她默默无闻地用一生创作了1775首诗.这些关系到生命、永恒、爱情、自然和死亡的诗歌,表现了她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了一个充实、安宁、执著的灵魂.她那既朴素又含蓄的诗句,既感伤又幽默的诗风使她成了美国民族诗歌艺术的丰碑.美国学者认为狄金是公元7世纪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在驾驭英语言的能力上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 标签: 灵魂爱米莉·狄金森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 静观灵魂
  • 简介:爱默生和梭罗所奉行的超验主义自然观无法完全解释艾米莉·狄金内心深处对"自然之谜"的疑惑,因她有意识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了极富独创精神的"再定义":"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狄金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超验主义 自然观 再定义
  • 简介:多元文化时代使边缘文化领域对身份的敏感性合法化。本论文研究当代非裔美国作家莫里小说中身份意识与人物和地名的命名方式的关系,指出用典、反讽和启示等莫里用以命名的重要手段显示了强烈的非裔美国文化政治诉求,表现了非裔美国人对身份的渴望与对种族歧视的抗争。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命名 非裔美国文学 修辞 小说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莫里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正>62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ToniMorrison)于1993年10月7日荣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也是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奖的第八位女作家。莫里于1931年2月18日出生在俄亥俄州钢铁城市洛雷恩,原名夏洛·安东尼·伍尔夫(CholoeAnthonywofford),是一个佃农家庭四个孩子中的老二。1953年在霍华德大学获得文学学士,1955年在康奈尔大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托妮·莫里森 黑人女作家 美国黑人 伍尔夫 俄亥俄州
  • 简介:2012年5月,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褂丰托尼·英里(ToniMorrison)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家园》(Home)由美国兰登书屋辟旗下的克诺夫出版社在英国和加拿大同时出版发行。

  • 标签: 美国作家 《家园》 托尼 莫里森 简论 回家
  • 简介:托尼·莫里2003年发表的作品《爱》,对于我们认识其创作的近期发展,思考其创作的走向,都非常重要。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莫里对历史的反思指向了黑人内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声音,指出多种声音之间的互相弥补、对应关系,正是作家身份认同策略的体现。由此,积极的黑人女性形象才得以建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才得以表达。

  • 标签: 托尼·莫里森 《爱》 叙述声音 女性主体意识
  • 简介: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利《无形人》的中心隐喻“无形性”,是作者对美国黑人文化及其价值观长期思考的结果,这一隐喻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创作由自然主义抗议小说,朝注重艺术美学的现代小说转向。这一转向着重表现在作者对欧洲黑白二元对立神话和美国南方社会仪式的解构以及作者创作中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的运用。拉尔夫·埃利对神话和仪式的重新发现和阐释,是作者的文化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集中体现之一,也是对20世纪30年代盛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黑人问题的有力反拨;而祖先在场的文学叙述手法则有助于美国种族主义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和美国文化,有助于破解“无形性”被曲解的含义和真正的内涵。拉尔夫·埃利对美国文化的认识和解剖,与罗兰·巴特的文化思想和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似,这更体现了埃利文化研究思想和文学叙述手法的独创性与超前性。

  • 标签: 拉尔夫·埃利森 神话 仪式 黑白二元对立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