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雪国》是川端文学中极具魅力作品,它完美的景物描写和深层次审美内涵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只有宏观把握川端文学文化定位,从微观角度深入解析作品中美学涵义,才能真正体会川端文学魅力。该文从《雪国》审美内涵和美学视角入手探析了川端康成生命美学和艺术价值。

  • 标签: 物哀 虚无 审美视角 审美内涵 自然象征
  • 简介:一一谈起动物小说,读者往往不约而同地想起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然而,另一位对动物小说具有开创之功查尔斯·罗伯茨(1860一1943)似乎并不为中国读者所熟识,他作品在中国译介也非常有限。实际上,与西顿一样生于1860年罗伯茨才是真正土生土长加拿大人,他是著名诗人,被誉为“加拿大诗歌之父”,因自己诗歌才华被英国国王授予“爵士”称号,是第一位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声誉和影响力加拿大作家。

  • 标签: 动物小说 罗伯茨 西顿 英国国王 加拿大人 怜悯之心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地理因素给李白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曼·麦尔维尔中篇小说《比利·巴德》免除了英美文学中惯常道德训诫负担,引经据典、迂回曲折地传达出这样一个寓意: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作为一种叙述方式称得上是一门“揭示真相伟大艺术”(麦尔维尔评论莎士比亚作品的话)。它以多元视角和真实细节呈现由内而外地揭示了被历史话语、政治宣传以及神话、宗教、哲学和文学典籍所遮蔽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本文从三个方面解读麦尔维尔如何用文学形式揭示被掩盖历史真相、文明真相和人生真相,以此构建他所期待美国民族文学,并在文学中寄托他自己精神信仰。

  • 标签: 麦尔维尔 比利·巴德 文学 真相
  • 简介:古典诗词结句,又称尾句、结尾、落句、收束,是"起承转合""合"。诗词讲究结句艺术,古人多有精到总结,姜夔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

  • 标签: 古典诗词 唐宋诗词 尽意 姜夔 词意 词穷理尽
  • 简介:昆曲《血手记》改编自莎士比亚著名悲剧《麦克白》,是以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处理并表现外国经典戏剧题材成功案例之一。其主题并非传统昆曲擅长题材,但它对人物塑造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传统韵味和艺术特征。本文以《麦克白》和《血手记》舞台视频资料为基本依据,结合古典戏曲美学相关知识,分析《血手记》在人物塑造上所体现传统戏曲艺术特征。

  • 标签: 《血手记》 《麦克白》 人物塑造
  • 简介:《一个青年艺术画像》第五章中斯蒂芬所阐述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乔伊斯早年相关思考翻版,无数学者将小说这一段作为研究他小说艺术重要线索,将之等同于乔伊斯本人美学理论和创作宣言。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作者与主人公、原材料与小说界线,也未能准确道出这部小说独有特征——反讽。小说中关学理论逻辑矛盾、斯蒂芬在自己理论与实践之间巨大裂缝、过于宽泛失之精准美学要素,无一不显示了斯蒂芬美学实际上是乔伊斯反讽艺术组成部分,而反讽前提则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审视与超脱。

  • 标签: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美学 反讽
  • 简介:"我华沙不是你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大围巾》中集中体现是因文化创伤造成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集体认同危机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残忍、博得普通受众同情,更重要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名作《蝇王》是一则蕴含有浓厚狂欢精神寓言故事。小说揭示出的人性对于野蛮与混沌渴望并不亚于对文明和秩序执着。在文明喧嚣外衣遮蔽之下,野蛮声音居于边缘,但其存在却无法被真正抹去。当文明声音遭到削弱而逐渐隐去时,孩子们便进入到狂欢化空间之中。文明和秩序被颠覆,野蛮和混沌则甚嚣尘上,暂时成为一切主宰,直到外部力量再次介入。迄今为止,少有论者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来解读这部小说。在狂欢视角观照之下,《蝇王》内涵将得到拓展与丰富。

  • 标签: 威廉·戈尔丁 《蝇王》 巴赫金 狂欢化 文明 野蛮
  • 简介:《肖申克救赎》是一部著名监狱电影,也是一部以"自由"和"反体制"为主题电影。影片中"自由"主题通过多种层面,以或隐或显方式呈现于情节之中。劳动,阅读,书写,音乐,都在这些论题和背景下,自由伴随着人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支持着有关希望叙述。

  • 标签: 《肖申克的救赎》 自由 反体制 象征 希望
  • 简介:杨凤喜创作承续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兼收并蓄,或乡村、或城市、或介于二者之间,努力揭示出日常生活真实、沉重,甚至是荒诞。

  • 标签: 杨凤喜 乡村 城市 现实主义
  • 简介:传统绘画之中成熟较早工笔画,有着浪漫性审美理念,并且浸润着诗意情怀。而笔者近年来绘画创作大抵与此关联,其中有着一些较为瑰丽想象,并于画面中尝试着为这充满浪漫意境艺术世界而传情达意。在纷乱、五彩斑斓社会生活中,纯粹静寂,不虚夸浮华,不刻意巧饰,充满浪漫诗意,直指人性本质,以诗化语境加以表达绘画作品,应该可以使心灵得以净化并产生共鸣。

  • 标签: 诗意 情境 意境
  • 简介:在文学翻译整体过程中,翻译家清醒地认识和恰当地处理翻译中遇到问题和矛盾至关重要。英美文学翻译家郭国良与法国文学翻译家许钧结合国内外国文学翻译实际,从个人翻译经验出发,就文学翻译本质、翻译动机、文本选择、翻译过程、翻译主要障碍、译者与作者及读者关系以及目前国内文学翻译困境等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表示,虽然在翻译过程中与作家和未知读者相知相遇给翻译本身带来莫大助益,但译者也面临诸多挑战。两位译者针对国内译著质量良莠不齐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并呼吁文学翻译应得到文学翻译界内外更多关注。

  • 标签: 文学翻译 译者 读者 外国文学 奇遇
  • 简介:《饥饿女儿》是虹影以自己为原型创作自传体小说,文中六六就是虹影。本文将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究六六生存背后精神危机,她与历史老师陷入畸恋心理原因以及逃离家庭后走上写作道路潜在内因:分析她如何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矛盾冲突中调和,使得她从无存在感“多余人”华丽蜕变为知名作家。

  • 标签: 精神分析 《饥饿的女儿》 六六
  • 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曾经具有非常大发行量和影响力,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其价值也在被重新评估。从根本上说,《钢铁是怎样炼成》是一部充满排斥性元素封闭而狭隘文本,已不再适合21世纪中学生阅读。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封闭性 精神成长
  • 简介:在西方现代派文学巨擘之一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MariaRilke,1875—1926)离世后近90年中,国内外学界对诗人研究重点仍是解读其中晚期作品,而漏掉了对其早期杰作阐释,没有形成观照里尔克诗学整体观。本文将通过解读里尔克早期代表诗集《时辰书》与《图像书》,以说明诗人究竟如何以其独异诗性语言,来呈现现代派文学核心主题——申述与索问存在焦虑经验及其意义。

  • 标签: 存在的焦虑 我言 图像 孤独
  • 简介:“饮食障碍”是神经症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可以吃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 标签: 饮食障碍 抵抗话语 隐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性别权力
  • 简介: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向来关注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她长篇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猎手》中,"恐惧感"贯穿作品始终,但恐惧之源却无处可寻,令人困惑不已。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真实与想象互动与转换,麦卡勒斯建构了"既不在此亦不在彼""阈限空间"。作者借助镜子、里屋与外屋等一系列阈限空间意象,将时间空间化,以空间叙事形式打破了"时间性万能叙事"窠臼,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边缘人群普遍生存状态。阈限空间体验是生存体验内在形式,麦卡勒斯对阈限空间关注也是她对美国南方社会中"他者"生存困境与身份认同问题探询。为此,本文找到了恐惧之源:恐惧直接关乎空间,它与空间关联更甚于时间。

  • 标签: 卡森·麦卡勒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恐惧 阈限空间
  • 简介:"性灵"作为古代诗论一个标准,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水晶珠链诗奇妙逼真、鲜活灵动,其诗作《失眠》充分显示了作者灵气和才情,实属"性灵"之作。

  • 标签: 水晶珠链 《失眠》 灵气
  • 简介:路遥正是以巨大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世界》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层次。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倾注了大量笔墨,完成不是一般意义上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一种激情下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验证、时间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统一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