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在这次访谈中,澳大利亚当代著名小说家蒂姆·顿先后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涉及到西澳的风景(海景)、地方主义、生态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和道教、文学创作的语言倾向等话题。同时,作家还发表了关于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澳大利亚文学的见解,并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探讨。顿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独特的写作手法,是一位颇具研究价值的澳大利亚小说家。

  • 标签: 蒂姆·温顿 风景 海景 地方主义 文学 生态学
  • 简介:我们知道,韵论是印度诗学中比较大的一个方面,而作为诗学范畴(而非语言学范畴)的“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韵的理论,也是中国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只是论述的文学家相对较少。

  • 标签: 范温 中国 韵论 诗学理论 宋代 艺术形式
  • 简介:<正>从马克·吐一生创作的风格和特点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从一八六五年第一部小说集的发表到七十年代初为早期;从七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为中期;从九十年代中期到一九一○年他逝世为后期。从以往我国对马克·吐的研究来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马克·吐温中期的幽默、讽刺作品研究较多,而对他早期的幽默小品及后期一些带有悲观倾向的作品则较少涉足。本文打算沿着美国社会以及马克·吐本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他各

  • 标签: 三个时期 七十年 马克·吐温 幽默作品 对照手法 侦探小说
  • 简介: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的子升(495—547)原有文集三十五卷,当时传播甚广,不仅风行于中原,连吐谷浑王的床头,也有他的文章数卷。温文得到各方面很高的评价,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南朝梁武帝萧衍令出使东魏的使节张皋抄写子升文笔传于江南,并作出高度评价道:"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恨我辞人,数穷百六。"

  • 标签: 温子升 韩陵 一片石 元晖业 任昉 萧衍
  • 简介:中古英国诗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里《巴斯妇的前言》可以看成是一个追求性自由的俗女人解释圣经的案例,是对教会和男权解经传统的颠覆。半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除聚焦其中明显的女权问题,还争论是否宗教改革者威克利夫的英译圣经和以圣经为一切解释之本的思想影响了巴斯妇的解。本文对此进行考察,通过剖析巴斯妇狂欢化的语言风格,试图揭露深藏在语言中的动荡的能量,并结合乔叟本人对解的谨慎态度,指出巴斯妇解集中体现了14世纪英国社会存在于性别、婚姻、阶级、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诸多矛盾。最终,乔叟对他深切关心的男女关系问题并未给出一个清楚的解决方案。他既提倡宽容谅解,又严厉要求犯错犯罪者悔悟改正。

  • 标签: 巴斯妇 解经 威克利夫 罗拉德 女权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女剧作家迪·瓦萨斯坦在戏剧创作中有意识地对女性主义问题进行了探讨。她通过戏剧充分展示了现代知识女性的梦想和追求,再现了她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的困境,反映了妇女运动的成败得失,激发了人们对妇女权利、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的广泛关注。她使剧院成为表现妇女形象、呼吁妇女权利的场所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国女性戏剧创作。

  • 标签: 温迪·瓦萨斯坦 戏剧 女性主义
  • 简介:本文以英国18世纪诗人蒲伯的早期作品“沙森林”为例,分析贯穿于蒲伯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伦理思想——“和谐”。诗歌中蒲伯在对广袤的大自然混杂现象的观察中,引发了对人、社会和历史的联想。通过描绘自然界、社会和历史中的种种杂乱、不协调和非理性现象,以及对英国社会生活中某些政治与历史事件的议论和回顾,蒲伯阐述与论证了他的“和谐”伦理思想。

  • 标签: 蒲伯 “温沙森林” “和谐”
  • 简介:若说中国在某一些方面对法国文化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众所周知,两个国家属于东西截然不同的文明。与西欧和美国不同,中国历来无意渡海远征异国。15世纪,郑和虽下西洋,曾抵达东非海岸,但并非要去教化其他民族。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通汇录 文化交流 耶稣会 传教士
  • 简介:隋末大儒王及河汾之学,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中说》及今人研究多认为王于仁寿三年(603)西游长安交接隋代公卿李德林、薛道衡和杨素。比对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发现,仁寿三年王西至长安时,李德林已卒去十三年之久。薛道衡于仁寿二年已离开长安、出为襄州总管。杨素不仅在思想观点上不认可王献于隋文帝的《太平十二策》,而且在政治立场上二人也处于对立面。杨素襄助杨广争夺皇储地位,与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为死敌,而王曾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因此杨素绝无可能于仁寿三年与王交接。

  • 标签: 王通 生平 辨疑
  • 简介:特森的文学创作中,“故事”是一个关键词,独特的故事观也是其解构主义文学思想的核心。特森认为故事的核心价值是文学性真实,故事重述是对概念化生活和传统真实观的挑战,是讲述者赋予世界秩序并重构世界的方式;故事的话语范型是私语性讲述,用小话语突破宏大叙事,体现个人对于话语的介入和构建;故事的功能是延异性转变,由于故事具有重构、传递经验和隐喻功能,讲述故事可以探索可变多元的主体;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否定性表达,由于受到“否定神学”影响,特森在作品中启动多种“防御机制”来反对确定性,用排除和否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在西方文学“故事转向”的背景下,研究特森的故事观对研究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特森 解构主义 故事观 个人话语
  • 简介: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和母爱,这导致了他成年后对性爱的畸形追求和不可自拔的迷恋,他因此每每注重从“性”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他认为白人对黑人滥施私刑乃至所有种族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白人对黑人性能力的恐惧;他还设想性爱可以成为化解种族冲突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的良方,这构成了詹姆斯·鲍德观察和思考种族歧视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思路。《生命的较量》这篇小说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 标签: 詹姆斯·鲍德温 性神话 私刑 种族矛盾
  • 简介:江上波夫系东京帝国大学东洋史专业教授。其编撰的《东洋学的系谱》一书,清晰地展示了清末民初一批最有名的日本东洋学家治学成家的历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日本汉学崛起的实态。作为日本学人叙述日本汉学学术系谱的专书,其材料的原生性、论述的准确性不言而喻。本栏目将择要陆续译介之。

  • 标签: 东洋学 日本汉学 东洋史 原生性 帝国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五日是埃尔·施特里马特诞辰七十周年,我写这篇文章以资纪念。在民主德国文学中,施特里马特可说是仅决于安娜·西格斯的重要小说家。这里,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爱好者介绍这位作家。我们在本文中从几个方面考察他在民主德国文学中的地位。一方面,这个题目要求我们集中研究作家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成就,因为只有这种成就才能决定一个作家在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作家不能孤立考察,而要联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

  • 标签: 创造者 本质意义 历史意义 根本问题 教条主义者 沃尔夫
  • 简介:埃德·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的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的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的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的"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
  • 简介:《山海》中神人形象分为三类:人兽合体类、人兽伴生类和异形神人类。人牛神人形象是《山海》中人兽合体类神人形象之一,他们由人和牛的器官组合而成,人牛功能相合,神奇异常,充分展示了先民的想象、联想能力。他们反映了先人的崇拜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山海经》 人牛组合 神人形象 图腾崇拜 后世影响
  • 简介:文学经典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媒介,蕴含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经典的文本历经人类历史的考验而不断被阅读,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命的认知的考量。但当下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妨碍了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我们认为只有以人文社科课程为重心、以阅读经典文本为核心的识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重新回到经典阅读,这也是当下我们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最重要的路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 引导路径
  • 简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月发布的亚洲商业周期季度指数报告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东盟经济保持增长势头,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不仅出口需求强劲,商业信心也得到改善,复苏势头稳健。经合组织预测,东盟经济体今年上半年将面临双重政策挑战,一方面需要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胀压力和外资流入,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保持经济竞争力。

  • 标签: 东盟经济 经合组织 通胀压力 显示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商业周期
  • 简介:在朝廷腐朽、吏治败坏、民生凋敝的明朝末期,有一位既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结纳有识之士,设坛讲学,抨击时弊,倡导改革,与腐朽势力作殊死抗争,又在文坛上呼风唤雨,在“兴复古学”的号召下,创作众多豪放悲壮之作的人物,

  • 标签: 社会活动 文学家 张溥 明末 吏治败坏 明朝末期
  • 简介:《春秋》是“”又是“史”,它开创了以坚持道德原则与价值判断为核心的中国史学传统,使史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个监督系统;它也开创了以文化而不以血统为原则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所谓“春秋大义”,其实就是九个字:定是非,正名分,明责任。《春秋》所倡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 标签: 《春秋》 经学 史学 春秋大义 价值观
  • 简介:"礼"讲的是"人道"。"人道"即为人之道。当今时代,深入中国"礼"的文化渊源及本质内涵,重温中华民族"礼"的传统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中国文明新形象的重塑。本文拟从礼的基本含义与功能、"三礼"的基本内容、"六礼"及其意义、"礼"与西方价值观比较等四个方面展开。

  • 标签: 人道 “三礼” “六礼” 传统价值观 西方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