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叶芝叙事诗的研究一直被忽略,甚至有学者认为像《乌辛漫游》这样早期的诗作更是无足轻重。其实不然,叶芝在《乌辛漫游》中就已经有意识地探讨诗歌形式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呈现主题,通过"失效"的价值主体对话和并置不同的价值主体叙事,叶芝借表达自身艺术身份的焦虑进一步阐述了对如何表达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焦虑。

  • 标签: 叶芝 《乌辛漫游记》 对话形式 身份焦虑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格列佛医生的口吻,讲述了他游历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骃国等国的奇闻逸事。多年来,人们对这部著作进行了较广泛的探讨,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对《格列佛游记》中异国群象的分析上,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殖民意识形态。

  • 标签: 后殖民 文化中心主义 他者形象
  • 简介:<正>从前,在快乐的幸福谷里住着一位王子。他厌倦了谷中的享乐生活,出逃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他和同伴周游列国、历尽艰险寻访在常人看来拥有幸福的各种人,以求得关于人生的教诲,但结果总是出人意料……

  • 标签: 幸福 人生 漫游 各种人 快乐 寻访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第200期快要出版了!这本薄薄的小开本刊物,既非C刊,更非“一流期刊”,为何能得到广大作者与读者的青睐?从该刊创刊开始,我就是其忠实读者。读着读着,我又成为其作者。我相信该刊的作者队伍中,有许多人同样经历了从读者变成作者的过程。当然,变成作者之后,我们仍是该刊的忠实读者。

  • 标签: 古典文学知识 作者队伍 手册 导游 游记 世界
  • 简介:过去有一句老话,叫“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有人解释说:“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演义》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讲的都是计谋,人老了,其一是该有计谋的已经有了,不需要看了;其二是没有计谋的再看也没有用了,还和谁争斗啊?“少不看西游”是因为《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古典神话小说,讲的故事离奇古怪,玄天玄地,年少的看了,容易产生相信鬼神思想,将少年引入歧途。对“少不看西游”的说法,笔者认为不够全面,是不是还应包括“少看西游看不懂”?

  • 标签: 《西游记》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 神话小说 鬼神思想 计谋
  • 简介:格列佛对失明的焦虑让我们关注斯威夫特对“肉眼”和“心眼”的区分。斯威夫特把生理眼光从理性认知的视觉修辞中剥离出来,否定视觉相对于其他感官的优越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真实性,藉此破坏殖民话语自我合法化的基础并揭露了英国游记(考察报告)对爱尔兰“生蛮”的他者化叙述。在斯威夫特看来,“客观”叙述下掩盖的冷漠与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苦难的“视而不见”都是“人性弱点”的体现,更是一种“道德败坏”。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视觉隐喻 爱尔兰问题
  • 简介:<正>《西游记》第21回《护法设庄留大圣须弥灵吉定风魔》中写到,孙悟空为救唐僧,与黄风怪打斗,黄风怪用三昧神风吹伤了悟空的眼睛,使悟空"眼珠酸痛"、"冷泪常流",败下阵来。幸好护教伽蓝点化庄园,化为老者,用药治好了悟空的眼病。这药据化为老者的护教伽蓝介绍:"我这敝处,却无卖眼药的,老汉也有些迎风冷泪,曾遇异人,传了一方,名唤‘三花九子膏’,能治一切风眼。"随后,老者(护教伽蓝)

  • 标签: 悟空 迎风冷泪 唐僧 护教 风眼 西游证道书
  • 简介:对于《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屡见津津乐道者。本文基于对小说本身的艺术感受,通过对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文本形象和情节的探析,认为《西游记》是一部人格合成的作品。

  • 标签: 《西游记》 文本形象 人格合成
  • 简介:<正>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暑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 标签: 百丈山记 绝壑 丈山 西阁 叠石 梁跨
  • 简介:在莎士比亚"亨利三部曲"和第二四联剧的最后完成《亨利五世》中,亨利五世作为完美的英雄王者而出现于公众视野。但在第四幕第一场,莎士比亚揭示了这位王者的秘密困境。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试图通过军事征服证明王权的合法性:这是一场非此即彼的冒险,它正义与否,直接取决于它能否成功,所谓"结果证明手段";然而,战争本身就是罪孽,而罪孽无法通过罪孽洗白。年轻时的亨利(哈利王子)曾为逃避罪责而出走漫游,但他现在已无路可走,只有铤而走险,赌博命运。他成功了,但这成功同时即是沉沦:从此他承负有罪的王权,而永远失去了拯救的希望。

  • 标签: 亨利五世 漫游 王权 良心
  • 简介:游记文学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化中曾享有唯我独尊的特权地位,其流行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形式的文体,并且与当时的民族文学和民族身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于表达事实和虚构的位置感的需要,多数浪漫主义游记文学都包含获得历史可靠性的强烈愿望。在坚持游记文学真实性的同时,浪漫主义作家从不掩饰对其他游记作品和史料的借鉴、吸收和引用。本文以浪漫主义核心游记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以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第三章被控剽窃的事实为依据,着重讨论浪漫主义关于“文学式借用”与“有罪式剽窃”观念的形成,以及拜伦剽窃案的文学影响和对后世创作的意义。

  • 标签: 浪漫主义游记文学 拜伦 剽窃 影响
  • 简介:<正>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部百回优秀长篇小说《镜花缘》写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完成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两书产生的年代相去不远,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书都用了海外游记的形式。《镜花缘》主要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驰骋想象,在八到四十回中描绘了林之洋、唐敖等人游历三十多个海外国家的情形。《格列佛游记》则写了外科医生格列佛

  • 标签: 《格列佛游记》 《镜花缘》 中西传统文化 海外国家 社会问题 小人国
  • 简介:"漫游"是一种人类对于生命诗意生存境界的追思过程,是不安于现实的灵魂的追寻存在意义的生命律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意生存浪漫主义者沈从文、徐、无名氏和冯至都表现出了富于个性的生命漫游特征。他们的精神漫游形迹和作为其载体的文学文本,一同成为奉献于读者的诗意风景。

  • 标签: “诗意生存” 浪漫主义 漫游 生命价值
  • 简介:民国时期的《印度艳异记》记录了作者对印度社会的观察,也大量参考了英国作家费纳摩尔(JohnFinnemore)的《印度一瞥》及《印度家庭生活》的内容,并与二者形成鲜明的互文关系。《印度艳异记》在所记述内容上虽然与后者大同小异,但在对印度的态度上却多有不同。其对印度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表现出在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艰难抉择和矛盾的立场,在当时的中国是具有普遍性的。

  • 标签: 印度游记 《印度艳异记》 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