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一种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中。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记忆理论与文学批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2015年7月,笔者就哈琴夫妇新作、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与加拿大文学等问题,对哈琴进行了邮件专访。哈琴强调文化对理论研究及理论自身发展影响,提出"理论"即"方法","方法"则是研究信仰、价值旨归及其对文化猜想。诸多理论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再议后现代主义局限,是谓重访后现代,而她本人则更倾向开辟新研究领域。哈琴还认为,理论无所谓兴衰沉浮,因为学界对理论关切早已渗透到一代学者思维方式中,或融入到文学教学之中,故而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依旧无处不在。

  • 标签: 理论研究 加拿大文学 文学教学 价值旨归 后现代时期 门罗
  • 简介:晋唐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节,唐人多于此日剪赠花胜、出游登高、集会游宴、赋诗唱和,人日遂成为唐人节日诗重要题材。唐人人日诗多表达对新春迎颂,对来年美好祝愿,也兼有怀人之思。这些人日诗不仅透露出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也可以看到唐诗已渐呈律之势。

  • 标签: 唐人 人日诗 独特内涵 律化倾向
  • 简介:小说与音乐结合是现代小说一个发展方向。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小说"音乐"成为革新小说形式、提高小说艺术性一个重要媒介。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作品融合了大量音乐元素,在小说形式和艺术性方面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突破,扩展了小说在主题、结构和象征方面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文内主题"音乐"呈现、作品结构"音乐"特征、以及音乐对现实拟像。石黑一雄小说中"音乐"书写另辟蹊径地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生存压力、价值失落和文化困境,为现代小说"音乐"进程赋予了独特文学和文化含义。

  • 标签: 现代小说 “音乐化” 石黑一雄 拟像
  • 简介:原上草是马华早期成就突出一位作家,在推动马华文学不断本土进程中,他起到了相当大作用。其小说作品呈现出明显本土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焦本土,融情于景;二是深入乡土,审视现实;三是善用方言,追寻土味。因而他作品既有深刻历史感和真实性,又有浓厚生活感与南洋味,本土色彩鲜明。

  • 标签: 马华文学 原上草 短篇小说 本土化特征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数字人文与媒介间性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君子是一个古老而经典名词,它约束着中国古代人们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质。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对于君子研究从未停止,这些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君子概念,对当代社会价值观也有很大影响。

  • 标签: 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 简介:英国浪漫主义时期重要诗人济慈于20世纪二十年代被引介入中国。民国时期研究者对其诗学和美学思想、诗歌文本阐释和生平等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称道成就,其中不少观点和结论和当时西方济慈研究最新进展产生了良性共鸣,一些独特视角和方法论对当代中外济慈研究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拟通过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方法,将民国时期中国济慈研究与同时期西方济慈研究以及20世纪后半期中外济慈研究分别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展示民国时期济慈研究历史全貌及其对当代中国济慈研究贡献与启迪。

  • 标签: 民国时期 济慈研究 比较 贡献
  • 简介:随着网络日益发展,网络流行语迅速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焦点。网络流行"热词"具体意义和语境、网络流行语流行原因及其独特文学审美属性是本文想要初步探索主要内容。

  • 标签: 网络流行语 文学 审美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对象这一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大地女儿》和《革命中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
  • 简介:走出八道湾十一号,捷克青年小D站在门口,吸尽最后一口“野草”,憋了足足三十秒,仰头呼了出去。白烟飘散,头顶一块牌匾,在夜幕中清晰起来:鲁迅青年药店。意识前面,神经尽头,一种莫名痒、麻飘过,小D飞上云端,颈上电子纹身在肾上腺激荡下,突然疯狂闪烁:“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 标签: 中学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其丰富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

  • 标签: 民俗文化 文化负载词 翻译
  • 简介:由劳伦·鲁尔·麦克斯韦撰写专著《美洲小说浪漫主义改写》以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为例,阐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美洲后殖民小说写作影响。不同于传统后殖民文学研究方法,该著作首次从比较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视角,选择性地研究了不同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下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发现了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反复借用和改写,进一步说明了英国殖民对美洲文学、文化乃至政治深远影响。

  • 标签: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 后殖民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 简介:刘传霞专著《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对身体政治学在中国当代文学表现形态有独到发现,对其症候性危机也有很强批判性。更重要是,该书又是一部试图从"问题性症候"出发,将整个当代文学做联系性思考著作。

  • 标签: 刘传霞 《中国当代文学身体政治研究》 症候性危机
  • 简介: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局限、剖析声音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听觉转向"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内容提要:对德国历史罪责问题反思不再是罪责追问问题,而是德国人在新历史语境下如何实现认同感问题。施林克作品融合历史书写与现实关怀,在小说中设计不同类型代际人物形象,借以阐述德国代际之间罪责感传承以及其中衍变,从而在通俗小说中言说严肃历史命题。本文以德国家庭/代际小说类型框架为基础,选取《朗读者》、《销声匿迹》和《回归》为分析对象,阐述施林克如何以文学特有气质实现既克服历史包袱同时又保存历史记忆双重效应。

  • 标签: 施林克 代际小说 德国新身份构建
  • 简介:埃德温·根茨勒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兼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翻译理论、文学翻译以及后殖民理论,著有《美洲翻译与身份认同:翻译理论新方向》(2007)、《当代翻译理论》(1993)等,曾与玛丽亚·铁木志科主编《翻译和权力》(2002),与苏珊·巴斯内特主编《翻译论丛》系列丛书。在本次访谈中,根茨勒教授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开始,对其中有关"操纵"、"意识形态"、"译者主体性"等关键问题做了深度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以及文化视角翻译研究发展趋势。根茨勒教授认为,文化视角翻译研究有"宏观地域倾向"和"微观地域倾向",将会出现更广泛意义"多文化转向"。

  • 标签: 埃德温·根茨勒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多文化转向
  • 简介:2016年4月23-2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2016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150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

  • 标签: 高端论坛 文学研究方法 国外文学 理论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外国语
  • 简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7日至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近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150余篇论文或发言提纲。本次会议全面总结我国30年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宝贵经验,展望今后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新方向,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东北师范大学 周年纪念 日至 优秀成果奖
  • 简介: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没有色彩多崎作和他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地方或者说它魅力所在,来解读它艺术魅力。

  • 标签: 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