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技巧源起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诗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相关相似是人类认知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人类认知重要方式。研究意象之间相关相似,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象主义作品艺术特色,拓展意象主义作品艺术欣赏视角。

  • 标签: 意象 相关性 相似性
  • 简介:关于沈从文湘西文化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沈从文整个文学生命从此出发,并在此完成,两者如鬼神纠缠不可拆解。经由沈从文文学可以纵横观察神秘诡谲湘西文化,然后更能深一层返观被湘西文化浸润沈从文文学。

  • 标签: 沈从文 湘西文化 民族重造 两性表达
  • 简介:当代著名菲裔美国作家兼诗人卡洛斯·布洛桑成名代表作《美国在心中》甫一出版便引起美国文坛学界热切关注。这部半自传式菲裔移民作家在美经历书写,同时也奠定了布洛桑在菲裔美国作家中不可撼动经典地位。本文试图以英国诺贝尔获奖作家奈保尔短篇小说《众生之一》作对比,试论布洛桑在《美国在心中》中所描绘勾勒美国梦虚幻,以及世界普世价值在一个以白人为主流美国社会(WASP)中对少数族裔潜移默化影响其实质文化霸权主义。卡洛斯理想美国社会内化了白人主流意识,同时又带有明显性别政治色彩,此点可从书中主人公对待来自不同族裔女性态度上显现。文章指出布洛桑这种同化性“美国梦”不能作为完美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如《众生之一》里小人物主人公桑托什关于移民困惑,并解释其在美遭遇诸般失败。因而卡洛斯·布洛桑在其代表作中所表现不过是一种世界想象,作者通过文学想象所勾勒出来世界主义社会正是菲裔在美实际经历反照,揭示了菲裔等少数族裔在美的苦难遭遇生命体验,同时也饱含了卡洛斯对少数族裔未来美好生活一份期许希冀。

  • 标签: 卡洛斯·布洛桑 《美国在心中》 《众生之一》 离散文学 世界性想象
  • 简介:伊什梅尔·里德菲利普·罗斯学院派小说《春季日语教程》及《人性污秽》再现了现代大学在种族、身份、性别、表征政治等问题上文化多元主义诉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主人公普特帕特身份认同危机及希尔克身份认同失败根本原因,分析普特帕特希尔克自身最终异变为"幽灵"过程,探讨里德罗斯对文化多元主义背景之下"政治正确"文化潜规则进行反思。"政治正确"导致"政治不正确"行为造成普特帕特希尔克身份认同危机失败,而这正是文化多元主义本身暗含危机。

  • 标签: 伊什梅尔·里德 菲利普·罗斯 身份危机 政治正确
  • 简介: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是美国哈佛大学GurneyProfessorofEnglishandProfessorofComparativeLiterature,英语系兼比较文学系主任。2007年12月16日,他应邀前来中国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学会成立大会,并在会上做主旨演讲。本刊《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征得安格尔教授本人同意在两份刊物上同时发表这篇演讲,以飨读者。

  • 标签: 英语文学 人文学科 《外国文学评论》 美国哈佛大学 比较文学 成立大会
  • 简介:"当代"常常与"现代"交替使用,容易引起理解上困惑。近年,当代批评倾向于替代现代或后代现,甚至形成了当代诗学。安德生认为,当代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创作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读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相关。但是这个定义没有涵盖当代丰富意义。本文探讨近年英美文学批评中提到的当代概念,发现当代至少包含我们时代、当代共存、生命存在超越现代等方面的涵义。

  • 标签: 当代性 现代性 共存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短文,道出了幽默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功能:把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现代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与经典叙事学单一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理论流派,而是繁杂“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研究中,对复数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概念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排他互补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内容是不争事实。对于涉内容是如何呈现,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书写是多种多样,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性爱所持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宽容与悲悯伦理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文学,与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政治场域相联系,表达往往是地方、区域、民族,但有时会触及普遍。文学是时代与地域产物,文学使命正是在于超越它自身边界,带给人们批判财富生命之活力。文学是个体、特殊,甚至是带有偏见,文学正是在它对局限性超越中完美地实现其普遍

  • 标签: 文学 普遍性 文化 语境
  • 简介:话剧是一门综合很强艺术,它关涉“演员-观众”“表演-观赏”。因此,一部好的话剧作品要求剧作家任创作时要以舞台视野去叙述一个完整故事。老舍《茶馆》正是以故事与表演,即文学价值与戏剧价值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经久不衰杰作。本文试从《茶馆》艺术出发来分析其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之间密切关系,旨在探讨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区别。

  • 标签: 《茶馆》 舞台空间 人物展览式 小说化 共鸣
  • 简介:<正>加拿大文学(英语部分)是世界文学中较年青一部分。从殖民地时期加拿大文学萌芽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加拿大文学成熟阶段,才有两百多年历史。加拿大文学中没有象英国文学中诸如莎士比亚、弥尔顿、菲尔丁、拜伦、雪莱等文学泰斗,也没有多少宏伟瑰丽文学巨著,即使与南方邻国(美国)相比,亦显逊色。因此曾有人怀疑加拿大是否有自己文学。对此,加拿大著名文学教授德斯蒙德·佩西作了中肯回答。他在《加拿大文学创作》一书中写道:“加拿大文学发展每个阶段,都是对加拿大社会、政治

  • 标签: 加拿大文学 英语文学 殖民地时期 英国文学 英美文学 文学创作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非理性化活动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探讨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诗歌《荒原》《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作品,以转喻接续作为论述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框架。洛夫如此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诗性,空间接续诗性,逻辑接续诗性,对比接续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诗性,接续与选择融合。本文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意象浓郁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穆旦1940年代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情感、经验,这些"戏剧"诗思是成就了穆旦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丰富",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戏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视角,提出了全球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有关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怀念狼》在创作思路与文本风格上同作者以往作品大不相同.这部小说新意,最鲜明地表现在对非现实、"虚"意因素充满幻想夸张、恣肆任情表达上.但魔幻却是《怀念狼》最显眼文本特征,是它创新探索性主要表现.在对魔幻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它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而深入触及文化差异性作者创作个性的话题,并借此唤起某些思考启发.

  • 标签: 《怀念狼》魔幻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