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正>结局或开始如果要评选最无诗意的日常事物,自行车可能会成为夺标呼声较高的一个。谁会承认那辆放在过道里尢人问津的旧车是自己家的?但二十年前,谁又敢说自己没有一辆自行车呢?假如迎娶的是街上出名的美女,没有一"部"(清注意这个通常是用在轿车身上的量词)凤凰自行车恐怕是过不了关的。从偷车这个话题自晚报中黯然退出的那一天起,人们就不再把自行车当成生活

  • 标签: 日常事物 瑞士军刀 吉凶未卜 给你 探险活动 赵老师
  • 简介:几个月前,南京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说作家梁晓声、万方、周大新与一位乌克兰编剧联合编写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开拍。这则消息不禁让人想起1998年文艺界的一场关于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的讨论。争论者们就该书能否算是一本好书,它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展开了讨论。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尤其像这样一本在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无疑需要一代代人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进行评判,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学评论 前苏联 小说 < >
  • 简介:遗忘的长笛曲》通过描写费利蒙诺夫的婚外恋和官运,谴责了主人公为了追求名利地位背弃良心和感情的卑劣行径,同时也揭露了苏联社会里的官僚主义现象。作者艾·布拉金斯基和艾·梁赞诺夫是苏联著名的电影剧本作者和导演。他们编导的影片《办公室的罗曼史》、《两个人的车站》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遗忘的长笛曲》于1988年摄成同名电影,即将在我国上映。

  • 标签: 蒙诺 布拉金斯基 苏联社会 同名电影 柳霞 尼亚
  • 简介:莽,文学翻译家、画家、作家,哈尔滨人,1926年出生,曾任《世界文学》主编,编审,致力于译介和研究俄苏文学艺术五十余年,为中俄(苏)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83年和1991年先后获苏联作家协会、苏联对外友协和对外文协联合会的“文化艺术友谊奖”,1997年11月10日又获俄罗斯总统颁发的“友谊勋章”,叶利钦亲自把勋章别在莽胸前并同他亲切拥抱。莽,勤奋执着,且多才多艺,除俄苏文

  • 标签: 散文 人物速写 高莽 画家作家
  • 简介:古籍文献浩如烟海,要迅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必须熟悉、掌握并善于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检索工具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纸质文本检索逐渐转向电子文本检索。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工具书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电子古籍文献的检索容另文介绍。

  • 标签: 古籍文献 检索工具书 索引 目录 辞书
  • 简介:"巴罗克"是盛行于欧洲17世纪前后的一种文艺思潮和美学范式,曾与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共同雄踞了一个时代.它不仅是欧洲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艺术现象,而且对后世如表现主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文学流派及艺术思潮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巴罗克” 中国 文学研究 欧洲文学
  • 简介:<正>在《静静的顿河》这部长篇史诗中,肖洛霍夫浓墨重彩着意刻画的人物,是中农哥萨克格里力·麦列霍夫。关于他的悲剧命运,从40年代开始,苏联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争论未体;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观点不尽相同。综观几十年来的争鸣,其中“个人反叛”说和“历史迷误”说是两种针锋相对而颇有影响的观点。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是否符合肖洛霍夫塑造格里力形象的艺术构思,谈几点拙见。就笔者所读过的中外评论文章来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观点和结论,和肖洛霍夫在

  • 标签: 肖洛霍夫 艺术构思 性格比较 悲剧命运 艺术风格 苏维埃政权
  • 简介:魏微的短篇小说《化妆》在阅读上颇具挑战性。可以肯定地说将会见仁见智,歧义纷呈。这倒不是由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复杂,也并非叙述手段的新奇,相反,这一切都十分庸常,传统;而是由于女主人公不可理喻的变态行为,不该作秀的作秀,不该发烧的发烧,不该癫狂的癫狂。

  • 标签: 魏微 《化妆》 短篇小说 人物形象 人性精神
  • 简介:<正>§,从作品的沉浮和文艺理论界情况,审度观察作品的立脚点和切入问题的角度米·亚·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开始创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第一部(第一至三卷)和第二部(第四五卷),立即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关注,对作者、作品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第三部(第六卷)的发表经过了众所周知的一番波折,但到1932年终于出版。第四部(第七八卷)于1940年出版。从1940年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趋向于作肯定性的评价。次年获斯大林

  • 标签: 肖洛霍夫 作品 思想倾向 文化 斯大林 俄罗斯
  • 简介:特弗里德·本恩是德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但他的职业却是医生。早在学医期间他就已经解剖了大量尸体,后来的军旅生涯更使他对死亡有了深刻的接触。死亡先是使他感到震惊,继而令他对生命乃至历史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为了战胜虚无,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意义,他一度让自己相信连尼采自己都有所保留的一句话:存在和世界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永远合理的,从而一度把艺术和诗歌创作视为战胜虚无主义的唯一可能。但在内心深处他却不得不承认,他并不相信艺术会有这一力量。尽管如此,他最终不仅承认了死亡,而且如愿地在明亮的夏日里死去了,留给我们的不是悲哀,而是一首首令人敬畏、引人深思的诗。

  • 标签: 死亡 虚无
  • 简介:都说辛弃疾是一位“大声镗锘”的豪放型词人,抗金复土之念是他词中的“主旋律”;偶尔他也写一些“狎昵温柔,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的情爱小唱,如《念奴娇·书东流村壁》(野棠花落)、《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之类,博得后人“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 标签: 辛弃疾 《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 用韵》 豪放精神 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