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妈妈的故事他掉进河里就不见了。我和妈妈沿河岸向下游跑去。他会出现在尽头,死了,活着都不会离开这条河。我们跑得飞快,妈妈在风里在月光下,她敏捷得像个花豹跳过一道道沟渠。

  • 标签: 妈妈 故事 活着
  • 简介:每次从城里回来,我都要带些小吃之类的东西,送给村里两位同宗亲戚——辉伯和矮子叔,表示问候。因为念念不忘辉伯家旁边那口山泉的甘甜,每次过去的时候,我都要顺便打一壶泉水回来,或生饮或煮茶,以解心中之渴,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这次,我手上照例提了一只水壶。这是全村最大的一口山泉。泉水冬暖夏凉,水质甘甜,两个泉眼一上一下,从山边石缝里涌出来。村里人给下面那眼泉水围砌了一个小方塘,上面那眼泉水用一根长竹接下来,旁边常年留着一只瓜瓢和一只竹笃,供人担水或饮水用。两眼泉水汇合后,下面还有两个清澈见底的大水塘,水深四五十公分,面积五六个平方米,分别用来洗菜、洗衣。

  • 标签: 孤寂 泉水 山泉
  • 简介:沈德潜对诗的审美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论诗的宏大之美、赤诚之美和蕴藉之美。“宏大之美”,关感是至大至刚,积健为雄;“赤诚之关”,关感是感情炽热,深沉厚重;“蕴藉之美”,关感则是含蓄不尽,委婉曲折。三者浑然一体,是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内在审美力量。沈德潜论诗之美所显示的独立立场是:“美、善一体化”和“美论与格调论一体化”。他的评论既传承了儒家诗学思想,又增添了诗意审美的向度,颇有诗批评史的意义。

  • 标签: 沈德潜 杜诗之美 美善一体 美论与格调论一体
  • 简介:我头发湿漉漉地出现在浴室昏黄的镜子昨天微博上我写下了两句:冲凉房的各种洗发水,一日衰老又一日的身体镜子里,我赤裸着身体身体随处携带的皮箱和房子当早晨离去,夜晚像鸟儿飞回疲倦的黑色素,密集在窗口

  • 标签: 洗发水 身体 镜子
  • 简介:王嗣奭是晚明时期重要的诗研究学者,他的《臆》是一部颇有卓见的注本。他一生衷情于诗,笺注之力甚勤。长期的吟咏、浸淫,使其深得老诗歌的艺术精髓,尤其是生逢明清易代之际,家国兴亡之感更成为王嗣奭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虽然存世诗作不多,但其写实的精神以及强烈的民族爱国气节,都不应忽视。

  • 标签: 王嗣奭 《杜臆》 杜甫 诗歌创作
  • 简介:北宋蔡兴宗《诗正异》为诗早期校勘之一家,久佚不存,近人言诗学史,多据《诗话总龟·正讹门》引用32条,余则鲜所论列。今从宋人《新刊校定集注诗》、《分门集注工部诗》、《集千家注工部诗集》等书中共辑得49条,题为《(诗正异)钩沉》。

  • 标签: 蔡兴宗 杜诗正异 辑佚
  • 简介:双重经验在本文的讨论中,是指具有在两个国家或地区居留与生活的经历,对两地都具有深刻的印象与审美体验,并且能在他们的文艺创作中具体地体现出来。居留的期限不能过短,不然难以产生刻骨铭心的本土情怀,一般性的或蜻蜓点水式的游记不能列入双重经验的范畴,必须是能够沉淀为文本的审美意识与形式结构的基型。作家所积累的双重经验,往往成为他们的双重视角,甚至多元的视角、声音、面向,避开了单向或单声的写作,不只扩大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同时建构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经验 诗文创作 杜运燮 审美体验 文艺创作 审美意识
  • 简介:笔者将《诗解》中诗文本与七种宋、清两代注进行比勘,进而从学术路向的角度把握《诗解》与当时注书传统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尽管金圣叹的诗歌分解在当日既为日渐盛行的考据学风所质疑,又为诗学理论内部的走向所冲击,但其分解本身却蕴含着的突破的契机——关于审美态度、文学观念等一系列问题的变动。金圣叹的诗分解不仅受八股时文起承转合——这一学界已经广泛讨论的形式层面的影响,其“代圣贤立言”的内质同样渗入了他的诗解中。因之,金圣叹读解诗有两种方式相互参照、发明着,每一种后面都隐藏着另一种:感性阅读使理性分解免于堕入机械牵合的泥淖,而理性分解则使感性阅读呈现合理的逻辑。从阐释方法历史演变的角度予以衡量,则理性的形式分解是金圣叹提供的更具创新意义的命题,更多地包含着金圣叹个人所追求的说诗旨趣,其中显示了金圣叹对于诗审美地把握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使他的诗歌阐释通向了文学阅读最本质的共同性主题。

  • 标签: 《杜诗解》 代圣立言 自我作论 感性阅读 理性分解
  • 简介:一、运燮、奥登与轻体诗在运燮40年代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类被称为“轻体诗”或者“轻诗”的诗歌,幽默、轻快,与同时代诗人严肃、沉郁的诗风迥然有别,而且它们经常有打趣或嘲讽“感伤”、“抒情”的内容,带有“元诗”的性质。“轻体诗”虽然不是运燮创作的全部或主体,但从整个40年代诗歌版图来看,它们无疑是他最有特色的一类作品。

  • 标签: 杜运燮 诗歌 “重” 40年代 作品 奥登
  • 简介:如今,在拉美,只有哥伦比还有游击队。他们叫哥伦比革命武装力量。似乎是前年,他们绑架了四个中国人,弄走了不少钱。去年11月,麦德林诗歌节一结束,我踏上我的"脸谱行动"之旅。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看到游击队员。

  • 标签: 哥伦比亚 队员 武装力量 游击队 中国人 诗歌节
  • 简介:《担当与建构——王根文论集》是新近出版的王根的代表性文论集。著作收录了作者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发表的三十余篇重要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从儿童文学思潮史论、基础理论问题、学科建设、儿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等多个层面建立起了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整体观。这一观念及其理论成果为我国儿童文学在文学、艺术、教育、出版传媒等相关学科领域中搭建起了具有自身学术个性与本体精神的话语空间。

  • 标签: 中国儿童文学 王泉根 整体观 文论 现代 儿童文学研究
  • 简介::我的写作一直处于业余状态。当兵第二年(1992年),在第五期《昆仑》上同期发表两个中篇一一这个似乎可以算作我正式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了。接下来,上军艺,毕业,分到老单位测绘局,然后又调到《解放军文艺》当编辑。这期间,一边工作,一边也断断续续地写过不少小说,但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两三个短篇,一个是乡村题材的《被胡琴燃烧》,一个是历史战争题材的《水上演出船》,一个是现实军营题材的《第三种颜色》。

  • 标签: 故乡 智性 对话 腔调 传奇 乡村题材
  • 简介:曾经听鸣说起过他在新加坡的一段经历,至今难忘。那是他在新加坡做期货生意的谷底时期,那些天一直面临强制平仓的危险,身心俱疲,有一天差几美分他就将倾家荡产。绝望让他的心里空空荡荡。深夜里他到海滩去散步,不知怎么就脱了衣服钻到了海里。

  • 标签: 小说 新加坡 绝望
  • 简介:历史转型的肇始向来为研究者所关注。然而,在当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除了在一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里有所论及外,针对1949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研究并不充分。英著《重构文艺机制与文艺范式:上海,1949—1956》(以下简称《重构》)一书引入了西方当代空间理论,使其研究从时间维度拓展到空间维度,弥补了先前研究的诸多不足与不见,为这一历史时段的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重构》 文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上海 范式 文学史研究
  • 简介:<正>10月9日,2014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纳粹占领时期为主要写作背景的法国著名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诺(以下简称莫迪诺),摘下本年度诺贝尔文学桂冠。瑞典皇家学院高度评价莫迪诺,"他用记忆的艺术唤起人类最难以掌握的命运,揭露二战时期法国被占领的浮生百态。"而莫迪诺在中国并不陌生,有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

  • 标签: 迪亚 李玉民 诺贝尔文学奖 帕特里克 二战时期 著名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