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正>我们需要讽刺性的文学作品,就象需要讽刺漫画一样.讽刺作品用寥寥几笔把生活中可笑的、愚蠢的、卑劣的、丑恶的现象和行为勾画出来,给人以突出的鲜明的印象,促使人们醒悟,认识到这些现象和行为的荒谬性和严重性,从而发挥作品的美学作用和教育作用.果戈理的名作《钦差大臣》便是讽刺性文学的精品,看到一群昏庸无耻的沙俄官吏让将错就错的假钦差大臣拨弄得团团乱转,官员们干的肮脏勾当被当众一一揭露无遗时的窘态和丑态,人们一方面禁不住捧腹大笑,另方面不免要在大笑之余进行一番思索.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在帮助人们认识沙皇制度的腐朽性方面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讽刺性作品描写生活中的事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往往是抓住事物的某种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夸大和嘲讽,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苏联当代作家阿那托里·特卡琴科在《新世界》杂志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讽刺性中篇小说《您认识

  • 标签: 生活中 文学作品 艺术效果 美学作用 果戈理 当代作家
  • 简介:<正>1布尔卡洛醒来以后,慢慢地使意识清晰起来,然后按照惯例,查了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呼吸是不是轻松自如,心口有无刺痛感觉,胃是否觉得有点儿发沉……一种软绵绵、热乎乎的疲惫感使那富有弹性的,颇有份量的身体变得暖烘烘的,它好象在被子底下发射着粉色的光.布尔卡洛忍不住溢到喉头的满足的微笑:"布尔—拉—拉!这么说,你是没什么抱怨的罗?不错!"布尔卡洛相信,同每一个凡夫俗子一样,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病,但是这些病对并不危险,因为并未掉以轻心.不断治疗,注意保养,认真保护着"机体"(是这样来尊称自己的有机体的!)因为在这"机体"之中有最主要的东西,有布尔卡洛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内在的东西."不错!"肯定说,用肥大的手掌使劲揉了揉肚皮,咳嗽了一声,然后把被子往旁边一扔,挺有弹性地跳了起来.一条腿脚歪斜、肥胖的达克斯狗从另一间屋里

  • 标签: 伏尔加 知识分子 托福 身体状况 布尔 将军
  • 简介:<正>老作家巴科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正>俄罗斯著名寓言作家克洛夫(1769——1844),为了阅读荷马的作品和伊索寓言的原著,在五十岁的时候,决心学习古希腊语。要学会古希腊语得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朋友哥涅季奇曾多年从事古希腊语的研究,并用二十多年的时间翻译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所以一再劝阻克

  • 标签: 克雷洛夫 希腊语 朋友 寓言作家 俄罗斯 伊索寓言
  • 简介:&她/她&》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舍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她/她&》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 标签: 俄罗斯 大众文学 《他&她/她&他》 性别书写 性别心理
  • 简介:近阶段,白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20年来,两国的外交关系推动实现了不少方案,这对于我国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对于白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每本介绍中国现实的书,都像托济克主编的新的政论文集《白俄罗斯人看中国》(编者为著名女记者,白俄电报通讯出版社观察员,“白俄罗斯—中国”协会副主席安娜·格里什克维奇)一样,备受关注。

  • 标签: 中国 白俄罗斯 外交关系 经济发展 俄罗斯人 女记者
  • 简介:<正>据《文学俄罗斯》周报1992年4月24日一期报道,被叶赛宁称为“真正出色的俄罗斯诗人”的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奇柯夫(1889——1937)的故居纪念馆近日在诗人的故乡塔尔多姆的杜布罗

  • 标签: 纪念馆 俄罗斯 故居 叶赛宁 文学评论 周报
  • 简介:《星火》杂志1987年第27期公开发表了15位作家、艺术家就《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一书给巴科夫的信.《星火》杂志编者指出,这些作家、艺术家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作品未能发表,他们读的是手稿.本刊受篇幅所限,只选了其中的7封信,摘要发表.此外,今年8月19日的《文学报》公布了这部作品正式发表以后作者收到的11封读者来信.这些信对《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褒贬不一,评价截然不同,我们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介绍给我国读者.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品 作家 三十年代 文学范畴 每个人
  • 简介:普希金自始至终都对婚姻持悲观和畏惧的心态,这种意识来源于的诗人天性、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的男性视点。普希金的后期行为叙事表明,尽管他是在被迫无奈中选择了婚姻,但却一度试图做个忠于家庭、信任婚姻的好丈夫。然而天才诗人的身份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

  • 标签: 普希金 婚姻观 简论 文化语境 天才诗人 悲剧性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奇科夫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奇科夫(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曾经被列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作家因此而得了苏联最高奖列宁奖。从8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的普通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作品多有疑问责难。当时苏联的各种媒体披露出集体化运动和消灭富农过程中大量骇人听闻事实。由此引发了对《被开垦...

  • 标签: 《被开垦的处女地》 肖洛霍夫 集体化运动 斯大林 《静静的顿河》 俄罗斯文学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巴科夫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巴科夫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