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巴黎被称为“俄罗斯域外文学的首都”。其中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创办的文学一哲学团体“绿灯”,是二战前“俄罗斯的巴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域外组织之一,其聚会史料对俄国域外文学史、文化史和域外流亡人员的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巴黎“绿灯”的成立背景、人员构成、会议流程和议题类别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对其历史意义作了简要评述。

  • 标签: 域外文学 绿灯社 俄罗斯的巴黎 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科夫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科夫(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我们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访亚·卡金采夫任光宣[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卡金采夫,俄罗斯当代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现任《我们同时代人》杂志副主编。笔者于1996年11月28日对卡金采夫进行采访。以下“任”指笔者,“卡”指卡金采夫。]任...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民族文学 民主派 农村题材小说 普京 作家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
  • 简介:“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从肇始到落地一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索尔仁尼琴的苦难意识和诸多诉求,其授奖章程、评奖机制以及授奖对象都成为索尔仁尼琴苦难意识和精神关怀、历史记忆和文学价值、民族认知与道德意识的表达者,成为认识索尔仁尼琴道德意识的一面镜子。在文学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索奖”及其评奖委员会珍视俄国传统文学价值,注重文学评奖的独立性,这值得加以关注。

  • 标签: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道德意识 文学价值 历史记忆 民族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