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变形主义'的画风产生于晚明,其影响的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清代,代表性的画家以晚明初清的陈洪绶为始,以清末'海上三任'为终,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形主义'画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标签: “变形主义” 清代 遗民 阶段性 发展
  • 简介:近来,一系列关于新加坡当代艺术实践的文章被第一次正式出版。新加坡学者谢世良和辛友仁担任主编,挑选了33篇由当地史学家、剧作者、策展人以及艺术家们写作的文本。谢世良是一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2009年他在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创立了研究亚洲现当代艺术史的硕士项目,辛友仁则担任新加坡国立美术馆的高级策展人。谢世良的硕士课程是东南亚范围内首个让学生以本地历史为背景来分析当代艺术的研究项目。

  • 标签: 策展人 当代艺术史 世良 ARTIST CONTEMPORARY 仁则
  • 简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入人文纪录片的研究当中,可以拓展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应用范围以及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为例,从叙事角度分析该纪录片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美感。

  • 标签: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纪录片《西藏》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
  • 简介: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但客观上却使剧作脱离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走向了反历史的写作。

  • 标签: 彼得·谢弗 《皇家太阳猎队》 历史文本
  • 简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原理,指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文艺的本质是责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规则,艺术家可以信马由缰,但规则存于内心.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迟钝延缓,要对文艺潮流有灵敏的触觉,还要坚持创新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舞台.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权衡好艺术创作和经济收益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让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互为依存.

  • 标签: 跟风 现象与本质 文艺 经济
  • 简介:主要论述安德烈·布勒东对于绘画中的诗歌概念的转变的重要意义,他力图恢复绘画的诗歌性,恢复绘画创作中心灵与想象的重大作用,借鉴了勒维迪、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以"自动主义"作为超现实主义诗意意象获得的方法,由诗歌高雅地将自由与想象引入绘画创作中去,推导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 标签: 布勒东 超现实主义 诗意理论
  • 简介:在中国当代戏剧编剧中,张保民是一位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剧作家,其代表作《菩萨岭》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农村题材佳作,本文将以《菩萨岭》为例,从人物创造、构造情境、剧作家的内心品质来分析张保民的"唯心主义"创作方法,通过揭示他的创作理念来思考戏剧编剧、戏剧创作该有的基本品质。

  • 标签: 张保民 《菩萨岭》 “唯心主义”剧作法
  • 简介:文童以历史文化村落的建设成果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根据村落的性质不同,设定弹性定量、刚性定量和定性评估三个方面。在专家咨询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评价体系各因素权重值.为历史文化村落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历史文化村落 保护 绩效评估
  • 简介: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犀利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的现实、揭示了社会罪恶之根源。《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萧伯纳“不快意的戏剧”的代表作,剧中塑造了对社会既迎合又诅咒的华伦夫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薇薇两位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身处男权制社会下的靠从事不光彩的职业跻身上流社会的华伦夫人和新女性的代表薇薇两位女主人公。透过剧本我们可以看到萧伯纳对女性反叛精神的肯定和对毫无经济实力与社会地位的女性所给予的极大同情。

  • 标签: 《华伦夫人的职业》 女性主义 新女性
  • 简介:自2011年影片《失恋33天》上映以来,面向都市青年观众的国产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时代》、《非常完美》、《后会无期》、《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等不断涌现,国产“青春片”这一原本并不成熟的电影类型在艺术和思想方面不断探索。

  • 标签: 国产电影 电影类型 同类题材 后会无期 中国电影市场 艺术景观
  • 简介: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境遇中,关于"陈三五娘"的文化论说体现了知识前提与问题立场、传统性认知与现代性经验,以及"从闽南看周边"与"从周边看闽南"的繁复关联。考辩这一民间传说所映射的闽南族群感性心灵史与日常生活史,及其在跨界流动中的多重文化变奏与意义关系网络,需要通过知识考古的方式开掘不同话语力量之间的协商对话与竞逐博弈。本文试图"以闽南作为方法"来寻绎其在文化环流中"如何闽南"的主体性与"怎样世界"的文化间性,进而建构一个关于地方"非遗"叙事的全新论域。

  • 标签: 闽新闽学 闽南戏曲 闽派美学 族群记忆 海丝文化圈
  • 简介:怎样解释宝卷的基本概念,是进行宝卷研究的前提。通过总结和补正前辈学者郑振铎、李世瑜和泽田瑞穗的研究,重新梳理和归纳宝卷的命义、宝卷的历史发展,特别是清及近现代民间宝卷的发展及其特点。以此为基础,对当代仍在流传的宝卷和宝卷演唱活动(宣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的定位和发掘、保护等问题,提出讨论。

  • 标签: 宝卷 宣卷 民间文学 曲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格萨尔王》和《珀涅罗珀记》虽然同样选择了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史诗为重述对象,两位作者也选择了许多相同的叙事策略,但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动机,且分别选择了历史化与非历史化的叙事方式,导致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处于截然不同的地位——《格萨尔王》中的女性形象仍处于附属地位,甚至与史诗相比未做多少改动。《珀涅罗珀记》中女性形象成为主要叙事者,担当了非常重要的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形象塑造与历史叙述之间的复杂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重述神话 格萨尔王 珀涅罗珀记 女性形象
  • 简介:这出剧目将五味杂陈的气氛融合在了一起,不仅表现了人物关系的复杂,而且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更是倾墨了对曹操的悲叹。

  • 标签: 历史剧 真实与虚构 人物角色 审美体验
  • 简介:以东方主义为范式写作的大量批判西藏想象的著作,解构着人们建立的香格里拉神话背后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态,那么,对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进行解构之后,如何建立一种更为公正的认识他者的方法呢?主体间性可以成为这种更为公正的认识论,而主体间性的认识模式,在藏传佛教与西方心理学的互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 标签: 藏传佛教 西藏想象 新时代运动
  • 简介:一、美国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的精神实质在西方当代绘画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波洛克和克兰开创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自现代艺术以来,西方艺术家正使笔触表达脱离物象,努力使笔触表现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使艺术表达最终走向抽象表现的方向。

  • 标签: 抽象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绘画 中国书法 当代 异曲同工 美国
  • 简介:作为“舶来品”,话剧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过程,至“五四”时代,广泛地接受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戏剧美学观念,并对其后的话剧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戏剧观念的变革,中国的戏剧家们由易卜生转向布莱希特,从戏剧美学观念、戏剧结构以及“陌生化”效果等方面,体现出对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的认同,也使20世纪80年代的话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质。

  • 标签: 话剧 20世纪80年代 布莱希特
  • 简介:被世界各地粉丝予以推崇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退休前的动画电影《起风了》,曾寄望于冲击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却最终落败。原因在于该片极具争议性,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影片中出现的曾是侵略者的日本军人,如何评价曾用于偷袭珍珠港和绞杀亚洲人民的零式战斗机及其设计师堀越二郎。即使宫崎骏在创作时有"反战"思考,但影片对于军国主义的不置可否的模糊与暧昧,致使该作品极可能成为否定日本侵略历史浪潮的样品和附属。

  • 标签: 《起风了》 宫崎骏 日本二战电影 反战 拥战
  • 简介: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故事电影从主题呈现和创作者叙述角度上,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讨论,即控诉、救赎和反思。从国内的电影创作或学术领域来看,对于大屠杀或者抗战题材的影片的讨论,显然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思路或脉络,即关注的焦点已然从陈述和控诉"大屠杀"的层面上升到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阶梯。

  • 标签: 南京大屠杀 战争控诉 生命救赎 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