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郑道昭(455-516年),北魏荥阳开封人,自号中岳先生。曾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青州刺史,谥文恭。他少而好学,纵览群书,擅长诗赋。其书法艺术的成就,直到清朝包世巨、康有为等推崇魏碑,始得显于后世。他的书法作品有《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东堪石室铭》、《云峰山石刻》等。其书法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含蓄而洗练,结体宽博开张,舒展自如,且随字赋形,富于变化,其布局或茂密,或疏朗,依山形石势而书,一任自然,具有浑然天成之意趣。清叶昌炽说:“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若登山观赏郑道昭所书诸石刻题字,犹见其翩翩欲仙之书姿风韵,其洒脱峻逸,天真烂漫之情趣溢于字间,令人敬仰、称叹。可以断定,郑道昭为北魏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他被尊称为“北朝书圣””北朝书圣郑道昭@楚琴

  • 标签:
  • 简介:汉魏以降的书法史,书家和作品两条线索基本呈现一种对称的状态。北朝书法是一个例外。文献当中并不缺乏北朝楷模的记载,但是未能进入品藻系统和缺乏可靠作品,使得北朝书法楷模的历史价值无从显现。由楷模缺失而造成的北朝书法的不对称现象为不仅为碑学兴起提供了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古代书法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 标签: 北朝 书法史 崔浩 碑学
  • 简介:《旧拓魏志五种》(吴湖帆藏本)此册五种魏志旧拓,吴湖帆藏本,系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张适庐(吴湖帆姻家)所赠,吴湖帆装裱成册。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冬吴湖帆又将此册转赠张煜峰。

  • 标签: 南北朝 碑刻 吴湖帆 三十年 藏本 民国
  • 简介: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七年(1802),他在此为官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去世。其间他以济宁为出发地,调查山东诸多文物石刻,发掘武氏祠、寻访汉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并进行研究题跋。

  • 标签: 摩崖刻经 佛教 北朝 黄易 邹城 第二故乡
  • 简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不曾间断的五千年历史中,我们勤劳睿智的祖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我们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她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本文拟从南北朝美术的角度来探讨艺术的中国化。

  • 标签: 佛像 样式 兼容 中国化
  • 简介:武山拉梢寺石窟是天水地区规模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一处始凿于北朝的古代佛教石窟,主佛造像是世界第一大的摩崖浮塑造像。本文从拉稍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与匠作技艺等角度入手,结合实地考察调研结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及论述。

  • 标签: 拉梢寺 摩崖浮塑 匠作技艺 造像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孝经》的神秘化、北魏中晚期围绕“子贵母死”的政争格局以及儒教、道教、佛教、沃教等的交汇杂糅,赋予孝子画像以多样视觉构成、庞杂的思想体系、丰富的观念形态以及深邃的图像内涵。北宋以来,孝子画像的研究因学术语境的不同而数度转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西方重构艺术品“原境”学术潮流影响,孝子画像这一古老绘画主题与学术个案,在多学科交汇的方法论语境中,“历史性”、“象征性”、“思想性”研究日益凸显。

  • 标签: 汉魏南北朝 孝经 孝子画像 子贵母死 东园秘器 思想性
  • 简介:本文通过魏晋玄学与书学的参证,集中探讨了魏晋南北朝书学中的创作理论。论文通过对魏晋南北朝书学文献的爬梳,提出魏晋书法创作思想的关键在于重视性灵的砺炼与投入,其根本的精神在于一种自然的精神。论文由此详细探讨了“天然”与“工夫”、“从容研玩”等书法创作思想。

  • 标签: 自然 性灵 工夫
  • 简介: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发达除了因为它是一门自觉的艺术之外,还在于书法在当时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一,在人物品评盛行时期,书法体现了上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风貌。其二:在讲究门阀等级观念的时代,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族的文化地位。因此,当时产生了许多书法世家,士人之间经常有争书名高下的情况。书法的这一社会价值促进了此时期书法的发展。

  • 标签: 书法 艺术 文化地位 时期 体现 魏晋南北朝
  • 简介: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经过了二千年左右漫长的地下埋藏,沉淀出其独有的艺术文化语言。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审美具有永恒性。这种审美特质不仅散发着古老时代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陶俑 气象表达 审美价值 文化精神
  • 简介: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是文化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与扩散的主要方式:链式传播模式、迁移传播模式、相互传播模式、波式传播模式。

  • 标签: 魏国 晋朝 南北朝 书法文化 传播方式
  • 简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书法家的空间分布体现着书法家与经济、历史及地理环境之间的某种关联。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选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491位书法家,详细分析了他们的地理分布和区域差异。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对书法发达区域的划分。

  • 标签: 历史文化地理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书法家 地理环境 文化现象 书法文化
  • 简介:<正>自169窟发现了公元420年的造象题记和同期的壁画、塑像以来,炳灵寺石窟便为中外学者所瞩目,它为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与169窟相毗邻的172窟是近年来新修通的一窟。窟内有一内中有塑像的小式木构建筑物,值得重视。172窟在炳灵寺大佛左上方、169窟北面约略同一高度的崖壁上,与169窟同是天然洞穴而空间为小(图十五)。洞内除北壁遗留几尊塑像之外,窟内正中主要位置上,与洞口朝向相同(东向)处,架着一座类似小型木屋的木构建筑,内部保存着基本完

  • 标签: 炳灵寺石窟 木构建筑 天然洞穴 中外学者 塑像 壁画
  • 简介:艺术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离不开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朗书法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文化及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为书法的区域差异奠定了物质基础,门阀制度的形成、世家大族的出现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玄学的兴起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佛教、道教的兴盛扩大了书法传播的范围,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书法品评、收藏的社会风气。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门阀制度 世家大族 商品经济
  • 简介:本文考察了魏晋南北朝书学崇尚神韵、意趣的精神特质,并将魏晋书学之审美趣求关联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性和玄学问题。文章认为,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与形神之辨密切关联于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总其要归大约有二:崇尚书法艺术的神采、韵味,并由这神采、韵味区分艺术风格特征以及判别艺术水准之高下;探讨书法艺术形式之构成,总结笔墨形式作为书法艺术语言的运用技巧。从层次上来讲.前者为“意”之祈寻,后者为“象”之探索。象由意生,意从象出,“立象以尽意”,两者在艺术表现上为浑然之整体。正是由着对艺术神韵的祈尚,六朝书学把目光投向了传达艺术神韵的艺术形式。六朝书学对艺术形式的看重,有着尚意、贵神的底蕴。如果脱离了那“以形写神”、“得意忘象”的精神旨趣而孤立地看待六朝书论对于艺术形式的研讨,是不得要领的。

  • 标签: 人物品藻 艺术形式 魏晋南北朝 书法形势 风格特征
  • 简介:服饰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离不开服饰主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其衣着装扮和着装方式等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妇女服饰文化,认为此时妇女服饰的汉化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的直接干预、中原文化几近颠覆式的植入的影响,既而产生了全方位的换装现象,从而最终汇成一股服饰汉化的强势主流。

  • 标签: 南北朝至唐前期 妇女服饰 汉化
  • 简介:从事书法艺术,多读点传统书论似乎非常必要。它能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指导实践.在传统书论中,东晋、南北朝的书论著作,内容广泛,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这时期的书论著作,主要是南朝人所撰.重要文献有:题为卫铄所撰的《笔陈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人<笔陈图>后》、《书论》、《用

  • 标签: 书法艺术 书论 南北朝 评论 用笔 东晋
  • 简介:中国古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论题,它关系到如何理解古代中国绘画的形势表现特质。作者首先考察了先秦至两汉时代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塑造,进而归纳出这一时期流行的四种表现类型。论文也结合图像分析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对纵深空间的表现进行了进一步探查,并指出渊源自西汉晚期并在东汉以后大量出现的“侧面俯瞰式”空间表现模式在此时期的渐趋盛行及对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影响。论文同时也对促成该视觉表现“模式”渐趋盛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中国早期画像 纵深空间 视觉形式表现 变化 原因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