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国内外文化地理学家提出的"四主题说"、"五主题说"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六大主题,并对这些主题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文化源地相继占用理论、文化冲突论、文化生态学、文化地理模型、文化感觉区、文化景观学说.

  • 标签: 文化源地 文化传播 文化冲突论 文化生态 文化综合 文化地理模型
  • 简介:本文论述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认为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中一门独具特色的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历史性;阐述了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即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和文化综合体及文化发展的四个基本过程。四个基本文化过程持续不断地运行,推动了空间文化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 标签: 文化区 文化扩散 扩散障碍 文化景观
  • 简介:齐鲁文化是中国版图上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齐鲁武术是齐鲁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与相关理论,将齐鲁文化再次细化为鲁东兵学文化、鲁中南儒家文化和鲁西黄河文化,从特色各异的文化地理空间着眼解读齐鲁武术。齐鲁文化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发轫;齐鲁尚武之风的兴盛深受鲁东兵学文化濡染;鲁中南儒家文化丰富了齐鲁武术的人文因子;鲁西黄河文化培育了齐鲁武术坚韧、抗争不屈的品性。

  • 标签: 齐鲁武术 文化地理学 地域文化 兵学文化 儒家文化 黄河文化
  • 简介:秦腔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民间歌舞,流行于陕、甘、青、宁、新等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采用文化扩散和整合的思维着重分析了秦腔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原因,系统探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秦腔文化的扩散类型、传播路径与整合特征。结果认为,秦腔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是人口迁移与艺人游走,特点是多级化。秦腔文化景观反映当地发展史,是多种地域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传播时的屏障作用具有正负双重影响。未来秦腔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群众并植入现代元素,以实现秦腔文化新的繁荣。

  • 标签: 秦腔文化 形成原因 文化扩散 文化整合
  • 简介:海洋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层面的景观风貌、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这些文化要素地域组合所产生的地域分异规律。基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和海陆相互作用,形成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外向、开放、冒险、崇商、多元、包容等特质,南海海洋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中国历史前进和当代改革开放有重大贡献,加强海洋文化研究可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持。

  • 标签: 海洋文化 基本理论 特质与风格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自然地貌景观的研究。通过结合文化地理学理论,分析自然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变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自然地貌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本文不仅关注自然地貌景观的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更重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自然地貌景观的文化地理特征,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自然地貌景观 文化内涵 社会价值 人类活动
  • 简介:文章根据作者在“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今天”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主要对80年代以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同时,还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中国传统音乐 地理分布 传播 思考
  • 简介: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一位重要女作家,铁凝小说创作与燕赵文化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从文化地理学语境出发,分析铁凝小说创作的特征,着重从慷慨悲歌精神的传承、独特的河北文化神髓、独具荷花淀派的叙事艺术等方面阐释铁凝小说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个案,尝试拓展铁凝研究的新视野。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慷慨悲歌 河北文化 荷花淀派
  • 简介:地理环境是文学的三大决定要素之一。水的灵性,山的高迈,平原的包容和宽广以及盆地的深厚和丰富,成就了中原大地独特的地貌,也形成了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原文化,进而形成农耕文化、神话传统、诗歌基因和儒道传统等四个显豁的文学传统,并为后世文学带来有益启示,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中原文化 文化品格
  • 简介: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演化与空间布局的相结合,以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并强调文化产生的环境条件。因此,保护纳西传统音乐,可利用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从其音乐时空、文化区域及文化综合等所依附的音乐文化环境着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为纳西族传统音乐提供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环境,有效保存和传承民族之魂。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纳西族传统音乐
  • 简介:布洛陀经诗是壮族古老而宏伟的创世史诗,是壮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在地理—民族—文化—经诗的研究范式中,我们发现,地理基础之上的生活方式、经济关系促进壮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审美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确定了布洛陀经诗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呈现方式,突显了民族文学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给养、借鉴意义。

  • 标签: 壮族 布洛陀经诗 文化地理学
  • 简介:雷剧作为广东雷州地区的地方性剧种,能在雷州地区形成并生存至今,与雷州半岛的文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雷居q的形成与生存不仅和雷州的语言、历史、民俗等人文环境因素相关,亦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环境因素相关。因此,从雷州的文化地理角度对雷剧的形成与生存作出分析,是雷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雷剧 形成 生存
  • 简介:文章以(含续编)中不同历史时期的723位中国音乐家为对象,并以其籍贯为依据,对其地理分布状况作一鸟瞰式的系统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本学科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新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中国古代音乐家的地理分布特点;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地理分布特点.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中国音乐家 地理分布 文化中心 人地关系
  • 简介:死亡景观是当前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990年代以来,在全球对人口老龄化及终极关怀关注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以死亡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本文在对西方地理者关于死亡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死亡景观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梳理当前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三大主题:神圣性构建与世俗化响应、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冲突与协商以及情感空间的建构。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倾向于将死亡景观放置在广阔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网络中进行分析,并与现代性、文化身份、情感体验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视角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地理视角下死亡景观研究的蓬勃发展。期冀本研究回顾对国内的死亡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层面的思考。

  • 标签: 死亡景观 文化地理 现代性
  • 简介:文化地理学亦是探求人类文化地理关系的人文地理科,是从地理的空间维度阐释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发生发展的地理空间、区域景观及文化迁流。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深入挖掘四川抗战地理空间造就的抗战文化实绩,着力探索抗战文化在四川遗留的丰富文化资源以及对四川当代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 标签: 四川 抗战文化地理研究 当代价值
  • 简介:一、引言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系统,这些系统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反映了现实和历史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地名是历史地理文化、语言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由于地名一般不会改变,后世的人一般只会遵循以前的地名,所以地名又被誉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梅县区与梅江区自南齐设程乡县以来,为程乡县的主要核心地带,是如今客家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地名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客家地区的地名,对人们理解客家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地名文化 梅江区 梅县 村落 地域文化
  • 简介:江南多才子,明清以后更甚。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与政治中心的南北对峙或南北迁移,为江南人才辈出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二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使得文化中心南移,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异族杂居通婚使得“混血子嗣智商优异”;三是江南乡绅社会重视文化教育,使得江南文化发达,社学与书院众多,具有良好的读书习儒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入仕的人文底蕴。

  • 标签: 江南 人才辈出 文化地理学
  • 简介:声景即声音景观,是人文地理景观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既塑造了特定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是地方感知的重要依托,声景主观感知评价对声景的创设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六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声景为例,选取九组语义对,利用语义细分法进行声景主观评价实验,初步分析了客观声学参数与主观语义评价的定量关系。在对普通学生与本土人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关注对本土受众意义重大,反映本土地理、人文的声音及其发生场所和行为习惯,以期为历史区域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也是从声景角度进行人文地理的探索。

  • 标签: 历史文化街区 声景 语义细分法 观评价 原生性
  • 简介: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强调人文学科研究中有关地理和空间的重要性;而不少文化地理学家亦十分关注各种文学形式中的空间和地景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处理施蛰存都市小说中的空间问题。本文透过引入地理和空间视角,从文化地理学出发,阅读和分析《梅雨之夕》和《善女人行品》两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文学地景,探讨施蛰存都市小说的空间是如何产生、说明和体现了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总括来说,这些小说里对地理和空间的想象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其特点包括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符码化、以消费为中心、印刷的想象共同体的存在,以及新的城乡关系。这个存在于小说文本中的城市空间,一方面与上海30年代的现代生活经验互相重叠,另方面亦创造了上海市民对于世界主义的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

  • 标签: 文化地理学 文学地景 文本中的城市空间 施蛰存 都市小说 《梅雨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