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金秋十月,在海内外久享盛誉的著名艺术团体——西泠印社,迎来了创立110年华诞。10月22日上午,杭州市领导会见及颁证仪式在杭州市政府大楼举行,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杭州市代市长张鸿铭等市领导在市政府会见了西泠印社社团领导和海外艺术社团嘉宾。张鸿铭代市长讲话,对西泠印社表达了殷切期许和关怀,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对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对西泠印社的关爱和支持表示感谢。张鸿铭代市长还向专程从香港赶来的饶宗颐社长特别代表邓伟雄博士颁发了杭州荣誉市民证书。

  • 标签: 西泠印社 杭州市政府 艺术社团 市领导 代市长 艺术团体
  • 简介:展示设计本身的本质和职业特征,决定了它与社会的,科学的和经济的不可分割性。展示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竞争的前沿阵地中的重要一员。设计教学不仅仅是在设计方法和设计实践中培养学生们找到真知,更是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国际合作课程的策划执行的方式和过程,举例说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的设计教育进行国际化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即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某展区的设计为合作课题的教学活动为实例,对中德双方设计高校之间的合作课程,总结出通过国际间设计教育单位机构的合作模式,以及在互通性和可比性原则下如何确立合作课题以及成果评定标准。

  • 标签: 合作教学课程策划互通性可比性课程执行成果共享成果展示
  • 简介: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出版相互竞争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一支素质高、竞争能力强的编辑队伍。从出版行业角度来看,编辑所从事的工作社会责任重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编辑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一个出版生存的基础和保证。

  • 标签: 编辑 素质 读书 意识 竞争力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其使转以“夫”的草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氵:氵,一般来说,在实际书写创作中,三点水这个偏旁的使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或者说使用时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其实,审视唐代以前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其使用自有标准,其草非常标准,亦很稳定。第一点独立,二、三点相连的写法在晋唐作品中贯以始终,我们从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汶"、《孔侍中帖》中的"须",

  • 标签: 经典作品 唐代以前 《十七帖》 王羲之 标准
  • 简介:尼泊尔特别流行观音菩萨信仰,有诸多造型奇异的观音形象,三乘物观音即其之一。这种观音造型的特征是三重乘物,自上而下,分别是毗湿奴、金翅鸟、狮子。有时还增加一条诃利蛇,形成四重乘物。观音菩萨是佛教观想中的,三乘物观音乘骑于毗湿奴肩上,表明观音凌驾于印度教诸神之上,是佛教自我优位心理的物化表现。这种三乘物观音出现在印度佛教末期的成就鬘之中,是瑜伽形者观想的宇宙至尊神,他们努力使自己与三乘物观音融汇为一体,以达到解脱证道的目的。三乘物观音造像,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对于研究中印佛像源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尼泊尔三乘物观音 成就法 佛教造像
  • 简介:“量”的增减是“质”的变化之前提。在结构变形中,增减手法的运用,一方面,它意味着创作主体不再是被动、麻木的,而是主动、活跃的,他需在增减什么、增减多少、怎样增减等基本问题上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结构变形的先导。

  • 标签: 书法结构 变形 改造 创作主体 创作客体 组合关系
  • 简介:郎静山是上世纪世界级的江苏摄影家,出生于淮阴,成名于大陆,因摄影是中国画意风格史称“集锦摄影”,获多种重要奖项于国外。后半身的创作与定居都在台湾,这样重要的摄影家,其画意风格让人津津乐道,但少有全面指导技法上的美学总结,深入探讨“集锦摄影”的画意风格。指出长时间人们对郎老指导法则:中国画历史中“六”的误读,并阐释了世上真正的“六”概念。并且指出郎静山对“六”的理解一向失读,且指出这种失读背后真正深刻的艺术史原因。然后重新阐发,力图真正揭示出,郎静山作品风格背后的指导原则。并从“六”失读中,阐释“集锦摄影”是取法哪些中国画原素。对中国摄影界提出看法,从郎静山身上寻找出对中国摄影界深刻的启示意义,并不局限于只是对郎老作品风格的解读而已。

  • 标签: 郎静山 中国画 六法 集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