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辰溪丧葬祭祀仪式是辰溪祭祀活动中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类,它分为堂祭与路祭等形式,其中堂祭形式最为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与过程。笔者对龙头庵乡丧葬祭祀仪式中的堂祭过程进行了采访与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对堂祭中的企子、浪淘沙、挂金锁、解怨灯、报恩灯、散花灯等曲牌唱段所表现的内容与音乐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阐述。

  • 标签: 辰溪 丧葬 祭祀仪式 调查报告
  • 简介:丧葬仪式不仅仅是一项宗教活动,更是区域社会中特定时间民间文化的集中表现。它之所以繁衍于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是因其在丧葬中满足着百姓的信仰需要。本文力图通过对普米族丧葬仪式的研究以探寻仪式音乐植根于民间信仰的精神之源,阐释"民间信仰—仪式行为——仪式音声"所带来的原始宗教在民间信仰中的文化空间和传承。

  • 标签: 民间信仰 原始宗教 仪式音声 文化生存 传承
  • 简介:丧葬礼俗是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中积累演变的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是不同文明和不同地域民众最有辨识度的一种文化活动和社会行为,也是人类文明传承中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活动。丧葬礼俗传承的稳定性也是特定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最生动、最集中的反映。从洞头斋醮丧葬仪式中。笔者试图研究民间道教音乐如何在严格传承了道教仪式的同时,又实现了其科仪音乐的本土化和世俗化。

  • 标签: 洞头 丧葬仪式 道教音乐
  • 简介:富阳当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吹打乐,以唢呐(梅花)为主奏的梅花锣鼓,以及以笛、笙主奏的鼓亭锣鼓;鼓亭锣鼓是绝不可用于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与梅花锣鼓同样均为宗族子弟演奏并使用,而1949年以后梅花锣鼓逐渐被有偿地运用到婚丧事之中,鼓亭锣鼓则依然保留着对于用乐场合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比当地不同时期的丧葬仪式及梅花锣鼓的用乐,了解和记录社会变迁中富阳地区丧葬仪式中吹打乐变化与不变因素;结合宗族文化,解答原本只能用于宗族成员之间的梅花锣鼓,可以被广泛的、且有偿地被用于当今的丧葬仪式之中的原因,从而把握局内人观念中的仪式和音乐的观念,体现局内人的社会价值观。

  • 标签: 富阳 丧葬仪式 梅花锣鼓 宗族 变迁
  • 简介:<正>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覆盖下的丧葬仪式是非常讲究的。丧仪、凶礼成为官方政治生活和民间日常生活共同建构的一种集体仪式,表达着不同社会阶层对死亡的体认和对生命的诠释。但随着礼乐在民间的分野,负载着不同举丧程序和文化现象的丧葬活动,也经历了许多制度

  • 标签: 方相 演剧活动 伎艺 僧道 黄金四目 角抵
  • 简介:1810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及老师大卫,13岁便跟随德国小提琴家Spohr学习小提琴,17岁那年便和他的妹妹Louise一起巡回演出。后来他认识了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也进一步成为门德尔松的密友,常常一起演奏室乐。

  • 标签: 费迪南德·大卫 德国 小提琴 作曲家 演奏技艺 炫技
  • 简介:《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要使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音声流传至今,中间需要有若干特殊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2009年春节期间在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翻阅高氏丧葬"点主礼"手抄本时,发现其中有《诗经》中的《嘉鱼》、《鹿鸣》、《鱼丽》、《素冠》、《蓼莪》、《楚茨》等篇及"笙诗"《白华》、《南陔》两篇补亡诗。通过对《嘉鱼》、《鱼丽》"歌诗"音声的采录和解读,发现它们很有可能是远古《诗经》遗音在当今民间的孑遗之一,是今人了解《诗经》原始音声不可多得的鲜活标本。

  • 标签: 诗经 阿弓镇 高氏 “点主礼”
  • 简介:摩梭人的丧葬仪式程序复杂、用乐讲究,是摩梭人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摩梭文化的历史性、地缘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通过对云南丽江市宁蒗县拉伯乡瓦伊村高龄摩梭女性葬礼的个案考察,记录其使用音乐的情况,探析丧葬仪式音声中的宗教因素、乐器的双重属性以及音乐中所体现的生死观念,揭示摩梭人丧葬仪式中体系、仪式行为与仪式音乐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摩梭人 瓦伊村 丧葬仪式 音乐 达巴教
  • 简介:从歌剧《黛里奥》的整个剧情发展来看,很难逃脱那个时代的崇尚,一切美好与理想的实现都寄希望于某种强大力量的出现,尽管,这不同于以往对救世主的企盼,但正义的面颊、善良的愿望还是要被拼贴在某一大人物的身上。但当我们仔细地聆听贝多芬的音乐,以及他在创作中所赋予不同角色的热情与关注时,却发现其戏剧性的重点与高潮都已不同于原剧本的昭示,实际上是在用音乐不断地颠覆着这一因循守旧的素材,将重点集中在小人物身上,使之爱成为全剧的主导;爱是实施拯救的前提:爱是剧情构筑的核心。歌剧主角莱奥诺拉不仅拯救了爱人,同时也拯救了她自己,这是爱的一次伟大升华。

  • 标签: 贝多芬 《费黛里奥》 拯救
  • 简介:Re—Do—La三声腔由re、do、la三个音构成。其腔核具有re、la开合,Re—Do—La复沓,交错和终止的功能,由此构成乐段和各种次级结构单位。Re—Do—La三声腔的扩展能形成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此结构原理是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的基本构成原理之一,与楚音乐文化可能有渊源关系。

  • 标签: Re—Do—La三声腔 腔核结构力 扩展 楚音乐文化
  • 简介:本刊自今年第一期起发表了吴跃华老师的系列约稿文章,道理讲了很多,但缺乏鲜活的案例来展示正巧,吴老师于2016年所著《平民音乐教育家承铿释传》中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当下国家级音乐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主编尽管人已仙逝,但书中有吴老师亲历的采访记录,非常值得广大琴童家长、教师参考现摘录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 标签: 音乐教育家 儿童 人民教育出版社 钢琴 音乐教材 采访记录
  • 简介:<正>邓洪同志发表《关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是一个东西的质疑——与王宁一同志商榷》(载于《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以下简称文,拙文《简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兼对某些成说的质疑》,发表于《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一文,读后感到十分高兴。对于这样一个古老而又陈旧的题目,居然有人愿意不顾疲倦地认真对待,这已足够令人感激。门庭冷落的音乐美学界,

  • 标签: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 相互关系 中国音乐学 内容和形式 音乐美学 认真对待
  • 简介:和绿叶乍黄、已显秋意的北京相比,十月的意大利卡斯特达多市还是一片绿意葱茏。清新的空气、起伏的山峦和点缀其问的红顶白墙的民居,让我这个外来客感到新奇而兴奋。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我和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专业的戴钰如姐跟随我们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手风琴教授曹晓青来到了意大利卡斯特达多市参加第29届意大利卡斯特达多国际手风琴比赛。参加此次比赛让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组第一名的奖杯,更多的收获是在我回国以后的几十天里渐渐体会出来的。我以随笔的形式记述下来与《小演奏家》的读者共同品味……

  • 标签: 手风琴 演奏家 中央音乐学院 感受 形式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