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东北地区锡伯族的音乐文化认同是一种双重的音乐文化认同,即对反哺音乐文化认同以及对东北地域音乐文化认同.在这一双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路径,其中基于反哺音乐文化认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较为关注锡伯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性定位,其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是将锡伯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标识;而基于东北地域音乐文化认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建构较为关注锡伯族音乐文化的空间性定位,其建构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是利用东北地域音乐文化民族化的方式来形成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 标签: 文化认同 锡伯族音乐 身份建构
  • 简介:张家港曲艺家协会成立于2011年,现有会员100余人,是一个老、中、青、少结合,传(承)、创(作)、演(出)、研(究)并举,植根于民众的,被本区域曲艺工作者和曲艺爱好者视为“温馨之家”的基层组织。协会密切联系社会,上承经典,下接地气,努力构建会员间信息沟通、经验交流、作品提升、艺术切磋的服务平台,营造正气昂扬、积极向上、崇文尚艺、宽松活泼的和谐氛围,千方百计为会员创造挖掘整理、传承经典、精品创作、出版演出的机会条件,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曲艺名城”的成功创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曲艺的传承发展、普及提高和服务经济社会、繁荣文化生活作出贡献。

  • 标签: 先进文化 民众 服务平台 中国曲艺 传承发展 经济社会
  • 简介:实践和探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多元化的课程评价能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即时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课程目标达成的有力依据,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中非常关键的技术,更是一条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捷径。

  • 标签: 多元评价机制 课程目标 考核方案
  • 简介:南京白局生发于明末,是用明清俗曲及江南小调曲牌和念白串联说唱的曲艺形式,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京白局表演人数一般是一二人或三五人,一人用鼓和板,其他人用牙箸有节奏地击打瓷碟,乐队以二胡、琵琶、三弦等伴奏。因过去白局表演不收报酬,总是“白唱一局”,故名“白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传唱于南京街头巷尾的白局逐渐式微,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重新受到重视。

  • 标签: 南京云锦 传承发展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清俗曲 国家级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中国公民远渡重洋去海外学习,工作和定居。他们中不泛有些在中国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人士。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他们中有些已经放弃了自己的音乐生涯,有些还在默默地为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而努力。并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文化特征和当地的音乐家们一起合作,创新。作为一个民族音乐学家和中国传统乐器笙的演奏员,我想借以此文来阐述澳大利亚Jazz乐队Origami和我共同合作的跨文化音乐项目《五行》。并总结我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些经验,从而为读者提供中国音乐在澳大利亚与当地音乐家合作的一些信息。

  • 标签: 中国公民 澳大利亚 音乐创作 《五行》 合作 乐队
  • 简介:一、合唱指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合唱是多声部集体演唱的声乐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多人参与、集体配合。这种歌唱形式与普通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普通中小学教育大都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即一位教师面向多位学生实施课堂教学。

  • 标签: 合唱指挥 音乐教育专业 设置问题 课程 高校 基础音乐教育
  • 简介:在各类时尚元素充斥的文化背景下,戏曲艺术正逐渐与孩子们远离。为了更好地留住经典,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戏曲文化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中小学校的传播和普及,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戏曲开始走进校园。因此说"戏曲进校园"是文化活动传承的一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大戏。本文介绍了一些在校园内继承和发扬戏曲文化的具体的工作措施,进而探索在校园内弘扬戏曲文化工作的方法.

  • 标签: 戏曲 校园 传承 发展 探索
  • 简介:本文基于历史视角,阐述20世纪70—90年代美国教育体系的弊端及引发的课程“断续”问题,探讨当时的一份重要文件——《K-12年级音乐课程目标》(CourseGoalsinMusicGradesK-12)①对我国音乐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可借鉴经验,为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

  • 标签: 音乐课程 课程一体化 国际比较 历史视域 美国 标的
  • 简介:原创交响乐《盛京故事》是依托辽宁沈阳地域文化为素材的交响乐作品,共分为'沈阳故宫赋'、'九·一八祭'、'摇篮曲'、'长子情怀'四个乐章,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这部交响乐作品为例,从'富于多变的曲式结构'、'民俗风格的旋律改创'、'风格细腻的音响色彩'三个层面尝试解读。

  • 标签: 交响乐 交响乐作品 音响色彩 地域文化 曲式结构 主题旋律
  • 简介:1996至1998年间,陕西神木县的大保当镇陆续发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26座,其中14座墓中有画像石,墓葬封门石柱上镌刻着精美的乐舞百戏图像。文章认为:该墓葬群的墓主人系匈奴贵族,画像石所表现的是匈奴人汉化、生活惬意,匈、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内容。这是音乐史研究中少有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 标签: 神木大保当 画像石 汉化 匈汉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