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  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说得多,具体举例示范的少,这也许是目前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通病.笔者以多年学习、教学中的具体曲目为例,谈谈如何进行示范教学.……

  • 标签: 实例探讨 教学实例 钢琴教学
  • 简介: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忧郁气质是其穿越历史、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对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所蕴涵的忧郁气质的认知目前并非人所共知。本文试图从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其艺术歌曲的实例分析入手,探寻忧郁气质在其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 标签: 舒伯特 艺术歌曲 忧郁气质
  • 简介:2004年12月,我在《中华戏曲》第31辑发表《早期诸宫调歌词的重大发现》一文,对2000年5月山西侯马二水金墓四壁所书之歌词四首作了初步的校理,从其所用宫调,即[南吕宫·瑶台月]、[道宫·解红]、[般涉调·沁园春]、[仙吕调·乔和笙],结合其所表现之内容,考定其实为金代早期之诸宫调散套,认为这种不带尾声的歌曲组合,反映了早期诸宫调联套的特点,虽仅为一例,“其意义却非同凡响”.

  • 标签: 散套实例 早期诸宫调 诸宫调散套
  • 简介:性爱音乐活动(EroticMusicalActivity)是一种以情歌演唱(奏)为手段、以寻求性偶为目的的性俗。我于1988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这一命名,简称EMA,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民俗活动,以民间音乐演唱(奏)为方式并以此为媒介以求达到寻求性伴的目的;这种活动是当地性俗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常与当地婚俗有关联但却不一定相顺应,它的目的不一定包括寻求爱情或婚姻配偶,它也不一定导致婚姻”。EMA是一种在不同地区的许多族群之中长期留存的传统,但在学术研究和社会的“主流”叙事中它却被长期忽略。EMA传统被边缘化的现象,可以理解为是由“主流”话语导致的一种社会建构。对EMA被边缘化的情况和成因进行深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了解EMA本身,也在于了解不同社会话语之间的关系、权势的运作、诛及权势与话语的关系。通过EMA的命名、界定与研究路向的阐述,对黎族EMA实例的文化志陈述,以及“社会文化对立共生体”理论的提出,我希望能够对性爱音乐活动的深层社会成因作出阐释,也希望能对丰富人类学理论有所贡献。

  • 标签: 性爱音乐活动 EMA 性俗 婚俗 黎族 海南
  • 简介:20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民间的礼俗活动相继恢复,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音乐因依附于各种礼俗活动而得以复活、复兴.当代陕北民间音乐的实例揭示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变迁的一条基本规律: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并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总是和一定的礼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礼俗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品种之一.

  • 标签: 民间音乐 陕北鼓乐 礼俗音乐
  • 简介:音乐作品中作为精神内涵的形而上意义,既不是音响实体,也不是音乐的形式结构。如果仅仅从形式结构本身去追究音乐的意义,几乎难以企及。问题是,如何才能"听"见那些由声音引发的形而上意义?本文试图以不同观念与概念的"听"作为理论基础,并创用专门针对音乐形而上意义的新概念"内在谛听"为研究重点,辅以三部不同体裁的西方音乐作品为例,来阐明如何透过在场的声音"听"见到不在场声音。

  • 标签: 内在谛听 音乐作品 《哥德堡变奏曲》
  • 简介:目前所见的中外关于“贝多芬在中国”的研究,毫无例外地都以李叔同1906年在《音乐小杂志》刊登的贝多芬炭画像和他三百余字的《比杜芬传》为始。事实上,早在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租界的西侨乐人已有演奏贝多芬弦乐三重奏之史实。到1870年代,不仅贝多芬的各类室内乐作品已在沪租界的音乐会上和沙龙中频繁上演,他的交响乐、序曲、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也不时被来华巡演的西洋乐人和寓居上海的西侨演奏。本文以19世纪最后20年贝多芬音乐在上海西人音乐生活中的呈现为焦点,以编年的方式追溯贝多芬各类作品在晚清中国的演奏史。

  • 标签: 贝多芬 上海 北华捷报 字林西报 兰心戏院
  • 简介:作者通过对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三个田野调查实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发对中国民间相似事例的比较与思考,提出不同文化间可能存在音乐习俗模式的同构现象这一学术问题,并以调查实例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 标签: 巴厘岛音乐习俗 跨文化音乐比较 音乐习俗模式同构
  • 简介: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共时态可读文本〉共时态可写文本”四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它们在三个层级的“元文本-对象文本”关系平台上依次展开对话交流。在此多重互文性过程中,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文本二重性、历时文化语境中由隐而显的政治边界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跨界音乐文化格局的“解构-重构”等学术话题也一一展现出来。

  • 标签: 音乐民族志书写 共时性平台 “显-隐”历时研究观 云南与东南亚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 可写文本-可读文本
  • 简介:近些年来,国内音乐理论界有关“分析”的讨论非常热烈:“音乐分析”、“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学”成为热门话题;2007年在西安召开的西方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的主题是“历史、分析、批评、方法”;更大规模的讨论是2009年10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上海会议”),更是把“分析”这个话题推向了高峰。

  • 标签: 话题 音乐分析 上海会议 音乐学分析 2007年 学术研讨会
  • 简介:我认为,音乐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之一,是学会在理解过去的音乐时,尽可能地接近这种音乐创作的参与者们的观点.这些参与者包括作曲家、表演者、赞助人、听众、批评家和理论家,因为所有这些人在音乐作品和体裁的创造中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方艺术音乐历史研究的这个目标和很多民族音乐学家所采取的目标相类似:从其参与者的观点来理解一种文化中的音乐.这使得民族音乐学家们把自己置于音乐大师们的教导之下,并带着向参与者学习的目的去采访他们.

  • 标签: 巴罗克歌剧 歌剧分析 巴罗克时代 西方音乐史
  • 简介:手稿分析(Sketch-basedAnalysis),是立足于作曲家手稿所作的音乐分析。通过观察作曲家对音乐材料的取舍,推断其创作思维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理解作品创作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手稿分析的认识,指出对作曲家手稿研究的必要性,这不仅可以增加对乐谱版本完整性的认识,同时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最终作品的素材与结构。

  • 标签: 手稿 手稿分析 音乐分析
  • 简介: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自2002年首演后在两岸音乐界都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从作曲技术手段方面对其第二乐章《安平怀古》进行分析,着重指出作曲家以高度集中的音乐材料、简约的核一心主题,表现了在严格控制和自由展开之间高度平衡的艺术技巧。

  • 标签: 鲍元恺 序列 安平怀古 调式 和声 节奏
  • 简介:合唱《雨后彩虹》是陆在易的合唱代表作之一,作品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合唱创作的丰富手法和旋律写作的深厚功力。本文对作品的主题发展、特色旋律音级、主导动机等创作特色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陆在易 雨后彩虹 主题发展 特色旋律音级 主导动机
  • 简介:在芬兰西贝柳斯青年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多了,很多学习笔记因平时忙于功课和工作,没有整块的时间加以整理、总结。这一次我决心抓紧圣诞节假期,集中整理两个问题,愿和同志们一起进行探讨。(一)作曲技巧中的“链环”性肖斯塔科维奇曾批评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结构像施工架那样外露,缺乏交融,缺乏自然的过渡。我的作曲老师海曼涅密在听完国内几位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之后,曾谈及缺乏粘连性(coherence)。以上二人的意见使我联想到平时作品分析课的

  • 标签: 作品分析 肖斯塔科维奇 斯特拉文斯基 西贝柳斯 钢琴协奏曲 加冕协奏曲
  • 简介:中国“MTV”现象分析●胥昌秀当今城市家庭生活中每日必读的是晚间看电视。电视文学、电视艺术、电视社教已堂而皇之地成为时代文化生活的主流。王蒙先生在《关于转型期文化》中说:“转型——实质上是经济带动下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而家庭生活的一系列的转型。”当...

  • 标签: 现象分析 艺术形式 中国音乐 民族文化艺术 作品 艺术表现
  • 简介:也要有程咬金的“三斧子”前些年电视里播放隋唐演义,其中的人物程咬金给我印象最深。他是一位颇具幽默和喜剧性色彩的大英雄。虽然武艺不精(只会抡三斧子),可是运气不错,总打胜仗,是一位福将……。说书人的口才真好,绘声绘色,每每讲到程咬金的“三斧子”功时,我都会哑然失笑。心想:“演义毕竟是演义!历史上,那里会有只凭三斧子就成为英雄的呢?”

  • 标签: 音乐分析 喜剧性 英雄
  • 简介:一、看中国作曲家怎样摆脱“西方胎记”(下)1.中国当代音乐的旋律风格确立(1)源于传统和民族音乐的旋律创作(2)源于中国调式、音列的旋律创作)(3)源于语言和音程、腔调的旋律创作

  • 标签: 音乐分析 民族音乐 当代音乐 旋律 中国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