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是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的一枝独秀。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舞蹈艺术正在不断发展、探索,寻求其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通过赛事,我们不难看出正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编创者朝着更高的追求向前探索,编创出富有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人民接地气的优秀作品。

  • 标签: 中国蒙古族舞蹈 民族文化 传统习俗 原生态
  • 简介:我们能够对于存在着的一些文物或者建筑进行保护,那些是我们心目中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其实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需要我们的保护的。在这篇文章中,会对蒙古族音乐进行研究,并且对如何去做才会使得这种文化传承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这样的改变和做法,了解到艺术的本质与价值,对其文化传统的发展演变规律与演变过程进行探讨,以期为日后进行更好的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奠定一定的基础。

  • 标签: 蒙古族 音乐 活态传承 衍变
  • 简介:国家、民族、族群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的记忆,并通过符号文本、书面文本、口头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延续,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历史的再表述。蒙古族长调作为口头文本,一方面以歌词的延续来承载其族群特殊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着现代变迁。文章以土尔扈特部长调为载体,期望透过现代田野来重构历史事实,从田野路径、长调记忆、音乐声态三维度解析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长调音乐文化。

  • 标签: 历史记忆 口头文本 蒙古族 土尔扈特部 长调音乐
  • 简介:蒙古族长调的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这个问题上,民间/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给出了多元的审美经验描述和阐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音响感性样式,不同文化持有者在审美经验的判断上,得出了长调音乐或“欢乐”或“悲伤”,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族传统社会长调音乐审美价值观的探讨,以及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分析,指出长调音乐对“局内人”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具有“欢乐”的情感价值属性。

  • 标签: 长调 审美价值判断 欢乐 悲伤
  • 简介:《十五的月亮》是现代剧作家海默于1948—1949年创作的一部内蒙古题材的汉语歌剧。这部歌剧直接孕育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的插曲《敖包相会》的诞生;较受学术界关注的"劝奶音乐",也早在1949年随这部歌剧搬上了舞台。文章论述了这部歌剧的创作历程、剧本及音乐特点,并对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

  • 标签: 十五的月亮 内蒙古歌剧 东蒙民歌 采集活动 敖包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