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纪念空间具有唤起和重构集体记忆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冼星海纪念政治空间、日常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多维生产,成功塑造了大众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集体记忆。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制的纪念空间设置,尚未能完全释放冼星海纪念空间应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 标签: 冼星海 纪念空间 集体记忆
  • 简介:等节奏作为中世纪晚期音乐的重要创作技术,不仅凸显了音乐形式的自足性意蕴,而且还渗透了中世纪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智性"建构思维。在音乐历史的认识上,等节奏一直被视为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新创作技术而由学界普遍接受。然而,从历史的维度考量,笔者却发现,经过12世纪末节奏模式之重复形态的铺垫,早在"前弗朗科"的实践阶段,等节奏的形态就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法国蒙彼利埃抄本中的经文歌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中旋律与自由节奏的固定反复,已然具有了等节奏技术的样态。最终,法国作曲家维特里的经文歌创作,奠定了14世纪"新艺术"等节奏技术的结构范式。以此,基于等节奏技术的形成过程,欧洲艺术音乐创作中的逻辑结构思维以及独创性才渐至凸显出来。

  • 标签: 等节奏 节奏模式 “奥多” 蒙彼利埃抄本 维特里 “智性”建构
  • 简介:"燕礼",是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有"礼"有"乐",在"燕飨"礼仪和用乐操演中实现。"燕礼"因其"礼"之性质,而与社会政治相交集;又因其"仪"之性质,而直接联系仪式并与仪式活动互动,从而塑造出"燕礼"及其用乐(即"燕乐")之社会性质与特征。鉴于"礼仪"活动与"身体"之互动,以"身体"角度切入,聚焦考察"燕礼"仪式之三大问题:一、"礼乐制度"下"燕礼"之特殊性质;二、"燕礼"背景中仪式音乐之特点;三、"燕乐"之"社会制度"建构和国人"文化心态"建构之双重社会建构

  • 标签: 周代礼乐 燕礼用乐 仪式 身体 社会建构
  • 简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课程,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路径是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艺术课程建构的继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实施者的出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构也应随之进行,切实做到与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无缝对接.

  • 标签: 应用型院校 艺术专业 课程体系建构
  • 简介:京、津、冀一带的"音乐会"研究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高地之一,30余年来吸引了众多学者投入其中,至今研究热度持续不减。该书的调查研究以单一村落为视角,记录了特定时段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圈头村"音乐会"个案。书中收集的原始工尺谱文本与音响资料,对后续研究具有深远价值。

  • 标签: 圈头村 音乐会 调查 延续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