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构建民族音乐课程必须综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现代西方音乐文化呈现出强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民族音乐文化,使其许多层面失去了它本来应有色特色。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传统音乐是如何被遮蔽的,为民族音乐课程建构做铺垫。

  • 标签: 多元文化 民族音乐 课程建构
  • 简介:在潮乐研究的领域里,有些问题困扰了我们整整一个世纪.如源流问题,关于"二四"古谱来源问题,关于"二四"谱为何从"二"字排起问题,关于潮州音乐乐律是否"七平均律"问题,关于"轻、重、反、活"的称谓问题,关于潮州锣鼓乐"锣鼓字谱"记写的看法,关于潮州音乐概念的问题,关于潮乐记谱订谱的问题.梳理好上述这些问题,意义相当深远.在新世纪中,潮州音乐要生发出创造性传统生机,要走向现代化,其取向应该紧紧抓住一点,就是在变革中保种.

  • 标签: 潮州音乐 潮乐研究 潮乐创作 传统音乐文化
  • 简介:戏曲动画是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视觉隐喻可使戏曲动画在角色的象征性与叙事的艺术化启蒙方面表现出无限的内涵与魅力。我们以视觉隐喻与戏曲动画创作和叙事外延的相互关系作为切入点,结合戏曲动画本身的视觉元素来探讨视觉隐喻在戏曲动画创作中的使用,从认知、思维的内在及本质的结构层面就角色个性与叙事外延对戏曲动画视觉效果的意义进行探索与分析。

  • 标签: 戏曲动画 视觉隐喻 视觉元素 叙事外延
  • 简介:在今天中国的音乐生活中,多数人接受的音乐样式是声乐表演。由于世纪末的音乐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演唱者的主体建构加以探讨,这对音乐生活与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一般理论层面和具体实践层面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当...

  • 标签: 声乐表演 演唱者 主体性 文化工业 主体建构 表演主体
  • 简介:绪论(一)戏曲之雅俗推移与京剧成立发展之概况清乾隆间,戏曲史上有所谓“花雅争衡”,指的是北京剧坛雅部昆腔与花部乱弹间的竞争与消长。而事实上,戏曲自大戏“南戏北剧”成立以后,戏曲的发展就是雅俗间的争衡递进与交融蜕变的历程。笔者因有《论说“戏曲雅俗之推移”》(未刊),大意谓:

  • 标签: 京剧流派 艺术 戏曲史 雅俗
  • 简介:前言说唱和戏曲,以唱词分有词曲系和诗赞系;以音乐分有曲牌体和板腔体。词曲系与曲牌体相应,诗赞系与板腔体相合;亦即曲牌体、板腔体各以词曲、诗赞为载体,因之可以合称为词曲系曲牌体与诗赞系板腔体。

  • 标签: 音节形式 衬字 语言旋律 曲牌体 北曲 板腔体
  • 简介: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面临着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迫切需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观的改良。高师视唱练耳课程价值观应当顺应教育理念的变革而变革,实现“基础性、综合性、师范性”功用的课程观取向将有助于引导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这一系列因素构建而成的课程观的重新定位.

  • 标签: 高师视唱练耳 课程观 取向
  • 简介: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教育传统的国家,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国乐教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中国的乐教传统、乐教现状、乐教思想以及乐教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其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规律及价值选择的实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中国乐教 乐教思想 乐教功用 价值取向
  • 简介:民国时期京剧流派理论研究虽然是创始时期,但在流派本体研究上却呈现出不俗的学术风貌。流派意识、流派分类、流派命名三个维度,初步确立了流派理论本体研究的对象、范畴和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流派理论体系的雏形,对后来流派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百年来的理论研究基本是民国时期流派理论研究框架基础上的扩展与延伸。

  • 标签: 民国 京剧 流派研究 理论建构
  • 简介:纪念空间具有唤起和重构集体记忆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冼星海纪念政治空间、日常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多维生产,成功塑造了大众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集体记忆。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制的纪念空间设置,尚未能完全释放冼星海纪念空间应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 标签: 冼星海 纪念空间 集体记忆
  • 简介:明代剧论和画论都有“尊古”的说法,但内涵不尽相同。前者是文人画思潮的勃兴,后者则有文化寻根的意味。因为曲坛尊的元曲本身就是俗文化的一种,而以元四家所代表的元画属于士夫画;所以虽然他们尊元的形式一致,也在文人的参与下呈现出一些相似的面貌,但实际发展指向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戏曲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质。

  • 标签: 明代戏曲 剧论 画论
  • 简介:军礼建构是朱元璋寻求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明代军礼建构的过程是朱明皇帝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秩序的要求而完成的。军礼用乐正是由于军礼的这种皇权的合法性要求,而呈现出多样丰富性的特征。

  • 标签: 明代 军礼建构 军礼用乐
  • 简介:一、音乐常态教学与优质化建构本文所谓的音乐常态教学,是指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选用国家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教师用书及音响资料等,合理制订适合义务教育各学段的音乐课程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准备课程实施所必需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证音乐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而非常态教学,是指不按照课程实施方案,随意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随意安排课堂内容或者一唱而过、一听而过的教学现象。

  • 标签: 音乐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 优质化 课程实施 义务教育 国家教育部
  • 简介:等节奏作为中世纪晚期音乐的重要创作技术,不仅凸显了音乐形式的自足性意蕴,而且还渗透了中世纪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智性"建构思维。在音乐历史的认识上,等节奏一直被视为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新创作技术而由学界普遍接受。然而,从历史的维度考量,笔者却发现,经过12世纪末节奏模式之重复形态的铺垫,早在"前弗朗科"的实践阶段,等节奏的形态就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法国蒙彼利埃抄本中的经文歌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中旋律与自由节奏的固定反复,已然具有了等节奏技术的样态。最终,法国作曲家维特里的经文歌创作,奠定了14世纪"新艺术"等节奏技术的结构范式。以此,基于等节奏技术的形成过程,欧洲艺术音乐创作中的逻辑结构思维以及独创性才渐至凸显出来。

  • 标签: 等节奏 节奏模式 “奥多” 蒙彼利埃抄本 维特里 “智性”建构
  • 简介:根据张天翼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氏父子》在电影史上一直居于边缘的位置,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既往的论者囿于左倾的“进步观”,看不出其真正的价值有关,另一方面也还与很多论者的某些狭隘的电影史观有关。因此,有必要从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立场审视、勾勒电影发展的轨迹,惟其如此,像《包氏父子》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才不仅不会被忽略,而且会成为整个电影史建构的主干,进而才能真正揭示出电影史运行的内在的美学规律。

  • 标签: 《包氏父子》 电影史 现实主义电影美学
  • 简介:基于音乐作品审美品格及其接受者的多层次性,音乐作品评价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概念而无论古今中外。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艺术作品评价标准,亦经历了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三化”标准到“三性统一”标准等的数度变迁。而在当代音乐审美实践中出现的“题材标准”、“国际标准”、“国粹标准”、“市场标准”乃至“人际标准”,均反映出音乐评价标准的种种乱象。为此,从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出发,将于润洋提出之“三维结合”由学术研究方法论向音乐批评标准论拓展,当能为建构具有国际视野、时代气象和中国特色的音乐评价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开启创新思路。

  • 标签: 音乐作品 评价体系 音乐评论 “三维结合”方法论
  • 简介:<正>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模式的登陆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效率文明在2世纪90年代形成庞大的包围圈。戏曲艺术80年代初在都市的繁盛无法延续到90年代,无法介入90年代主流/大众文化的现实(市场)角逐而逐渐退却至农村。虽然戏曲在城市仍有演出,但引起关注的

  • 标签: 戏曲演出 公共空间 地方戏曲 村落社会 文化模式 生活观念
  • 简介:笔者在本文中从三个角度评述了《音乐人类学导引》这本专著的特点:一、视野的流动性;二、跨学科比较的研究方法;三、以文化为基点来界定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音乐人类学导引》为需要了解、学习该学科的人们搭起了一座认知音乐人类学的桥梁,通过它,更多的人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认知、运用音乐人类学知识。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视野 跨学科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