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期,是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产物。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束缚,大量采用全音阶、平行和弦以及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和叠置和弦,形成了扑朔迷离的音乐效果。在配器上,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力图精致纤细,重视音乐的色彩感和层次感,强调在朦胧的光色中对气氛和情调进行表现。

  • 标签: 印象主义音乐 法国历史文化 民族艺术
  • 简介:《光明日报》第六版头条套彩大篇幅(约四分之三版面)刊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叶小钢教授文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与方向》。该文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的最新最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将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行动指引与实践参考。

  • 标签: 习近平文艺思想 “十九大” 文艺创作
  • 简介:《苔依丝》是法国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儒勒·马斯奈(1842-1912年)的歌剧代表作。在世纪之交(19-20世纪),马斯奈是与圣·桑齐名的法国著名音乐家,以创作歌剧著称。马斯奈一生共创作歌剧三十余部。综观其歌剧创作生涯,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从歌剧素材看,马斯奈擅长将小说谱为歌剧,如其创作的歌剧《曼侬》是根据普列沃原著小说改编而成,歌剧《苔依丝》则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朗士于1890年创作的同名小说

  • 标签: 人物关系 二度创作 小说文本
  • 简介:20世纪30年代,河北钢琴教育开启了自己的篇章,历经80余年发展,其已形成系统的钢琴教育体系,在此期间河北省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教育家培养了众多国家音乐骨干人才,且将来河北钢琴教育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按照不同历史阶段,将河北省钢琴教育分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钢琴教育和社会业余钢琴教育三部分,分别从历史概述、重要机构教师构成、教学法和教材建设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填补了国内对河北钢琴教育研究的空白,为日后对河北钢琴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河北省 钢琴教育 历史与发展
  • 简介:河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由多民族迁徙杂居、融合同化所构成的特殊地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时空场域中产生了贤孝这一独特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形式。元代,贤孝作为盲眼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从业行当,依借宝卷及“二十四孝”的题材文本行走于元属各地,于是河州贤孝的最早形式“家书”兴起,至元末明初达到兴盛;明代,伴随着国家统一和对河州等地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汉化的政权意志,代表中原儒家文化的“国书”全面兴起,至清代达到兴盛;清末民初,伴随着天灾人祸、军阀盘踞和大范围的反清起义,代表个人和群体意志的“新书”开始兴起,至民国达到兴盛。

  • 标签: 河州贤孝 盲眼人 题材 家书 国书 新书
  • 简介:新古典主义是继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之后形成的理论流派,它追求理性、秩序与和谐的风格原则对二十世纪美国的钢琴奏鸣曲起到了重要影响。作为广泛吸收、融合多种音乐文化的美国,正是由于新古典主义和其他多种流派的影响,才使其奏鸣曲有了本土化的快速发展。

  • 标签: 新古典主义 美国钢琴奏鸣曲 美学风格
  • 简介:《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梅峰导演的再创作改编为同名电影作品,将一出农场中的闹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当下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电影文本与原著小说的对比研究,探寻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力度与向度,评析本部作品改编的完整度和超越度,理解“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文字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电影改编 视听语言
  • 简介:明清时期,根据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路径及福建戏曲到达南洋地区的史料记载,对文献中现存的外国人在南洋关于福建戏曲记载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这些史料管窥福建戏曲在南洋的传播和产生的影响。以外国人笔下的福建戏曲作为切入点,从外国人对福建戏曲的认知和体验的历史性过程中,探究福建戏曲在南洋传播的历史现状,并对部分史料中可以重新论证的论点,进行新的探究。

  • 标签: 明清时期 福建戏曲 南洋传播 历史探究
  • 简介:20世纪许多前辈学者们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对于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和演变的中国音乐,显然,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许多问题仍然摆在我们面前。史料开掘、乐谱发掘与古今联系是我国音乐史研究与发展的3个重要而根本的途径,中国音乐史学今后的前景即决定于在这3个方面所下的功夫如何。

  • 标签: 中国音乐史学 学术传统 史料开掘 乐谱解译
  • 简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的研究不仅具有红色文化价值,而且对于四川,乃至全国的民间歌曲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曲在当时当地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历史政治背景使其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韵味,它不仅不局限于时空,而且传承与流变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时过境迁,它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挖掘,而现状并不乐观,有待专家学者的更深入研究。

  • 标签: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色歌曲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乐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伎乐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伎乐与乐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乐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伎乐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伎乐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乐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伎乐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内蒙古黄河沿岸生活着一个特殊的蒙古族群体——杭哈蒙古族,从族源看,他们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后裔。1949年以后,政府以黄河为界通过行政区划把他们归为巴彦淖尔盟。这一族群和乌拉特蒙古族近百年来共同居住在一个行政区域,他们的生活、民俗、乃日仪式、民歌等互相借鉴、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哈风格。本文谈到的双重文化认同,是从人类学视角去看待杭哈蒙古族的历史与当下,将这个群体搁置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去梳理他们的历史记忆与行政区划,从而去关注和阐释当地民歌的界定、民歌手的身份表述和他们在音乐生活中的文化建构。

  • 标签: 蒙古族 杭哈民歌 部落传统 行政区划 身份表述 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