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民间有旬老话:“过大年扭秧歌。”这扭秧歌还真就像过年一样,那喇叭吹得人心直痒痒。可不是吗?老百姓常挂在嘴上的俗话说得好,“听见唢呐响,脚底板儿就痒……”、“看见秧歌闹,撂下筷子撂下碗……”。的确,这七场演出着实让我们兴奋了一把。此次展演可用4个字来概括:“好、齐、特、全”。

  • 标签: 民族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演 国家级 秧歌 老百姓
  • 简介:身份认同是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共同作用,而达到的期望与被期望的多重角色形貌,包含对应关系的角色扮演、情感参与的身体动作变换等。通过分析湘西苗族花鼓舞传承人,尤其是龙英棠、石顺明两位为例,阐述族群文化与个体生命认知互动所形成身体舞蹈语汇的差异性,分析传承人作为族人、演员、鼓王等角色时的身份角色话语,提出研究"遗"民间舞蹈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或有助于研究和尊重传承人个体能动性的存在,推动"遗"民间舞蹈的传承实践。

  • 标签: 身份认同 传承人 身体 湘西苗族花鼓舞
  • 简介: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研究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探讨舞蹈教育的规律、价值和作用,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相结合的科研课题,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科研任务。本文从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民间舞传承机制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立足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动作运动形态,掌握动作风格;以发散思维,即兴创作,调动内在因素的潜能;以多媒体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效果,达到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激活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 标签: 运动形态 内在因素 本土文化资源 动态知识观(静态知识观) 即兴创作
  • 简介: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踏歌》是对深厚中国文化的一种诗般写意。有诗云"忽闻岸上踏歌声",又有诗云"踏歌连天晓",舞中女子罗衣从风,长袖交横,仙乐飘飘中载歌载舞,乐而忘返,沉醉东风,似一幅少女相携踏青图。本文通过对汉唐古典舞代表作品《踏歌》和汉唐舞基训内容、意境构建的分析,对比现代舞蹈的发展脉络,试图探寻汉唐古典舞所特有的对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和对现代精神的诉求。

  • 标签: 踏歌 文化传承 精神诉求
  • 简介:本文从文化生态保护理论看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后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通过对羌族羊皮鼓舞形态的整体性保护,探讨文化生态保护下羌族羊皮鼓舞传承多样化的方式,对如何就羌族羊皮鼓的传承形成文化生态的联动,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

  • 标签: 羌族 羊皮鼓舞 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民俗舞蹈被保存在民间仪式中,为民间舞蹈的舞台创作提供着丰富的养料。笔者编创女子群舞《红灯笼》的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山西民间民俗活动"闹花灯"(亦称"闹元宵")。"闹花灯"是山西民间社火仪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挂起红灯笼,寓意新年平安顺利。本文以山西民俗活动"闹花灯"仪式形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舞台艺术创作实例《红灯笼》,通过对文化象征符号向舞蹈意象符号的转变,以及民俗仪式结构向舞蹈情感结构的转变,两个实现途径进行分析,在民间舞蹈创作和地方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上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 标签: “闹花灯” 民俗文化 象征符号 仪式结构
  • 简介:“草原文化节舞蹈精品展演”传递的信息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的舞界文化传承主题。舞蹈传承说,凭借血脉相连是真实,思想相承是真诚,精神相聚是善美,必然图腾相承是神圣。

  • 标签: 内蒙古草原 文化传承 文化节 天堂 舞蹈
  • 简介:舞蹈大师吴晓邦已经逝世八年了,他是1995年7月8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的,享年89岁,他的去世是中国文艺界和舞蹈界一大损失,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舞蹈艺术文化遗产,这笔遗产就是博大精深的吴晓邦舞蹈艺术思想,它不仅是中国的舞蹈文化宝库,也是世界舞蹈文化遗产

  • 标签: 舞蹈家 吴晓邦 艺术思想 现代舞 舞蹈理论 舞蹈教学
  • 简介: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疆哈萨克族舞蹈"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多渠道的规范传承。从民间传承、群众传承、教学传承三个层面角度观察"卡拉角勒哈"的当代传承现象,可以发现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进行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一民族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繁衍、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 标签: 民族文化 “卡拉角勒哈” 当代传承
  • 简介:传统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群体、地域的文化记忆,是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培育、集体智慧创造的活态文化,乃民族文化之精华。我们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安花鼓”艺术特征的阐述.结合田野考察进一步展开对传承与发展所涉及的传承人、活态传承文化空间等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

  • 标签: 海安花鼓 历史源流 当代传承
  • 简介: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大体可分为宫廷舞、宗教舞、教坊舞和民俗舞这四类,教坊舞作为其中的一支,又被称为妓房舞,它起源发展于宫廷,后随着从宫廷流出的官妓,再进入民间盛行在各地券番(妓生组合)。对教坊的表演类型与传承保存进行分析和探究,不仅有利于该舞蹈的教学传承,也有利于以该舞蹈为资源的编创应用。

  • 标签: 朝鲜民族 教坊舞 表演类型 传承保存
  • 简介: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的方式,对广东岭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田野研究,运用到广东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研究、丰富、发展其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浓郁岭南文化特征的舞蹈作品,让岭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是高校舞蹈学理构建的重要内容。

  • 标签: 民族民间舞蹈 广东高校 岭南 传承 课堂 课程教学
  • 简介:在"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支持下,笔者赴日本进行剑文化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鬼剑舞"起源于日本人对祖先灵魂抚慰祭祀的仪式,后来在武士出征与归来时,人们也会跳起这种舞蹈。这是一种在北上市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坚守下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艺术,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本文对鬼剑舞的具体表演形式与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古典舞剑舞和传统祭祀舞蹈进行比较,探索对中国剑文化传播发展的启示。

  • 标签: 鬼剑舞 北上市 日本舞蹈
  • 简介:舞蹈———一门独特的艺术,自从有了人类产生了劳动,就有了舞蹈,它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联。运动着的世界,运动着的人体,产生着无尽的动律。巴蜀舞蹈艺术在近代获得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早在40年代吴晓邦先生的《义勇军进行曲》、《饥火》在成渝两地的上演,激励着民众...

  • 标签: 舞蹈文化 巴蜀文化 民族舞蹈 舞蹈艺术 民间舞蹈 边远民族地区
  • 简介:运动影像技术作为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运动技术的分析与研究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项技术正在被引入到舞蹈领域中来,并将成为舞蹈动作技术分析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量方法。这项技术的应用,预示着舞蹈动作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作者在舞蹈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舞蹈动作技术生物力学分析的作用与意义,并就运动影像技术在舞蹈动作技术分析与研完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 标签: 舞蹈动作技术 研究方法 运动影像技术 定量分析
  • 简介:该文以目前我国学校舞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现象入手,对职业舞蹈所面临的附庸性尴尬处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目前职业舞蹈教育已成为传统应试教育、专业舞蹈教育或学校其他教育的附庸,其应有的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功能正在逐步丧失。因此作者认为,为了维护其独立品性、实现其美育功能,职业舞蹈应该采取超越性价值取向,并坚持普及性、递进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

  • 标签: 价值取向 超越性 实用主义 功利主义 附庸性 素质教育原则
  • 简介:本文以舞蹈编导赵铁春和JonathanLunn在Danscross项目的创作过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两个编导寻找动作的不同方式,来阐述他们作品形成前后的共同现象——文化转义。尽管两个编导都通过本族的文化元素来激发自己的创作,但"交叉互融"(CROSS)的结果依然带有鲜明的自身文化特征和个性。本文借助《圣经》中"巴别塔"的典故,譬喻跨文化舞蹈创作中编导由动作语言方式的不同而反映出的思维差异。

  • 标签: 音乐文本 文学文本 动作发生(Physical Response) 文化转义
  • 简介:“拂舞”即“执拂而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在魏晋时期被纳入清商乐,衰落于清,后逐渐销声匿迹。拂舞的产生与发展,同中国数千年审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中国文化中两个代表性的基本审美形态——中和、气韵,作为探讨拂舞文化审美价值的切入点,对拂舞的起源、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 标签: 拂舞 文化 审美价值 气韵 中和
  • 简介:人类学对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学的方法也在逐步渗透到艺术研究中。该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是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独特方法对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借鉴作用。该文认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应在与文化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而罗雄岩教授提出的“动态切入法”,就是这样一种结合舞蹈本体特质进行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的范例。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民间舞蹈 文化研究 非语言文字文化 动态切入法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