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露天葬石棺座落于南海和顺镇石塘村象冈岭,土名湴田岭。坐北向南,棺与地平。不入土.平放于墓穴中央。石棺高72厘米、长160厘米、宽70厘米,上有拱形石盖。全棺保存完整。未发现裂纹,亦未见凿损痕迹,外形似一般的木质棺材。用红灰砂岩制成,石厚10厘米。棺前下端嵌有墓碑,嵌深5厘米。碑文因年久风化,已不能辨认。棺前地面有1米见方的石拜桌,两侧东、西墓首尚依稀可辨。拜桌前7米有台阶,下为拜台。棺后有用红坚石砌成的石壁。全墓穴占地约10米见方。未发现墓志铭。

  • 标签: 露天葬石棺 石塘村 周良卿 丧葬礼仪
  • 简介:2003年8月前后,洛阳出土了一件北魏时期的石棺床。这一石刻葬具底座的正立面,通高48厘米,宽202厘米,系一三只支腿衔接起来的壶门。整个壶门之正面,以“减底剔地”及阴线刻两种方式,刻画出一幅内容充塞、构图繁丽的浮雕画面(见图一)。参照中国中古时期能够见到的众多石刻美术样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件石刻作品的艺术风格,包涵了一种浓郁的西域“密体”石刻艺术的构图风尚。

  • 标签: 北魏时期 石棺 洛阳 石刻艺术 文化 粟特
  • 简介:本文认为北朝的遣使制度出现了四方面的变化:(1)出现了常设性质的大使;(2)大使的分工更为明确,出现了以职能命名的专门使;(3)大使出使区域的划分更为细密;(4)大使与北朝其它中央派出机构在功能上有合一的趋势.这些变化因北朝政治的需要而产生,并开唐代使职制度之先河.

  • 标签: 北朝 遣使制度 变化 礼制功能
  • 简介:近读新出中古墓志,深感新史料之大有助益于读史。兹整理笔记,举北朝墓志中有关材料,以证北朝史相关问题,非敢谓确知新史料之价值,聊以示意云尔。一、和绍隆墓志与和士开族属北齐和绍隆墓志,1975年9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公社张家村,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妻元华墓志,现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墓志

  • 标签: 和士开 文物研究所 冉闵 族属 萧渊明 张家村
  • 简介:赙物指送给丧家以助丧事的财物,诏赠赙物指的是贵族官僚死后朝廷下诏赐予的赙物。两汉时期的诏赠赙物有东园秘器、金缕玉柙、绢、钱等。曹魏时曹氏父子力行薄葬,诏赠赙物之风不兴。西晋时,王公死后,朝廷多赙以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布若干,颇成制度(详见后文)。十六国时期丧制混乱,又兼史料散佚,

  • 标签: 东园秘器 东园温明 十六国时期 物指 下诏 明元帝
  • 简介:<正>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意象 庚信 枯树 庾信 中国文化研究 《哀江南赋》
  • 简介:严可均所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是一部研究先唐政治、经济、文化重要文献总集,论文对严辑南北朝文未收部分文献进行了辑考,希望对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严可均 南北朝文 补遗
  • 简介:在长达两千五百年的儒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的阶段。这个时期,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不再能垄断思想界,但仍保持着优越的地位。它历经激烈的争辩而有所发展,在政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学极盛于东汉。伴随着东汉王朝的土崩瓦解,学者们崇尚刑名家的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魏志·杜畿传》)。然而,大

  • 标签: 东汉王朝 世用 五经博士 儒家道德 玄学家 春秋谷梁传集解
  • 简介: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颇多口语词,写本也有大量俗字。本文对一些口语词试加诠释,有些是由于俗字或文字讹变而难得其解,文章作了进一步的校理和疏解.对古籍整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南北朝 词语 考释 俗字 讹变
  • 简介: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其中古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古塔 河南 形制 分期
  • 简介:本文系统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集中概括该时期赋学的特点,并分析阐述该时期赋学论者对赋家及其赋作品的评论与批评,文章特别对在文学批评史和赋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影响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等篇对于赋学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赋学特点《诠赋》
  • 简介: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170年间,我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史称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淮河到涡河之间一直是南北政权争夺的重点区域,其中淮河南岸的寿县城和涡河边的蒙城(当时为山桑县),更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军事重镇 南北对峙 战略要地 灭亡 东晋
  • 简介:麦积山石窟,保留有众多的佛教菩萨造像。其中的众多菩萨宝冠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然而,学界在引述这些宝冠时,名称不一,导致混乱。本文以麦积山石窟现存菩萨宝冠的样式特征出发,尝试建立较为合理的宝冠命名,并分析其时代特征、造型来源和演变规律,以彰显麦积山石窟宝冠的独特艺术风格。

  • 标签: 麦积山石窟 菩萨宝冠 类型 时代特征
  • 简介:人所共知,梦境是人们在睡眠中的一种幻觉,它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活动形态,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早在商代我国就已有梦的记录,在梦象中有鬼怪、人物、天象、走兽、田猎、祭祀等。在先秦两汉之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思想家,如庄子、列子、王充、王符等,在梦的理论和实践上,为梦学说的发展推波助澜,使这一特殊现象产生很大影响,并将这一艺术表现形式运用于正史的记录上。同时,梦的描写也被大量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梦的幻化性、怪诞性的特点,在表达主题,

  • 标签: 佛教 魏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 梦文学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语音是士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北朝士大夫出使南朝,往往具有宣示本朝文化正统性的使命,与南方士族交往,亦有寻求文化认同的需求,为此,讲求雅正的语音十分必要。考察史书,不难发现担任聘使的北朝士族,多出自语音雅正之家。颜之推遍历南北,他所推崇的言词切正家族恰是史传所记束魏、北齐时代的聘使家族。与颜之推、萧该等人共同撰定《切韻》的北朝士族,亦为正音士族,多有出任聘使的经历。这些土族家族之间建立起共享音韵之学的人际网络,并表现出更强的士族文化认同感。本文讨论的南北交聘中士族语音问题只是士族文化的一个侧面,却是南北朝文化态势的清晰映像,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南北朝学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

  • 标签: 雅言 切韻 南北朝 交聘 文化史
  • 简介: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军阀混乱,易主频繁,城头不断更换大王旗。谁上台后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短命的统治,所以迫不及待纷纷出台一系列针对百姓的高压政策和加紧进行巧取豪夺,造成各国山河破碎.百姓穷困,辗转死亡于沟壑。面对这样的现实,知识分子们十分无奈,他们或卖身投靠,或远离政治,鼓吹什么脱离现实、深奥莫测的玄学而流于一派清谈,更有甚者退居山林当起了隐士。群众在无奈之下也纷纷循入空门,出家为僧,就是充当一名建寺、凿窟的僧役,尚可保全一条性命。然而,事物往往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消极的对立面.又出现了积极的另一面。正因为知识分子们离开了政治舞台,放弃了对官场利禄的追求,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集中使用到治学的领域,也同样成就了他们的一番事业,在文化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宁夏文化 知识分子 高压政策 一分为二 对立面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异军突起,非常兴旺,藏书家人数众多,藏书量前所未有,藏书活动内容丰富,学术成果异彩纷呈,逐渐形成了私家藏书文化,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宽松、学术繁荣和佣书业发达有着直接关系。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私家藏书 佣书业
  • 简介:本文对北宋时南北朝七史首次校刻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展开考辨,包括诸史校成奏上时间、刊刻成书时间、各史目录序的相关问题,主要利用晁说之、韩维等宋人文集中新见之线索,对前人观点有所推进和订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勾勒所谓“嘉佑七史”校刻始末,指出嘉佑末年,南朝四史校毕进上;治平时期,校、刻并举;熙宁中,北朝三史相继校毕进上;自熙宁中七史全部校毕迄政和中,纯是刊刻阶段。继而对熙宁以後诸史刻印迟缓之缘由提出新说,认为学者历来将此归因于书多脱误,校雠艰难,未中肯綮,实因受北宋後期政局、时风的影响,王安石新学成为当时学术的绝对主流,七史地位边缘化,王氏新学经解大量占用了刊书所需的物资、人力,以致七史的刊刻迁延日久。

  • 标签: 南北朝七史 校刻 晁说之 韩维 王安石新学
  • 简介: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认为: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南北朝是经学分立时代,并不能代表这个时期经学的全貌。东汉末年郑学的出现,标志着经学兼容古今而演变的方向。三国时期经学在南方传播,出现了南北互动的新气象。魏晋经学在北方继续传承,并在演变中得到发展。十六国北朝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变夷从夏”,缩小了胡汉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原儒学虽历经丧乱而得以存续,更值得注意的是妇女也参加了经学教学与学术传承。北朝经学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比较重视考证,而不善于创新。东晋南朝儒学受玄学的影响,清谈之风推动了儒释道的交流,教育格局多样化促进了儒学的玄化。所谓“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出现了南北学风的不同趋势。陆德明撰《经典释文》,由陈入隋入唐,将南学传入北方。颜师古、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亦多从南学。南学终于成为唐朝经学的主流,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经学 学风演变 更新